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胆总管末段结石的彩色超声诊断效果观察

2017-01-15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0期
关键词:末段诊断率扫查

孙 冰

(辽宁省鞍山市职业病防治院,辽宁 鞍山 114014)

胆总管末段结石的彩色超声诊断效果观察

孙 冰

(辽宁省鞍山市职业病防治院,辽宁 鞍山 114014)

目的 分析在胆总管末段结石患者检查中彩色超声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接受超声检查并经手术证实为胆总管末段结石的7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参照手术治疗结果,总结超声检查应用效果。结果 64例患者被明确诊断为胆总管末段结石,其中58例患者伴肝外胆管扩张,6例患者伴肝内胆管扩张,6例患者因胆总管末段显示不清,且未见结石强回声光团而漏诊,超声诊断率为91.43%。结论 超声检查是一项无创伤、操作简单、快速、重复性高的检查方式,在胆总管末段结石的检查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胆总管;结石;超声诊断

胆总管结石是临床外科常见多发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临床主要症状有右上腹、背部胀痛、绞痛等不适症状,若出现结石嵌顿或感染,患者会表现出与急腹症类似的剧烈疼痛症状,会逐渐发展为化脓性的胆管炎与胆源性胰腺炎,甚至出现感染性休克,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的同时,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所以,早期诊断并接受治疗在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1]。超声诊断技术是临床诊断胆总管结石的常用检查方式,因其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可反复对患者病灶进行扫描,清晰显示胆总管形态结构,逐渐成为临床胆总管结石检查的首选影像学技术,但因其检查结果容易受胃肠道气体影响,使其常规扫描诊断率较低。本文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接受超声检查并经手术证实为胆总管末段结石的7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在胆总管末段结石患者检查中彩色超声诊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接受超声检查并经手术证实为胆总管末段结石的7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43例,女27例,年龄为22~79岁,平均(50.64±6.73)岁,病程为半年~23年,平均病程为(6.37±1.28)年。其中54例患者表现为发热、上腹疼痛症状,且反复发作,39例患者伴有黄疸症状,31例患者无黄疸症状,其中31例患者伴胆囊结石,9例患者伴肝内胆管结石,6例患者伴胰腺炎。

1.2 方法:使用飞利浦公司5000型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检查前70例患者均禁食8~12 h,并于次日排便,尽量减少胃肠道内气体。设置探头扫查频率为3.5~10 MHz,对患者进行多体位(平卧位、左侧卧位或者卧位、站立位、俯卧位)常规扫查患者肝胆区,沿胆管长轴行纵切扫查,然后再行斜扫、横扫,从上而下、从下至上反复扫描患者肝胆区。若因肠道内气体干扰,使超声显示胆总管末端图像不清晰,可适当饮水500~1000 mL充盈膀胱后在进行检查,或通过适当加压的方式尽量避免气体干扰。

1.3 确诊指标。满足下列标准:①超声图像显示有强回声光条或光团即具有较强回声光团;②伴有声影;③显示胆管有不同程度的扩张。

1.4 统计学处理:利用SPSS18.0软件统计处理研究所得数据,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表示,计数资料通过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使用[n(%)]表示,P<0.05时,具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组70例患者经手术证实均为胆总管末段结石,经术前超声检查显示64例患者被明确诊断为胆总管末段结石,其中58例患者伴肝外胆管扩张,肝外胆管内径在0.83~3.69 cm,平均(1.75±0.64)cm,6例患者伴肝内胆管扩张,肝内胆管内径在0.28~0.83 cm,平均(0.56± 0.21)cm,超声诊断率为91.43%(64/70),其中37例患者经常规扫查、体位改变、探头加压与改变探头扫查方向均能较为清晰的可见胆总管末段或胆总管内部有结石强回声光团,其余27例患者经常规扫查、体位改变、探头加压与改变探头扫查方向虽未见明显结石光团,但在患者饮水充盈膀胱后再行检查,均清晰显示胆总管末段或胆总管内部有结石强回声光团。6例患者接受超声常规扫查、体位改变、探头加压与改变探头扫查方向后仅见胆总管上段轻度扩张或胆总管不扩张,而胆总管末段显示不清,超声图像上未见结石强回声光团而漏诊。此外,本组70例患者超声检查显示均有不同程度胆总管扩张。

