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资助方式选择研究

2017-08-04毛元渊苏兆祥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24期
关键词:心理特征贫困生

毛元渊 苏兆祥

【摘要】从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的现有政策出发,重点针对贫困生存在的心理問题,并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的资助政策,进而运用在资助工作中,能够在落实国家相关资助政策的前提下,保证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促进资助方式的多样化实施,在高校资助工作中更好的关注贫困生群体的心理和经济上的双重缓解,并能够通过资助方式的合理选择和运用,为此类型工作达到普适作用。

【关键词】贫困生 心理特征 资助方式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021-02

“当家庭因经济困难而让子女放弃接受更多的教育时,就会导致教育投资不足”[1]现如今,国内外高校都有系统的针对贫困生开展的资助体系,多方位全方面的对贫困生给予社会的支持和帮扶。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SChul七2.T.W.)等学者倡导的人力资本理论,主要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认为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投资活动,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就教育的对象来说个人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以增加知识和学习技能,提高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就社会本身而言,教育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此观点为各国投入大量资金普遍资助在校大学生,提供了有力的社会经济价值依据,大大地推动了大学生资助政策在世界范围中的制度化建设。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贫困生的总数已经达到300多万,各高校贫困学生的比例已经达到25%,目前的研究认为贫困学生常常有自卑、敏感、嫉妒、孤僻、抑郁等各种心理问题,并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2]如何针对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选择适合的资助方式就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说还是相对比较笼统,需要进一步的细化。贫困生心理问题与资助方式的选择存在必然的联系。

一、贫困生的主要心理特征

1.自卑心理

通过分析,大部分贫困生或多或少都存在自卑心理。“所谓的认知观就是指高校学生对自己以及周围环境的认知,在此过程中,个人的心理将康教育至关重要”[3]很多贫困生来自比较偏远的地区,当他们跳脱自己原先的地域来到新的环境,认识到新的人和事就会明显表现出自己和他人存在的差异,如对新鲜事物的熟知度、穿着打扮等等。例如有一位受访学生表示,来大学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计算机课明明跟不上却又不好意思请教他人,觉得自己很多都不如其他同学,一点自信心都没有。其实,这位同学的情况在大学中大有人在,他们因为经济的原因和地域原因,与生俱来的带来自身的自卑心理,从而不敢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也很怕自身贫困生的身份在同学中暴露加重这一心理现象的扩大。

2.孤独、逃避心理

贫困生在刚刚走入大学的时候,需要很长时间来适应新的生活。在人际交往方面往往因为自身的不自信而不敢去认识新的朋友,也很难走入新的朋友圈。这类情况的产生通常会伴随着孤独、逃避的心理。由于大学具有自主性,不像高中一样所有人都在固定的时间地点上课,有较强的群体性,所以这种自主性也会影响那些相对自卑、积极性较薄弱的同学。部分贫困生在这个过程中会伴随孤独的心理特点,这里的孤独指的是内心的孤独,和自我的逃避。贫困生因为自身感受的不足而有意的疏远群体,以逃避来代替自我面对,较难让自己融入他人和生活。

3.自我意识薄弱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完善。大学这一阶段刚好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阶段,对于困难生而言,由于自身经济和成长环境存在的差异,当他们进入大学这样一个新的环境中,容易在自我意识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无法正确的认识自我,甚至不敢去认识自我。在日常生活中容易给自己“贴标签”,潜意识的觉得自己难以适应大学中的人际交往、各类活动等,在同学中也很难去积极的展示自我,进而无法对自身进行正确的评估和期待。

二、资助方式的选择

面对高校困难生存在的心理差异,选择合适的资助方式很有必要,一方面要考虑他们自身的经济困难一方面还要促进心理的不断完善,提高认同感,如图1所示不难发现以下几种资助方式在高校实施过程中得到的支持比重较大:

1.勤工助学在高校的实施

勤工助学在高校资助体系下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性的资助载体,其性质不仅仅在于帮助学校各个部门减轻工作负担,更是在于给广大家庭经济困难生提供一个平台,在为他们提供日常工作锻炼的前提下给予相应的经济补贴,用“劳有所得”的形式提供岗位津贴,这种方式的实施结合“资助育人”的重要理念,不仅考虑到受助者的心理层面同时还减轻了贫困生群体的心理压力,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理所当然”的社会受助局面,让高校管理和学生资助管理两大体系相互融合,相辅相成。

