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因穿耐克鞋被取消助学金
2017-03-10
2016年11月8日,有媒体报道称,近日网帖“因穿耐克鞋被取消助学金”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发帖者称,大学时有个同学,打球时总穿着开裂发黄的鞋子,家里省吃俭用几个月,给他买了双打四折的耐克鞋。他视如珍宝,每次打完球都要刷一遍才行。后来他的助学金资格却被取消了,只因“贫困生就该有贫困生的样子”,他为此哭了很久,从此便再也没有穿过那双球鞋。不过,他并没有把这场遭遇告诉妈妈,而是用校外打工的方式,度过了校园生活最艰苦的日子。
据此,网友们围绕“我买一双耐克鞋,就要被取消助学金资格吗?”这个话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中一个网友的留言引人关注:“我曾听见最恶毒的话莫过于,贫困生就应该有贫困生的样子。我想问一下,贫困生是什么样子,是只能穿得破烂?不能有一点愛美之心?还是应该把尊严丢弃,然后在怜悯的目光下生存?”这条评论获得了近6000个赞,代表了很多网友的看法——贫困与否并不是一双耐克鞋可以说明的。
助学金发放岂能以“鞋”取人
按照“贫困生就该有贫困生的样子”的理论,学生想要保住贫困生的帽子并不难。不管真贫假贫,把一切尊严放下、把一切向往摁住就行,整天穿一身旧衣、捧一罐“老干妈”就行。它最终教会的是人们怎么“认穷”“装穷”,而不是通过能够体现公正的鉴别贫困的方式,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助学。
然而,时下一些学校不仅把“贫困学生的贫困样子”放在了第一位,而且因为缺乏精准扶贫的科学、人性化机制,反而将贫困生本来可以用助学金来改善生活的权利,以及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基本尊严都剥夺了,“调教”出一批哭穷装穷的“贫困生”。许多像这位因为一双打折的耐克球鞋而最终被取消助学金的受伤者,却连申辩的勇气都不敢再有。这是整个贫困生鉴别机制不科学、标准不健全、收放权力缺乏人性化,所带来的副作用与伤害。其实,贫困生助学金的收放自如,应该建立在整个机制的规范、灵活与人性化基础之上。发对了人,千好万好。误伤了人,不仅贫困生生活艰难,人心也会凉。那种以貌取人的简单粗暴形式,早该被精准扶贫的机制取而代之了。
应改变对贫困生的刻板印象
“贫困生就该有贫困生的样子”在本质上是一种刻板印象,它先入为主地建构了贫困生的群像——他们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刻苦努力,犹如消费社会里的“苦行者”。如今,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渐次丰盈,贫困生的生存生态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善。像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孙少平那样缺衣少食的贫困生,现在已经越来越少。近年来,一些贫困生打破人们刻板印象的消费行为引发了批评与质疑,一些学校的诸如贫困生“比穷演讲”等失范行为也成为舆论的靶心。这些争议的背后,关乎两个问题,即贫困生如何认定更加公平,贫困生能否有一些高消费行为?
在现有的制度设计中,贫困证明成为衡量一个大学生是否是贫困生的关键指标。然而,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的缺失,让贫困证明越来越缺乏公信力。那些家境优越的有门道、有关系的大学生,依然可以拿到贫困证明。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能力便成为衡量一个大学生是否贫困的重要依据。这是一种尴尬的现实,也是一种纠结的处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消费具有一定的符号性,贫困生就不能通过省吃俭用和勤工俭学来购买有品质的商品?那种“贫困生就该有贫困生样子”的陈旧观念,其实忽略和漠视了贫困生的权利与尊严。让助学金更有“准头”,既需要大学生更有诚信意识,也离不开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价值排序的更新和人文关怀的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