APP下载

李飞泽运用经方治疗心律失常经验*

2018-01-18郑萍红李浩洋李飞泽

浙江中医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李师水饮舌质

郑萍红 李浩洋 李飞泽# 陈 琳 李 洁

1 浙江省舟山市中医院 浙江 舟山 316000

2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或激动次序的异常,为循环系统多发病。现代医学对于某些复杂的心律失常,在治疗上有一定难度。中医学将其归属于“心动悸”“心下悸”及“惊悸”等心系病证。李飞泽主任中医师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悬壶30余载,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心系病证,且师古而不泥古,结合脏腑、气血辨证,有其自身特色。笔者有幸侍诊于旁,受益匪浅,现将其用经方治疗心律失常临床经验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1 从肝论治

1.1 甘麦大枣汤和里缓急,柔肝安躁:甘麦大枣汤出自《金匮要略》,肝苦急,急食甘味以缓之,炙甘草、大枣味甘缓肝急,淮小麦养心阴,全方具有缓解患者紧张情绪作用[1]。李师认为,甘麦大枣汤适用于心脏神经官能症所致的心律失常。此类病患往往无器质性病变,常感身体乏力,心中悸动不安,唉声叹气,郁郁寡欢,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弦细。若患者伴有胸中满闷不适,气短不足以吸,李师常在甘麦大枣汤基础上加橘枳姜汤或茯苓杏仁甘草汤。前者祛痰除满,后者利水安神,若痰水皆有,则可二方共用。

1.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解少阳,条达气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具有和解少阳,安神定惊的功效,李师用以治疗临床表现为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耳鸣,夜寐差,或者夜半子时易惊醒,烘热等,肝气郁结,邪居少阳之证的患者。李师认为气机郁滞,三焦不利,经络不通,故患者出现胸满,一身尽重,病甚者,出现不能活动,气机不畅,魂魄不安,出现烦惊谵语。方中铅丹、龙骨、牡蛎起到重镇按魂之用。唯铅丹现已不用,李师多以磁石替代,磁石重镇作用与之相仿,并且有聪耳明目之用,气机不利的患者往往有耳鸣,视物模糊等不适症状,可谓一举三得。

2 从心肾论治

2.1 桂枝加附子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通心肾,阴霾自消:临床上有部分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表现为面色恍白,畏寒,乏力,心中胆怯,惊悸不安,活动后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李师认为,这类患者心肾阳虚的症状明显,治疗当遵循“虚则补之”的原则,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振奋胸阳。若患者兼有汗出多,且畏寒恶风,四肢抽搐挛急,当为营卫不和,阳气亏虚。李师常选桂枝加附子汤调和营卫,助阳固表。若患者出现上证同时兼有惊狂,躁动不安,眠差,舌质淡,苔薄白,脉象为浮数。往往为阳虚欲脱的表现,此时运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李师指出,去芍药的目的在于芍药酸敛性寒,不利于胸中水饮的去除,龙骨、牡蛎可以收敛浮阳而不恋邪。另外关于附子用量问题,李师据临床经验指出,心阳亏虚型的心律失常患者在运用附子温阳时,需从小剂量开始,缓缓加量,此符合“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之医理;若起始即孟浪,则易生它变。

2.2 栀子豉汤合百合地黄汤清心除烦,滋养肾阴:李师指出,心律失常因阴虚火旺引起者众多,肾阴亏虚,虚火上炎,扰乱心神而发病。此类患者多表现为口干,心烦,悸动,寐差,舌质红或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数。《伤寒论》云:“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李师认为此证心中懊恼即是心中悸动不安,故予栀子豉汤清心火,除虚热;配合百合地黄汤及生脉饮加强其滋阴安神之力。

2.3 黄连阿胶汤泻南补北,交通心肾:对于脉象沉细数,五心烦热明显的患者,李师认为是肾水不济心火,心肾不交之证。故遵循《伤寒论》“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之意,首选黄连阿胶汤泻南补北,交通心肾以治之,阿胶可用熟地30g替代。若患者兼有口舌生疮,可加交泰丸(黄连、肉桂),用肉桂以引火归元。

3 从痰饮论治

3.1 瓜蒌薤白半夏汤化痰通滞,展布胸阳:李师在治疗心律失常时谨守中医经典理论又不失融会贯通,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的脉象中所阐释的是痰浊阻滞,郁闭气机,胸阳不布的病机,此亦是心律失常之症结之一。对心中悸动,咳唾短气,苔白腻,脉弦紧者,予通阳散结、行气祛痰之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宽胸行气化痰,薤白,半夏行气导滞、通阳散结,此三药成为李师针痰浊上泛之心律失常的常用药对。若兼有气从胁下冲逆,上攻心胸,悸动难复,苔白腻,脉沉弦紧之症,李师则辨证选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此方在瓜蒌、薤白基础上加用枳实、厚朴降气消痰导滞。桂枝平冲降逆,温通心阳。

