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转喻生成的自主依存认知运作机制

2016-07-18杨露

关键词:生成机制转喻自主

杨露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论转喻生成的自主依存认知运作机制

杨露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关键词:自主-依存;转喻;相邻关系;生成机制

摘要:转喻话语在运作中通常表现为双重表述:显性表述和隐性表述。这两重表述是不对称的,一为自主,一为依存。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为理论指导,探讨转喻话语内在生成机制。研究表明,从本质上,可将转喻界定为自主-依存联结现象。转喻话语生成过程就是作为自主成分的本体在意向性的制约下,以相邻关系为中介推衍出依存成分成为喻体的过程。自主-依存视角下对转喻机制的探讨有助于丰富转喻生成机制的认知阐释。

传统上,转喻被视作一种典型的修辞格来研究。自1980年Lakoff & Johnson合作出版《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以来,对转喻的研究便开始从修辞层面转向认知层面。转喻的认知研究经历了从边缘到主流的转变,现已成为认知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认知语言学对转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转喻与修辞[1]、转喻与隐喻关系[2]、转喻本质[3]、转喻分类[4]、转喻与语用[5]等方面,关注转喻理解以及转喻作为人类基本思维方式在语言产出与理解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转喻生成机制则鲜被人提及。Langacker的自主-依存理论及徐盛桓提出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6]对话语生成机制表现出强大的解释力,可用于呈现具有自主-依存关系双重表述的话语生成机制,如诗词[7]、歇后语[8]等。本文以Langacker自主-依存理论及徐盛桓提出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从空间域转喻,时间域转喻,行为、事件、过程域转喻及集合域转喻四类转喻出发,通过对四类转喻生成机制逐一分析,为转喻生成提供深层认知阐释。

一、转喻生成的自主-依存分析

(一)转喻的认知阐释

传统修辞学以及认知语言学都认可转喻是基于邻近性的。转喻最早定义出自《修辞和解释》:“转喻是一个辞格,它从邻近和联系紧密的事物中获得语言形式,通过这一语言形式我们能理解不被该词语命名的事物”[9]10。可见,传统上人们已试图从“邻近”(contiguity)概念角度对转喻进行解释。邻近性转喻观同样出现在认知语言学家对转喻的定义中。认知语言学认为,邻近性指的是概念上的邻近性,而非语言内部或事物间的相邻关系。Lakoff & Johnson将转喻定义为人们依据一事物与别事物之关系来概念化该事物的认知过程[10]35-40。所谓一事物与他事物之关系指的就是本体和喻体间概念上的邻近性。Ungerer & Schmid将转喻视作一种词的字面意义与比喻意义之间的临近性[11]115。从概念相邻的角度认识转喻本质,对转喻认知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邻近性逐渐成为转喻生成与理解中的核心概念。转喻研究离不开对其分类问题进行探讨。Lakoff & Johnson指出,转喻与隐喻一样是系统的。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对转喻进行归纳,总结出部分代整体、生产者代产品、使用品代使用者、操纵者代操纵物等六种常见的转喻模式[10]37-39。然而,这一分类不够全面,缺乏概括性。随后,Panther & Thornburg基于语用功能视角,将转喻分为指称转喻、谓词转喻及言外转喻三类[12]758。结合语用因素对转喻进行分类有一定合理性,但不足之处在于这一分类方式无法体现转喻的内部运作机制。Peirsman和Geeraerts将邻近性引入对转喻的分类研究,他们基于原型范畴理论,将转喻视做一个具有原型结构的范畴,以概念邻近关系为重要变量对转喻进行分类[13]275-308。空间部分-整体邻近性被视作转喻范畴的原型。以原型为基础,他们总结出空间部分与整体、时间部分与整体、次事件与复杂事件等20多种转喻模式。基于上述转喻模式,根据邻近性关系主要发生领域,转喻可被分为以下四种主要类型:空间域转喻,时间域转喻,行为、事件、过程域转喻以及集合域转喻。这种分类具有较好概括性与统一性,是本文依据的分类标准。

(二)自主-依存分析框架

自主和依存源自哲学范畴,随后进入语言学领域,受到了众多认知语言学家的关注,并对其进行了探讨(Langacker,1987[14]; Taylor,2002[15]),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Langacker对自主-依存关系的研究。Langacker在其语法配价理论研究中首次将自主与依存搭配成联结,并指出在一个自主-依存联结中,自主成分与依存成分的地位是不对称的[16]199。换言之,自主-依存联结的两个成分拥有不同程度的依存关系。自主成分指的是一个自在的结构,它的存在不以预设另一个结构的存在为前提,而依存成分则必须预设另一个成分的存在[14]486, 488。这种依存关系既存在于音位层面也可存在于语义层面。比如说,在音位结构中,元音与辅音构成自主-依存联结,其中元音是自主的,它的存在不以预设辅音的存在为前提,而辅音是依存的,它始终依附元音而存在。又如,在语义层面,动词是依存的,它的存在必定预设其他成分的存在,例如施事或受事。徐盛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自主-依存联结”进行探究,提出“自主-依存分析框架”,旨在探讨语言运作尤其是构成自主-依存联结的话语表达生成机制。在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中,任何话语表达都具有双重属性,即显性表述和隐性表述。前者指大脑中要表达的较完备的概念,后者需要在前者的基础上推衍出来。具体来说,在表达过程中大脑中要表述的相对完备的意思是隐性的、自主的,据此推衍出来的显性表述则依存于隐性表述,是依存的,二者关系是自主-依存。话语生成过程就是自主成分(Autonomy)在意向性的制约下,以相邻/相似关系为中介推衍出依存成分(dependency)的过程。自主成分主导据其推衍出的依存成分,这一主导地位一旦确立,将对依存成分产生拈连效应。自主成分的意向性始终制约依存成分的存在和运作,自主成分向依存成分推衍、依存成分向自主成分回溯都必须以自主成分的意向性为导向。(图1)

