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业评价调查研究
2017-05-30孙中廷黄健
孙中廷 黄健
摘 要: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不断改革与发展,由传统的“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发展到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有其科学与进步性,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实践操作中难以支撑现代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因此,提出了通过把教学任务与评价任务分开、改变自评与互评流程、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建立完善典型工作任务考核体系、建立整体追问机制的解决办法,为后期的实践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业评价;工作任务;综合职业能力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XHJX2015046)
作者简介:孙中廷,男,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物联网技术、智能信息数据处理、职业技术教育;黄健,男,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20-0042-04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中国经济的腾飞,越来越多的应用型人才被需要,随之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就变得尤为重要,如何高效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创新性人才、如何培养出直接对接企业需求的人才,成为各高职院校与专家学者不断研究的目标。近年来,相关研究课题层出不穷,为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一、传统学业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业评价体系,学业评价又称为学业质量评价、学生评价、课程考核评价、学习评价、学业成就评价等,它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环节是否运作得当,是否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将影响到教学过程的成败,更有甚者将关乎教育终极目标的实现。[1]而我国的职业教育思想经历了由“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到“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发展变化过程。作为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知识本位”仍停留在学生是否记住了,是否会用了。它是对理论知识和书本机械重复的考察,而考察的内容来源往往来自于书本教材,脱离实践,造成许多“高分低能”的现象,脱节与社会,存在学生从高职院校毕业后,到了工作岗位完全抛弃学校所学,在工作岗位上“回炉改造”,更有甚者出现不能适应工作生活,无法良好的与同事团结协作,与领导顺利沟通的情形,这是应试教育的失败。
二、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近年来,随着考评体系问题的出现,各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专家学者的纷纷关注,学业评价系统经过不断改良和完善,逐渐发展出了综合职业能力考察体系,主要偏向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考察,其基本构架模型包括专业技能、方法技能、社会技能以及工作任务的考察。专业、方法与社会这三个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工作任务的考察又分为典型的工作任务与学习型工作任务。典型的工作任务是指是用完整的、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描述的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也称为职业行动领域,是经过一系列专家学者实践提取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工作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式,完成任务的方式方法和工作的结果多具有开放性。学习型工作任务是指可以在学校里通过学习和实践操作学习到的,在某种程度上不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不难看出,相比传统的“知识本位”与“技能本位”,综合职业能力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可以更好地对接企业的工作岗位,见图1。
三、学生评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科学有效的评价是高职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机制,通过学业评价重新反思教学过程,能有效地促进高职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通过收集与调研各高职院校的评价数据,课题组发现,综合职业能力评价模式在学生学业的能力评价方面,确有其科学与进步之处,但是,当前高职学业评价领域因其评价理念和操作模式存在不科学之处,以及缺少工作过程评价,导致很难支撑综合职业能力构架体系。通过此次调查我国当前高职教育中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现状,发现有以下六点问题。
(一)评价工作占用教师大量教学时间
教师的在教授知识的同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综合评价能力方案设计、打分评价,组织知识技能考试、社会技能的体现上。这样无形中会占用其他教学时间,有时甚至会降低教学质量。
(二)学生互评往往流于形式
高职院校在综合评价能力上,其中之一的环节,很多院校都采用学生自评然后互评形式相结合,让学生自我评价,其他同学监督并改正其评估打分。客观与主观相结合,自律与内部审议相结合,本身是好的形式,初衷是好的,但由于许多学生在自我评定环节中大多给予很高的分数,极少数可以做到客观反映自己的表现,同学互评中碍于“同窗友谊”,操作起来往往都是照搬自我评定的分数,这使得学生自评互评环节多流于形式,不能有效地反映学生学业的真实状况。
(三)成绩一旦不合格很难有机会补考
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因为包含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专业技能的知识考察、工作任务的完成考察、社会技能的高低评价等,不同于传统的纸面考试形式,一旦考试成绩不及格,还可以再次组织考试,让学生进行答题,进行补考。综合职业技能评价体系包含的考察环节,往往很难再次组织考察,如实习或到当地企业学习的机会、专业技能的综合知识竞赛等。尤其是一些综合技能的学习,不同于传统的应试教育,通过背诵记忆短时间成绩就可以有突破,不能通过一两次补考就可以合格,需要长期的积累、总结与学习,这种对学生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也意味着学生一旦有不及格的情形出现则很难补考。
(四)片面追求客观结果,评价标准单一,脱离现实
随着中国经济由生产型到科技创新型的逐步转变,GDP增长的放缓,企业更为迫切的需求创新型人才,以引导社會经济的深层次变革。而学校单一的评价标准,很难适应社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试问工作岗位及社会情况的开放与灵活多变,尤其是创新型的社会发展变革,实践中的工作方案和设计怎可能是单一的?反过来,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往往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既然标准是单一的,学生为了获取良好的评价,同样也追求学校既定的单一标准。更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多由于追求知识的客观性,而导致笔试评价的泛化,这也是需要注意在运用综合职业能力评价学生学业中应避免的,人才的培养要注意多元性,不能像生产商品一样只有单一的流水线,而应注重个性与特性。
