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癣毛癣菌肉芽肿1例报告
2017-01-06李洪霞杨永涛李珊山
陈 伟,李洪霞,杨永涛 ,崔 岩 ,王 虹 ,李珊山*
(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皮肤科,吉林 长春 130021;2.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通讯作者
须癣毛癣菌肉芽肿1例报告
陈 伟1,李洪霞1,杨永涛2,崔 岩1,王 虹1,李珊山1*
(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皮肤科,吉林 长春 130021;2.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9岁。因“右侧面颈部红肿疼痛1月余”,静脉注射“头孢”类抗生素5天无效,就诊于我科门诊。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右侧下颌部位出现红斑、丘疹,自觉瘙痒,于当地诊所就诊,外用多种抗真菌药物(具体不详),皮疹可部分消退,但仍反复发作。近1周皮损范围逐渐扩大,伴右侧面颈部轻度肿胀,右下颌出现鸡卵大肿块,自觉疼痛。既往史:患者20年前患“肺门淋巴结结核”,现已治愈,复查肺部CT未见异常。否认家族中有类似患者。发病前有狗密切接触史。体格检查:一般状态可,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右面颊一钱币大浸润性红斑,右侧面颈部大片浸润性红斑,边界清晰,周边散在少数粟粒大红丘疹,右侧下颌角处见一约2.0 cm×2.5 cm大肿块,表面少许痂屑,触诊质硬,触痛。辅助检查: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76;中性粒细胞绝对值:6.63×109/L,肝肾功正常。皮损痂屑直接镜检阴性。真菌培养及镜检:将皮损组织接种于沙堡弱培养基(SDA)斜面上,于25℃培养7天,可见白色绒毛状单一菌落。将菌落转种至PDA平板培养基上,于25℃培养14天,菌落直径约为4.3 cm,生长速度中等。菌落正面为乳白色,绒毛状。背面为浅黄色。镜下观察:菌落经小培养后乳酸酚棉兰染色。可见,细长的有隔菌丝,小分生孢子为圆形或梨形,直径为2-3 μm,呈葡萄状或簇状排列。大分生孢子为棒状,有4-5个隔,壁薄,光滑,偶见螺旋样菌丝(图1)。组织病理检查:真皮浅层可见密集灶状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真皮中下部可见上皮样细胞团及细胞索,部分呈导管样排列(图2)。
图1 镜下可见呈圆形或卵圆形的小分生孢子及呈棒状的大分生孢子,偶见螺旋状菌丝。(乳酸酚棉兰染色:×100)
图2 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呈肉芽肿性炎症改变。(HE染色:×40)
临床诊断:须癣毛癣菌所致皮肤癣菌肉芽肿。
治疗:给予10%碘化钾溶液(30毫升/日,分3次口服)联合伊曲康唑胶囊(斯皮仁诺)(200 mg/日,分两次口服)治疗,1个月后复诊,右侧面颈部红斑消退,右下颌处肿块消退近2/3,复查肝肾功无异
常。继续前方案治疗1个月后皮损基愈,随访半年无复发。
2 讨论
须癣毛癣菌(Trichophytonmentagrophytes),属于毛癣菌属,为亲人亲动物性皮肤癣菌,感染人体后,通常引起炎症反应较为剧烈的手足癣、体股癣、甲癣、须癣[1]。当病菌侵袭力强,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或局部因素如外伤或毛囊破坏等,致病菌可侵入组织深部,引起炎症反应较重的深部真菌感染现象,出现毛囊性丘疹、结节、脓疱或脓肿,称为皮肤癣菌肉芽肿,又称为Majocchi肉芽肿,毛囊周围肉芽肿,临床少见,容易误诊。多种真菌可引起皮肤癣菌肉芽肿,如孢子丝菌、着色芽生菌、红色毛癣菌等。Majocchi肉芽肿通常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为毛囊周围炎型,常继发于外伤所致。一种为皮下结节型,常发生于免疫受损宿主[2]。
Majocchi肉芽肿的诊断主要依据组织病理和真菌培养,系统使用高效抗真菌制剂为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氟康唑、酮康唑均为有效治疗药物[3]。近年来也有文献报道10%碘化钾可促进坏死组织的溶解吸收,利于结节的消散[4]。
本例患者发病前有狗密切接触史,考虑狗为传染源。临床表现为红斑、毛囊性丘疹、皮下结节,根据组织病理和真菌培养,诊断为须癣毛癣菌所致的皮肤癣菌肉芽肿。治疗上给予10%碘化钾联合伊曲康唑,伊曲康唑为第2代三唑类合成抗真菌药,主要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壁的成分—麦角甾醇的合成而发挥抗真菌作用[5],其与血细胞和血浆蛋白合成率很高,在组织中具有较高的浓度,副作用较小。本例患者成功治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1]曾义斌,方 芳.须癣毛癣菌肉芽肿1例[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8,3(4);215.
[2]秦启贤,秦立模,章强强.临床真菌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01.
[3]王 玲,陈 晶,吕雪莲,等.女童患须癣毛癣菌肉芽肿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5):426.
[4]何 迅,王尚兰,薛 竞,等.须癣1例[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4,(1):29.
[5]刘 艳.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现状[J].天津药学,2012,24(3):58.
1007-4287(2016)12-2127-02
2016-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