2.校企联合资助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就业难的时代背景,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入高校,提前参与到高校的日常工作中,就企业资助方面也逐渐从单纯的企业资助过度到校企联合资助的模式,很多企业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过程中通过和学校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平台,在此基础上提供相应的资助,就广东省而言,“真维斯基金”的模式是较早开展此类资助的企业之一,即除了提供相应的资助外还提供去到门店、公司实习的方式让广大学生参与进企业,实现企业和困难生的互选模式,带动了资助方式的多元化发展,这类的资助方式受广大学生的欢迎,不仅为他们步入社会做了充分准备,同时以实践的方式让他们能够用自身的能力去减轻生活的经济开支,使其自身更好的去明确自我认识,进而加强自我认同感。

3.专项资助

专项资助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资助模式,“专项”也逐渐从资助对象的“专项”转变成资助模式的“专项”,该资助方式不仅仅以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困难程度为唯一标准,还会参考其的学业成绩、社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进行有侧重的资助,这样的转变,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广大家庭经济困难生们在大学生活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他们多角度的参与各项学术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鼓励他们进行合理的自我心理调适,让资助变的多元化,起到真正的经济和心理的双重资助效果,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角色定位,不断追寻自我成长目标。让多种专项资助真正落实到实处。

三、注意事项

针对贫困生的各项心理特征和资助方式的选择,也需要在日常资助工作中注意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而保证该项工作的完善和强化,其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保密性原则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生所存在的特殊性,在资助过程中要遵循保密原则,建立家庭经济困难生保密文档,一方面是为了保障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的隐私性,调查发现,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生都不愿意过多的提及自身家庭的具体情况,虽然他们感谢各方面的经济资助为他们带来生活上的经济缓解,但是也希望能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和其他学生一样,这也给我们日常的资助工作中提出保密性的要求。在资助过程中将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档案资料进行保密归档,公示的时候除去涵盖个人的敏感信息,透明化的过程中也要保护受助学生的基本情况,保护他们的各项基本权益。

2.建立反馈机制

在日常资助工作过程中,除了基本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基本原则以外,还应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保证资助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的有效落实,并能够监督该项工作的实施所反映的实际效果和意义。资助工作关系到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切身需要,在通知上传下达的过程中需要保证通知的到位,谨防出现再部分没有收到通知的情况下开展的资助情况发生,这就要求在通知的时候及时反馈,从班委到各人都要反馈,同时充分运用各类新媒体方式保证同学们及时收到相关信息。除此之外,在完成该项资助工作后,也需要定期的反馈,了解资助是否对该生起到积极的作用,也有利于促进家庭经济困难生心理层面的情况跟进,保证资助工作的有效进行的同时让受助者达到物质和心理的双重保障。

3.将资助育人和心理教育相互结合

在时代背景的今天,资助工作不仅仅是高校的一项事务性工作,更关心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学身心健康的发展,“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努力做到经济、精神‘双解困”[4]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个工作中将资助育人和心理教育相互结合,在帮助经济困难生树立自我教育、感恩、诚信相关教育的同时也要充分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和个人心理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心理素质拓展课程等活动力求帮助他们构建明确的自我认知条件,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调适自身情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达到外在和内在的相互统一,积极的将资助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袁连生.刘泽云.我国义务教育贫困学生资助制度分析[J].背景师范大学学报.2007

[2]胡春红.不同贫困程度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況的方差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

[3]唐羽.浅谈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高校研究.2013年10月刊

[4]王毅军.贫困学生的心理成因及对策[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月第10卷第6期

课题名称:贫困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资助方式选择研究 基金项目编号:2015SZY021

作者简介:毛元渊(1989年—)、女、汉族、湖北黄石、讲师、硕士、思想政治教育、奖助贷方向。

猜你喜欢

心理特征贫困生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高职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大学生因穿耐克鞋被取消助学金
浅析高校图书馆学生读者借阅心理
浅谈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例谈高中语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特征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
莫与贫困生“抢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