(五)操作任务脱离社会工作、技能评价不够科学
技能评价在高职院校被概括为加工工艺的运用、材料的辨析、工具使用的熟练操作等,在平时的考核中,便于观察与测量。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职业化人才,技能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学生学业评价的核心,在职业教育领域更是可以看做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但是,这种在学校操作的任务,不同于社会上开放、灵活的工作任务,高职院校在开展技能评价考核时,仅靠模拟与事先设定,是脱节于社会的,只能体现在某项工作的某一个环节,是封闭性、局部的操作,与真实的职业操作相差甚远,仅靠这种技能评价体系,难以培养出适应真实职业环境的应用型人才。
(六)缺少对工作过程的评价,评价主体缺少多元化
工作结果对于评价学生职业能力固然重要,但目前各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中,缺少对工作过程的评价。对职业教育来说,特别是针对应用型人才而言,笔者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工作过程的评价,注意工作过程是否科学、是否高效、逻辑结构是否合理及操作规范是否符合工作手册等。
目前,许多五年制高职院校的评价主体多滞留于教师主体,多由教师这一单一主体出题、设计工作任务。个别院校有邀请企业参与加入技能与工作任务考核,实行校企联合,但这种校企联合的模式,多由高职院校推动建立,对于企业内部参与到能力考核的人员而言,缺少内在动力。能力考核的环节也多依赖于学校的设计、校企联合的模式多流于形式,这样不得不让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对于校企联合的评价构建,学校与企业应怎样各自扮演好角色。对于学生的评价,课题组认为,在工作任务与技能设计中,还应引入学生这个主体,学生自己需要有发言权,这有利于整体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构建,也有利于学生在工作任务中自我反思,取得进步,进而达到以人为本的职业化教育目的。
四、学生评价调查中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我国的职业教育思想经历了由“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到“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发展变化过程。值得欣慰的是,当前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出现了学业评价改革的迹象。对学生学业的评价正在逐步从“选择—反应”的封闭形式缓慢过渡到“建构—反应”的开放形式。表现性评价正在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方案中,而从“知识+操作技能”到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学业评价范式的转变,必须要针对跨专业、跨岗位的现实要求,依据新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模式进行,针对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和高职学生学业评价的范式转换。[2]
(一)设置专职教师,明确教学任务与评价任务
可以设置专职教师,集中管理学生学业评价任务,平时注意与教师进行沟通,合理安排评价内容,按照培养目的需要,及时联系企业,进行校企联合,专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对评价工作及时进行反馈,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建立专门系统对学生学业评价进行科学管理与分析。这样,既不会耽误到教师工作的教学任务,又可以更集中的科学管理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由于学生评价体系是衡量一个学生能力与学习效果的标准,是学校培养人才的航向标,有必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致力于此项工作。
(二)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改变自评与互评的流程
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过程,讲明自我评价的意义,正确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重新审视,客观评价自己,既不能过高评价,也不可以妄自菲薄。教师在自我评价环节中及时进行观察,结合学生平时表现,认真阅览评价报告。对于认为没有客观评价的学生,了解其原因,适时进行关心与疏导。
以往互评环节多开展在自评环节之后。为了避免互评环节流于形式,可以改变互评环节的顺序,采取不记名的形式、分小组、分多次对同一个学生进行评价,取均分作为该同学的评价分数;对于没有客观评价的小组,教师也需及时发现进行干预。这样得出的互评分数也可以作为自评的参考依据,帮助得出更真实的评价结果。
(三)引入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机制,建立内部监督机制
引入企业专家、教师、学生主体加入评价机制,听取多方主体意见。引入多方主体的同时,注意建立内部监督机制,避免单一评价标准的出现。这里可以借鉴西方的三权分立学说,各个部门的参与主体,不同类别的参与主体各自评价,不进行影响和干涉,分别建立自己的评价机制与规范,独立建立考核程序、命题内容、考核技术开发,建立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并保障每个主体在参与评价时的地位,评价不受任何人干涉,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独立做出评价判断是高职院校应当倡导的评价原则之一。
(四)建立完善典型工作任務考核体系
典型工作任务其任务的代表性,要求工作人员的内部协调、覆盖的完整性等一系列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在职业技能对其考察的重视性。为了使典型工作任务的考察不脱离于社会实践,应鼓励学生走入社会工作,多与校企联合,但构建模式仍值得探讨。高职院校应多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对于职业技能大赛的设立应注意典型工作任务的复杂性、系统性、考虑多元变量因素,引入企业专家参与竞赛,融入更多综合素质与能力元素,建立开放性的工作任务模型,更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五)关注过程,建立整体追问机制
现代工作任务的开放性、复杂性和外延的模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在校内进行教育时只关注结果是远远不够的。综合职业能力评价需要建立整体追问机制,需要评价主体与学生建立理解与交流;简单的、短时间的问与答不能满足此要求,必须建立长久的可持续的观察和进一步的深入交流。这些对日常的教育和评价工作提出更高地要求,必须使综合职业能力评价完全融合到学生的工作与学习中。
总之,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创新人才培养,任重道远,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在前进中寻找问题,及时进行调试,承载无数学子梦想的航帆,才可以更好地前行。
参考文献:
[1] 赵兴宇.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改革中关于学业评价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3(6):120.
[2] 张洪亮.高职学业评价范式的转换与体系重构——基于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5(7):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