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7-06-13沈秀梅
沈秀梅
[摘 要] 很多学生表示,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他们似乎能理解數学知识,待教师讲完以后,他们便不记得教师讲过的内容了,这种学习状况意味着学生的思维能力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 本文主要阐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会告诉学生数学概念应该怎么用、数学公式是什么意思,然而教学效率并不高. 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其实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佳与学生的思维水平不高都有关系,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才能学好数学知识.
应用情境创造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假如教师不顾学生的思维水平,用灌输式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学生就不能迅速地接受教师讲述的知识;假如学生的思维水平不足,那么学生在听教师讲解知识的时候就不能真正理解教师讲述的知识. 如果教师要在课堂上提高效率,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为例,有一名数学教师是这样开展教学活动的:
教师给学生看一个天平. 现在天平的左边放了一个5克的砝码,右边放了一个2克及一个3克的砝码,天平两边是平衡的. 教师引导学生写下算式2+3=5. 此时,教师将3克的砝码拿走,换上一个没有克数的砝码,天平依然平衡.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假如现在把这个未知的砝码当作x,那么可以怎样表达这个算式. 学生经过思考,认为用2+x=5能表达这个算式. 教师于是引导学生思考2+x=5与2+3=5的共性与不同点. 学生经过比较,认为它们的共性就是均以等号为界,分为左边和右边两个部分,左、右两边相等. 不同点是2+x=5中含有未知数. 教师于是引导学生理解方程,学生则表示已经理解了.
教师如果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就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教学工作:第一,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要避免直接灌输知识,而应该为学生创建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环境中看到数学现象. 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避免学生产生被动的学习心理,养成主动观察的习惯. 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如果要学好数学知识,就要仔细观察各种数学现象,从中发现数学问题. 第二,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技巧,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观察,观察并不是指用眼睛随便看看数学事物,而是要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横向对比,发现新的知识与哪些数学知识有关. 如果与之有关,那么相同的部分是什么、相异的部分又是什么. 学生只有掌握了对比、观察的技巧,才能抓住数学事物的特征. 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抽象出所观察到的数学事物,比如教师不能让学生把数学事物的理解停留在2+x=5一个案例上,而要上升到方程这个概念的高度. 只要学生长期受到这样的训练,就能学会观察数学事物,从抽象的角度理解数学事物.
应用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会告诉学生一个数学公式的解法,很多学生表示,虽然学习了公式的解法,但是在实际应用的时候还是会错. 部分教师不能理解为什么学生掌握了解数学公式的技巧却还是不会使用,其实这是因为这些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是由于学生没有理解数学公式创建的原理以及应用规律. 如果学生没有理解数学问题的核心,只会机械地照搬数学公式,自然容易用错数学公式. 为了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公式,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用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数学知识本质.
仍然以“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为例. 当学生理解了方程,即其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以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2+x=5这一方程问题:虽然这个砝码没有数字,可是你们知道它是多少克的砝码吗?学生表示,这是3克的砝码.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学生表示,虽然不知道这个未知的砝码是多少克,但是应用5-2=3这个算式就可以得到数学结果.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以方程为基础,学生要如何总结出这套计算方法呢?一部分学生已经找到一元一次方程计算的方法了,即2+x=5可以变为x=5-2=3. 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找到这一计算规律. 教师引导没有找到学习规律的学生再举一个例子,比如x-7=3,学生能知道x是多少吗?学生结合学过的经验,了解x=10. 教师引导学生把x-7=3与10-7=3进行对比,概括计算方法. 学生经过思考,终于找到了x=7+3=10这一计算方法.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纵向比较刚才两个计算式子,总结方程计算的规律. 学生表示,方程中x的计算方法就是移项及变号. 方程左边的内容可以移到方程右边,然而移项后要变号;同样,右边的内容也可以移到左边,同样,移项后要变号. 当学生理解了方程计算的方法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计算的方法验证数学公式的正确性.
教师要用这样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一,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一个数学公式,而要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经验尝试自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计算方法抽象化,使计算方法能够变成一个数学公式. 刚开始,学生可能不能迅速地完成具象的数学计算与抽象的计算公式之间的转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多尝试、多举例的方法观察数学问题的规律,直接找出数学计算的规律. 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验证数学公式的习惯,避免学生生成错误的公式. 只有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分析和比较知识、验证知识,学生才能自主吸收各类数学知识.
应用数学平台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以往,教师不太重视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只要会做题、会考试就可以了,何必花时间培养交流能力呢?教师要意识到,如果学生缺乏交流的能力,当他们遇到学习问题时,就不知该如何表达,而具备数学交流能力,才能与其他同学、教师交流数学知识,加快知识传递的速度.
教师要为学生创建一个展现学习成果的平台,让学生说出学习成果.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以下方法说数学:第一,要引导学生用标准的数学语言说数学,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有标准化的特点. 第二,要引导学生说出判断数学问题或解决数学问题的详细步骤,部分学生的思维逻辑不严谨,他们的思维跳跃性太大,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一起关注学生说数学的步骤,如果学生的数学逻辑不严谨,其他的学生要主动举手提出来. 第三,要引导学生在说完数学问题后自我评估学习的创意和学习的不足. 当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数学知识以后,就能够通过交流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获得更多的指引.
总结
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因为这是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水平的重要能力. 以上是笔者的一些教学实施方法,实践后颇有成效,希望可以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并一起继续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