3 讨 论

应用超声检查技术对胆总管结石进行检查是临床外科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在胆囊结石的诊断中超声检查的诊断率可达95.0%以上[2],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与诊断意义,但在临床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中,其检查结果容易受多种因素干扰,而出现假阳性结果,假阳性率可达15.0%左右,尤其是胆总管末段结石在超声诊断过程中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使部分患者胆总管末段及其结石不能清晰显示而出现假阳性结果[3]。

经临床大量调查总结发现,影响超声诊断结果出现假阳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5]:①受十二指肠、横结肠及胃内气体等遮挡使胆总管末段不易被发现。②胆总管末段管腔狭窄弯曲,胆汁过少,使超声成像不清晰。③胆总管末段结石位于胰腺以下等较深位置,且肝外胆管相对太过隐蔽,使超声声束无法进行垂直投射,从而使超声检查缺乏典型声影特征。④结石位于重力最低点,且质地较为松软,移动幅度不明显,使结石在超声检查中未见明显强光团而漏诊。⑤患者体质量超标,富强粘连以及腹壁瘢痕等情况均会对超声检查结果超声不利影响。本组研究发现6例患者因胆总管上段轻度扩张或胆总管不扩张,且胆总管末段显示不清,超声图像上未见结石强回声光团而漏诊,漏诊率为8.57%。此外,通过体位改变、探头加压与改变探头扫查方向等方式进行扫查时,结合饮水排空胃肠道内气体方式,可明显提高胆总管末段结石超声显示率[6]。在行超声检查时,需要注意胆管走向与探头方向控制,注意在做胆总管解剖结构投影时,扫描胆总管上段时,探头需呈斜形扫描并垂直于肋缘,扫描胆管中段时需与患者身体呈轴平行状态,扫描胆管末段时探头需呈斜向右下方进行扫描,通过改变探头方向、改变患者体位对患者胆总管进行全程扫描观察,清晰呈现结石情况,同时注意对胆总管扩张、梗阻情况的跟踪扫描,对于胆管不扩张患者可进一步行腔内超声检查[7]。本文研究显示,对于胆总管末段结石超声诊断率为91.43%,且对患者无创伤、操作简单快速,重复性高,所以,超声检查在胆总管末段结石的检查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1] 黄庆平.胆总管末段结石的彩色超声诊断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17(5):92-93.

[2] 孙丽伟,杨秀疆,王志勇,等.纵轴超声内镜对胆总管微小结石诊断的优越性[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1,28(10):579-580.

[3] 黄汉琴,张海兵.3D MRCP技术在胆总管下段结石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3,11(6):643-645.

[4] 郭梦安,汤旭涛.胆总管下段结石腹部超声检查技巧[J].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2):2348-2349.

[5] 刘伟宗,李征毅,贡雪灏,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总管下段结石的检查技巧及诊断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5,13(3): 289-291.

[6] 万荣,卢洁,郭传勇,等.胆管腔内超声对胆总管阴性结石的诊断价值[J].中华消化杂志,2012,32(2):90-92.

[7] 邹培君.胆总管下段结石腹部超声检查的技巧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2):120.

R575.6+2;R445.1

B

1671-8194(2017)10-0043-02

猜你喜欢

末段诊断率扫查
超声检查结果有差异,如何看
锆合金薄板材的兰姆波自动检测
海洋工程结构焊缝手动超声波检验扫查面的选择分析
2010~2014年中山市情感障碍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构成变化
肺炎支原体抗体联合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浅谈高速铁路钢轨焊缝探伤标准化作业
聂卫平为爱改变多情少妻成功改造“末段”丈夫
聂卫平回归阳光生活,少妻改造“末段”丈夫
谈谈萎缩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