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致美课堂的构建
2017-08-04曾淑娥
曾淑娥
【摘要】致美课堂,指以美的文化来孕育学生的情趣,以美的思想来净化学生的心灵,以美的道德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语文致美课堂的构建方式或途径为:精彩段诵读,感受文本的语言美;细微处探读,感察文本的人物美;形象性释读,感知文本的情景美;多角度解读,感悟文本的思想美。
【关键词】致美课堂 语言美 人物美 情景美 思想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109-02
致美课堂,指彰显美、挖掘美、创造美的课堂教学活动。即以美的文化来孕育学生的情趣,以美的思想来净化学生的心灵,以美的道德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致美课堂正是针对语文这种课程目标而提出一种课堂理念,其内涵主要包括感受文本的语言美、感察文本的人物美、感知文本的情景美、感悟文本的思想美这四个方面。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谈谈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一、精彩段诵读,感受文本的语言美
应该说,能选为课文的文章几乎都是出自名家名作,其中语言的优美性和思想的深刻性是其共同特点。如当代著名作家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描述:“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不仅文句优美,而且展示了东北土地的富饶和美丽,足以引发读者无尽的遐想。再看作者的情感表述:“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字数虽不多,但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炽爱之心与强烈的眷恋之情。《土地的誓言》,通篇都显示着语言的优美和情感的强烈,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乃至背诵,只要诵读,学生自然会感受到文本的语言美,同时也能更好地体验作者的思想与情感。
诚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像《土地的誓言》那样通篇语言优美,但其中或多或少都包含着精彩的语言片段,而且这些精彩的语言片段往往是突出或深化文本思想主题的重要内容。如《再塑生命的人》一文,作者海伦·凯勒不满两岁就因病而聋哑,她失去了童年的快乐。它曾为此苦恼过、愤怒过乃至绝望过。是她,莎莉文,一位充满爱心的老师给了她很好的启蒙教育,教他认字并认识世界。海伦以顽强的毅力,不仅掌握了英、德、法等五国语言,而且还成为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这就是课文“再塑生命”的主题。本文虽是记载作者接受启蒙教育的过程细节,但其中有三个自然段写的特精彩,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思想深刻。如“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你的心怦怦直跳,惟恐意外发生。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这就是引导学生诵读的内容,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美,同时又能较好地领悟文本的思想主题。
二、细微处探读,感察文本的人物美
文章对人物的描写,它可以是通过褒奖文句来正面赞颂,也可以是通过人物本身的语言或行为来体现其高尚的思想或道德情操。在《真正的英雄》演讲文稿中,美国总统里根对七位殉难宇航员就是正面赞颂:“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鍥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而在《闻一多的说和做》中,作者在描述闻一多潜心研究《唐诗杂论》方面,却是以“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等细节来体现闻一多忘我的探索精神。
诚然,对人物的美化,不论是正面赞颂,还是以人物的语言或行为来侧面体现,读者一读便知。然而有的课文在人物美化方面却显得深邃、含蓄或耐人寻味,若不细细品味则难以感察。这正是构建致美课堂的重要方面。
《老王》这篇课文,它写的是一位“失群落伍”蹬三轮的苦力市民,一只“田螺眼”,住在偏僻胡同且破落塌败的小屋里,孤苦伶仃,一生辛劳,因穷困潦倒,最后生病致死。整篇虽是显示作者的同情、怜悯和感叹,但在文章描写的细微处却体现了作者对“老王”品德的赞扬。如“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等等,就是作者通过细微处的描写来赞扬“老王”那种善良与真诚的品德。另外,文中记载载客三轮取缔后,“老王”的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使得“老王”能勉强维持生计,这也是老先生助人的一种美德。还有文章结尾的一句话“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它体现了作者善良的情感。再综合审视文本中“老王”、“老先生”和作者的品德和情感,读者不难感察文本中的人物之美。
三、形象性释读,感知文本的情景美
我国是一个疆土辽阔、物产丰富、山川秀丽的多民族国家,同时拥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材选入了大量的反映我国自然风光、古代建筑、风土人情、地方技艺等文章,为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
文本是一种文字信息,在表达人们的想象或感受的虚写方面有着妙不可言的功效,然而在展示自然风光或人和物的外在形象的实写方面则难于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如《济南的冬天》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在英国生活了六年,饱尝了英国雾气与寒冷的滋味,因此对济南冬天温暖和煦的阳光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他在文中这样描述:“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即使像作者这样文笔功底深厚的作家,如果不采用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那么济南的冬天也不会显得其如此之美。
所谓形象性释读,就是指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把文本所描写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画面或视频,以引导学生通过视觉并结合想象来感知文本所描述的情景美。应该说,济南的冬天确实很美,尤其是下雪后,济南城就像银装素裹的美女,华丽而不失清秀,高雅而不显做作,分外妖娆。然而仅从文本的角度来审视,何以能清晰地感知济南冬天的视觉之美?为此,教学中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济南城全貌、冬日风光、湖山雪景、名胜古迹,城市建设等各类图片,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样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很好地感知文本的情景美,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察济南城的建设之美和文化之美,以达到既依据教材又超越教材之审美教育功效。
四、多角度解读,感悟文本的思想美
凡每一篇文章都有其主题,从教育的角度而言,它都是表达某种积极的且体现为某种美的思想内涵。有的很直白,有的则隐藏在文本之深处,或寄寓于文本的言意之外。对于直白的文章,读者一般都领领悟其思想内涵,而对于潜在或寄寓于文本之外的文章,如果读者不能够悉心研读或揣摩,那么他难于领悟文本的思想内涵美。多角度解读,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从文本内容、作者的情感、创作背景等多个角度來揭示文本的主题,让学生较好地感悟文本的思想美。
《散步》虽是记载初春阳光下家人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然而文章在读者面前展现的是一种浓浓的亲情。诚然,从文本内容来解读,读者能感悟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道德美,绝大多数教师也是站在这个思想层面去解读文本。对此笔者要问:文本的思想主题仅仅是倡导“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吗?要回答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还需从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等多角度来解读文本。
《散步》写于作者父亲刚去世期间。作者的弟弟是医生,他告知哥哥,母亲正处在丧偶综合症中,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散步》就是一次陪伴,它是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再看作者的思想表白:“视写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写作必得使其愉快,否则不写。胸无大志,重视世俗生活中的乐趣,所以虽有心走红,却无心较劲,尽力而为后听其自然。”这段表白潜在地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并尊重生命”的思想情感。若从“生命”这个角度去解读文本,那么读者就会有新的感悟。“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是作者对生命繁衍的认识;“但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表现儿子对母亲生命的酷爱;“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作者夫妻对生命承担的一种责任。应该说,文本的更多处都可以从生命的高度解读其思想内涵,这就是引导学生从文本内容、作者情感、写作背景等多角度来解读课文,同时又从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思想高度来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美。
文本中的语言美、人物美、情景美、思想美这四种美往往体现为相互融合或相互联系,教学中切忌把它们孤立起来。另外,在对这四种美的划分中,可能会存在不同的分类,这些都无关紧要,但总的教学思想是彰显、挖掘乃至创造课堂美的成分。这就是致美课堂的精髓。
参考文献:
[1]梁晓萍主编.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理论与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