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设问”到“善问”

2017-04-17毛燕玲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设问问题设计初中数学

毛燕玲

摘要:综观各种教学模式都离不开“设问”。“设问”不是泛泛而问,而是要讲究艺术,懂得“善问”。“善问”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标志之一,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怎样的“设问”才是“善问”呢?在本文中,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善问”。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006

新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想象、质疑与创新的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强化学生亲身体验,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了实现这种转变,教师通过不懈的努力,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出许多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为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价值。综观各种教学模式都离不开“设问”。“设问”不是泛泛而问,而是要讲究艺术,懂得“善问”。“善问”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标志之一,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怎样的“设问”才是“善问”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善问”。

一、问题的设计应有明确的目的性

设计问题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因此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不同的问题要达到不同的目的,归纳起来具有不同目的的问题大概有如下几类:

1. “导入性”问题

众所周知,注意力是人们心灵同外界相联的唯一门户。在课的起始,要给学生较强的、较新颖的刺激,帮助学生收敛课前的各种思想活动,把注意力迅速指向教学任务和教学程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为学习新知识作鼓励、引导和铺垫。这就是“导入性”问题应有的目的。

2. “讨论交流性”问题

讨论交流是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一种体现,是合作学习的形式之一,解决“讨论交流性”问题常用的方法是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中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评价,不断地学习别人的优点,反省自己的缺点,在合作与互助中实现共同进步。从解决“讨论交流性”问题常用的方法来看,它的设计目的是进一步分析、理解所学的知识,重点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3. “实验探究性”问题

由于中学生好奇、好动,教师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中,设计可操作性的实验情境是很有必要的。一般选用的实验宜小不宜大,但趣味性要强,启发性要大;要尽可能地渗透竞争因素。例如,在学习“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这一节时,围绕这节课所要解决的“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这一中心问题,可以让学生分组操作、实验,通过做一做、试一试、画一画、赛一赛等可操作的实验,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动机,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

4. “小结性”问题

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着提纲契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通常是本节课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关键点。设计“小结性”问题除了能改变以往课后小结的“平淡”外貌外,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地认清所学知识的本质,理清所学知识的脉络,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更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二、问题的设计应有具体的针对性

设计问题并非泛泛而设,应该有侧重点、有针对性,才能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内实施有效教学,获取最大教学效率。

1. 问题的设计要针对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教学实数的概念时,要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实质是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无理数的实质是无限不循环小数,而学生对无理数的表现形式认识不清,对分数的实质不理解。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串”:

问题1:在下列实数中,-1,,3.14,,-,2.1212212221……(两个1之间依次多个2)

(1)分数有 ;(强调分数实质是可化为整数比的数)

(2)无理数有 ;(强调无理数的三种表现形式:与π有关的数;开方开不尽的数;构造小數)

(3)有理数有 ;(强调所有分数都是有理数)

问题2:任意写出4个无理数;

问题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①两个无理数的和一定是无理数;

②两个无理数的积一定是无理数;

③一个无理数与一个有理数的和一定是无理数;

2. 问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具体内容

学生解决问题的依据是他们已有的知识、认知心理和水平,因此教师应该利用书中内容与学生已有经验引起联想,按照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水平发掘并设计难易恰当的问题,让学生有兴趣、有能力顺利解答。如学习乘方的应用时,可设计如下问题:“某人听到一则谣言后一小时内传给2人,2人又在一小时内每人又传给另2人……如此下去一昼夜能传遍一个千万人口的大城市,你相信吗?试一试。”学生起初认为这是办不到的事,但通过认真计算和推理得到224=16777216人,结论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通过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从中学生还得到一些启示。

三、问题的设计应有一定的生成性

利用学生已知的知识生成新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一定已知知识的提示、资料,或将一些问题分解,使之更有梯度。如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课中可设计以下“问题串”,使学生自主地完成对三角形中位线相关知识的构建。

剪一刀,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一张三角形纸片和一张梯形纸片。

问题1:剪痕DE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问题2:如果要求剪得的两张纸片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剪痕DE的位置有什么要求?为什么?

问题3:如果将问题2中的线段DE给它一个名称“三角形的中位线”,你能否给它下一个定义?

问题4:请你说说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有什么聯系与区别。

问题5:要把问题2中所剪得的两个图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将其中的三角形作怎样的图形变换?

问题6:请你猜想:三角形的中位线与它的第三条边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

四、问题的设计应有挑战性

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同时更要具有培养数学思维的价值,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在中考复习课中,讲“用轴对称解决距离和的最小值问题”时,可以设计了如下“问题串”,从一个动点模型到两个动点模型再到轴对称变换与平移变换结合的模型,最后变式成用对称解决距离差的最大值问题,这种设计既有层层深入,又有横向迁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

问题1:在直线L的同侧有两点A、B,试在直线L上找一点P,使得PA+PB的值最小。

问题2:在⊙O中,AB为直径,且AB=4,C是⊙O上一点,且OC⊥AB,D是弧BC上靠近点B的三等分点,P是AB上的动点,试求PC+PD的最小值。

问题3:∠AOB=45°,P是∠AOB内一点,且OP=2,M、N分别是OA、OB上的动点,试求△PMN周长的最小值。

问题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1,5)、B(6,1),M、N分别是x轴、y轴上两点,试求当四边形MBAN周长的最小值并求此时点M、N的坐标。

问题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1,5)、B(6,1),线段MN 在X轴上移动(M在N的左侧),且MN=2,试求当四边形AMNB的周长最小值时点M坐标。

问题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1,5)、B(6,1),P是X 轴上的动点,试求PA-PB的最大值,并求出此时P点的坐标。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教师一味地创设问题,学生思考回答,这样学生总处于一种比较被动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完全体现新课程强调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故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之后,要试着让学生自己设计、提出问题,加深学生的体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巩固。

综上所述,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与课堂教学活动的需要,精心设计能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并能适时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这就是“善问”,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当然,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善问”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学生的“善问”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也能让教师从中反思,提高教师的“善问”能力。因此,两者相结合,更能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浙江省江山市城南中学 324100)

猜你喜欢

设问问题设计初中数学
历史课堂的双翼:设问和史料
精设计,巧提问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本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