3.2 小陷胸汤清金化痰,痰热同治:心律失常患者,若痰浊郁久,热像尽显,或者素体阳盛易化火,则易出现胸脘痞闷,按之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的痰热互结之象。李师根据此类患者的病机,选取小陷胸汤辛开苦降,破除痰热互结之症结,待邪热尽退,心阳疏布,心悸自除。此外,李师指出,后世黄连温胆汤是在此方基础上化裁而成,临床亦可随证运用。

3.3 茯桂术甘汤合真武汤温散水饮,心阳得复:李师认为阳虚津液聚集导致水饮凌心是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水饮之邪,流动走窜,无孔不入,水气凌心则会发生心悸。治疗上当从脾肾论治。“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说明水饮的形成多为机体阳气蒸腾气化作用的丧失。《伤寒论》中云:“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阵阵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及“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以上两条皆为水饮凌心所致心律失常的描述与治疗,二方区别在于苓桂术甘草汤为太阴脾阳不足为主,当以温脾化饮。真武汤为脾肾阳气皆不足,以肾阳亏虚,膀胱气化不利为主,当以温肾化饮。若出现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常加葶苈大枣泻肺汤与防己以加强泻肺平喘,利水逐饮之力,往往能饮去悸平。

4 从血论治

4.1 酸枣仁汤气血同补,养血安神:血虚证心律失常患者常表现为心悸气短,口唇苍白,面色无华,舌质淡,苔白,脉虚数或虚细。肝藏血,血虚则肝魂不藏,心神不宁。《金匮要略》中的酸枣仁汤以酸枣仁为君药,养肝血,敛肝魂,臣以知母清退郁热,少佐以川芎流通气血。肝血充足,心得濡养,心悸自平。若病程长,气血阴阳俱虚,脉象结代则选用炙甘草汤治疗,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认为此方为补血圣药可为佐证。

4.2 当归芍药散活血通络,利水定悸:若患者血虚的同时,舌苔水滑,齿痕明显,脉象虚弦,此为血虚兼有水饮,李师主张当给予当归芍药散加益母草、泽兰治疗,在补血的同时兼利水饮。当归芍药散方虽为妇人腹中疼痛而设,但因具有相同病机,故亦可用于心悸,这也反映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治疗方法。若患者兼有心悸,心前区隐痛,舌质暗红,舌下络脉迂曲,脉兼涩象,李师认为乃兼有瘀血,可加用桂枝茯苓丸与丹参饮治疗。

5 验案举例

王某,男,63岁。2017年12月5日初诊。主诉心悸胸闷2月余。2月余前出现心悸、胸闷气急,曾在洗澡后晕厥1次,时间约1分钟,休息后自行好转,至当地医院就诊,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医生给予宁心宝胶囊对症治疗。两周后上述症状缓解不明显。复查动态心电图提示:平均心率51次,最大心率63次,最小心率40次。大于1.8秒的停搏2个。室上性早搏127个。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建议住院行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因恐惧拒绝手术。今为求中医治疗,就诊于李师处。刻下:患者时有胸闷心悸不适,伴有头昏,无明显汗出,稍感畏寒乏力,面色恍白,腰酸怕冷明显,睡眠尚可,胃纳一般,大便偏稀尚成形,小便调。舌质淡白,苔薄白边有齿痕,脉沉迟无力。诊断为心悸,辨证为太少两感,心阳亏虚证。处方:麻黄、制附子各5g,细辛、全蝎各3g,鹿角胶9g,地龙、桂枝、仙灵脾、炒土鳖虫各10g。7贴。二诊时患者心悸较前缓解,无明显胸闷及头昏,腰部怕冷不明显,胃纳欠佳,夜寐可,舌质淡红,苔薄白水滑,脉沉弦。上方基础上改附子10g,加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各15g,茯苓30g,炒白术10g。7贴。三诊患者心悸等不适症状已不明显,舌淡红苔薄白,齿痕尚存,脉沉弦较前有力。继续前方治疗,嘱患者适量运动,勿过劳。

按:初诊时李师诊断出患者病机为太少两感,心阳亏虚,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通络温窦颗粒合方治疗,二诊时考虑患者纳差兼有水饮留滞,故加茯苓利水定悸,焦三仙及炒白术健脾开胃。通络温窦颗粒[2](地龙、全蝎、桂枝、鹿角胶、仙灵脾、炒土鳖虫)为李师经验方,且通过实验研究此方对兔缓慢性心律失常有明显治疗效果[3]。方中地龙、土鳖虫、全蝎通络行瘀,使心络通利而不滞;桂枝、鹿角胶、仙灵脾有温补心肾之阳,振奋窦房结之功。二方合用方证对应,故疗效显著。

6 参考文献

[1]陈永灿.简易名方临证备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341.

[2]李飞泽.通络温窦颗粒剂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42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2,37(10):48.

[3]李飞泽,杨朔.通络温窦颗粒抗普萘洛尔诱发兔缓慢性心律失常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9,16(4):274-275.

猜你喜欢

李师水饮舌质
李廷荃从虚痰瘀毒论治胃癌经验拾萃*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肠鸣腹泻30年,竟是“水饮”作祟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
100例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舌象参数与中医症候相关性研究 ※
浅谈李师中《劝农事》碑
李勇强骨伤科学术思想撮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