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表的差异化教学
2018-01-08曾宏建
曾宏建
[摘 要] 教学评价是实现差异化教学目标的重要基础,S-P表是一种对学生测试成绩进行量化评价的方法. 我们以S-P表的分析结果作为差异化教学的分组依据,应用在数学教学中,结果表明,基于S-P表分析的差异化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关键词] S-P表;差异化教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最终让每一个学生在知识技能、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等各个层面上都能够得到提高[1].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和结构性均很强的学科,数学教学是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在数学教学方法上,既需要加强学生的记忆和计算技能,也需要强化学生在处理实际数学问题中理解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在自身素质、个性、兴趣、学习习惯、知识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一些学生对部分教学内容不适应,知识衔接出现问题,跟不上教学进度,进而对数学的兴趣降低甚至反感,造成班级数学学习出现多层次分化. 在最近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因材施教的差异化教学,有效地减少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扬长避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数学素养及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差异化教学,就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突出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让不同水平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进步和提高[2]. 虽然差异化教学重视学生的差异和需求,但不同于个别化教学,差异化教学是在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配合不同层次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弹性地调整教学方式、内容和进度,并随时对分组的各个群体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实施差异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以对不同层次的群体分组,再根据各组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 教学评价是实现差异化教学目标的重要基础. 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简单地采用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 虽然考试考察了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检验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但学生的考试分数只是一个表面的数字,它无法解释复杂的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内在的影响因素,不能揭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S-P表对学生测试成绩进行分析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 这种方法对考试结果进行量化分析,从中获得指标性参数,从而转化为揭示教与学内在联系的信息.
S-P表,即学生-问题表(Student- Problem chart),是20世纪70年代由学者提出的一种教学评价方法. 它首先将全体学生的测试成绩排成一览表,对学生和测试题目的特性进行直观的结构分析,从获取的参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总体的学习稳定性,还可以协助教师诊断学生表现、试题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而作为教学方法、命题、选取教材及对学生辅导的参考依据[3]. S-P表是一种对学生和问题的特性以视觉化的图表进行结构分析的方法,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用手工方法进行S-P表分析,工作量大,通常采用相应的软件,由计算机自动计算输出S-P表. 具体操作方面,国内已有相关文献进行了详细阐述[4,5].
教师在分组教学前,先运用S-P表分析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类,再根据分析结果对学生加以分组,然后对课程进行针对性设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持续进行评价,以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随时对教学方法进行修正. 出现问题时,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专题作业、自我评估、课题讨论、专题辅导及测验,等等. 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目标、內容、过程、方法、组织形式以及双向评估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制定灵活多样的差异化教學方法和目标,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先运用S-P表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为三组,(1)学习相对优秀组,由教师提供学习方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教师参与讨论和指导;(2)一般层次组,采用通常的教学方案,教师部分介入概念巩固、习题分析和讨论;(3)低分组,由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差,在通常的教学基础上,还需要对学生进行额外的教学补充,以及补救式教学. 个别学生在上述情形下仍然表现出学习困难,则需要教师提供特殊的教学措施.
在每一个教学单元进行前,教师运用一般教学方法,完成单元内容中的基本概念的讲解、公式的推导,再配合上述“差异化教学”策略,对不同分组学生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尽可能达到基本统一的教学目标. 除此以外,对优秀组的同学,适当增加学习内容的难度和广度,以充分满足他们对数学学习的需求.
为了检验基于S-P表的差异化教学的优越性,我们还进行了比较研究. 选取两个平行教学班,首先对两个班的上一期成绩进行分析,以确定研究样本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同质性. 将两个班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前者采用S-P表进行分组,而对照组则采用普通的分组方法,在一个单元教学内容完成后,对两个组的测试成绩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接受S-P表分组的班级,各组的平均成绩明显优于普通分组方法的各个对照组. 其中,优秀组间和低分组间的成绩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虽然两个班的一般层次组的成绩未能获得统计意义的差异,但整体上的差别仍然是明显的.
在差异化教学过程中,与普通的排名分组方法相比较,运用S-P表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能够获得更多的反馈信息,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指导更有效的教学. S-P分析的两条主线,即S线和P线的形状和相互位置蕴含重要的信息. S曲线表示学生答对题数的分布,如果曲线的中间出现水平部分,则表明班级学生存在两极分化. 学生在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从S线的形状可以判断是理解不到位、练习不充分或者答题不细心,还是出于完全不懂所致,前者可经由教学引导加以改善,而后者则需要通过补救教学以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 P线表示学生正确答案的分布,P线中间出现垂直的断层部分,表明测试题目的难易程度差别较大,需要对试题进行调整. 还有一种S线和P线互相分离的情况,其原因可能是测试题目不符合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意愿不足,或者是教师教学方式的问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总之,S-P表能够从更深入的层次展示教与学间的关系,从而使差异化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和目的性.
运用S-P表作为差异化教学的分组依据,目前尚不普及,我们在少数班级的个别单元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这些教学活动激发了教师的探索热情,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了切实的学习目标和成就感,科学地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黄伟. 关于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探索[J]. 中国教育学刊,2012(6):39-40.
[2] 王立英.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变革[J]. 教育探索,2008(5):30-31.
[3] 李克东.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黄迪生,梁建斌. S-P表的计算机应用[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31-34.
[5] 许志勇,丁树良,杨庆红. S-P表法的改进和应用[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543-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