图1 自主-依存分析框架

从图1可看出:自主成分以相邻/相似关系为中介向依存成分进行推衍;自主成分向依存成分的推衍过程为自主成分对依存成分的拈连;意向性作用于自主成分向依存成分推衍的过程,并对这一过程起到制约作用。依存成分可以依据相邻/相似关系及其受到的意向性制约回溯到自主成分。“自主-依存分析框架”的运用要受到次范畴、意向性、相邻/相似关系及拈连限制。依存成分依据其来源可分为分解型依存成分及推衍型依存成分,“自主-依存分析框架”是基于推衍性依存成分构建的。这意味着,依存成分必须是从自主成分推衍出的次范畴,二者构成集内元素与集的关系。自主成分是一个无限集,可推衍出无数依附于它的次成分:A={d1,d2,d3,…},d1∈A,d2∈A,…[6]36。相邻/相似关系限制是指自主成分向依存成分推衍的过程必须以两者间的相邻/相似关系为中介。所谓自主成分与依存成分间的相邻/相似关系指的是这两种成分必定在某一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邻/相似。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徐盛桓曾总结出如下相邻/相似律:如果话语HY中出现x,并且在某一可认定的情境中x同y相邻或者相似,那么HY:x→(x)y(“→”表示“内在的蕴含”或“可推导出”)[17]35。简言之,如果话语中出现了x,x与y存在相邻/相似关系,那么提到x则可以推衍出y。意向性限制指的是自主成分向依存成分推衍的过程不能脱离自主成分原来的意向性。意向性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对于同一意向内容,与之存在相邻/相似关系的次范畴可能不止一个,在实际的表达中,说话人每次只能选择其中一个作为其显性表述,即实际运用的话语表达,此时意向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不同的意向态度,如明白-隐晦、谐谑-庄重、简明-详尽等,可以使话语生成呈现不同面貌。话语生成中自主成分对依存成分的拈连限制是指,自主成分通过相邻/相似关系作用可以对依存成分的结构特点、命题内容、用法等方面产生影响,甚至使依存成分在语法或是语义上看似不合理的用法变得可以理解及接受。

(三)转喻生成的自主-依存模式

转喻由本体和喻体两项构成,呈现出双重表述特征。其中,本体以隐性形式存在,是话语表达的隐性表述,喻体作为实际表达的话语,是显性表述。这两重表述的地位是不对称的,喻体依附于本体而存在。根据自主-依存分析框架,本体作为大脑中想要表达的完整意向内容,是自主的,而转喻的喻体则是依据作为自主成分的本体推衍出来的依存成分,两者构成自主-依存联结。一方面,转喻基于邻近性的特征使其本体与喻体之间必定在某一方面存在相邻关系。另一方面,话语交际一个基本的特征是说话人向受话人表达意向[18]12,转喻话语也不例外,本体向喻体的推衍过程是以本体原来的意向性为归依,从意向中来,到意向中去的。同一本体,与之存在相邻关系的喻体可能不止一个,喻体的选择需要意向性做出限制,尤其是意向态度的限制。因此,转喻话语生成过程就是作为自主成分的本体在意向性制约下以相邻关系为中介,推衍出作为依存成分的喻体的过程。(图2)

图2 转喻话语生成的自主-依存模式

二、转喻话语生成的自主-依存运作机制

根据“自主-依存分析框架”,话语生成过程就是由自主成分向依存成分推衍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到次范畴、相邻/相似关系、意向性以及拈连的制约。这一分析框架可为我们解析转喻话语生成机制提供新的分析方法。

(一)空间域转喻

空间域转喻指的是以空间邻近性为基础的转喻,包含空间部分与整体、方位与所在、容器与被容纳物等六种转喻模式[13]278-286。其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构成了空间邻近性的原型,其他转喻可以从接触力度和有界性两个层面与之联系。因此,本文选择空间部分-整体转喻模式为代表进行分析。请看以下例子:

例1 The pretty face is waiting for the meal.

例1中,说话人利用漂亮脸蛋“the pretty face” 指代餐厅里的一位女顾客,是典型的空间部分代整体转喻模式。对餐厅的服务生而言,他们对来来往往的顾客一无所知,当他们需要提到某位顾客时必须通过某种特殊方式,以便直接、有效地达到服务目的。由于该女顾客容貌相当出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服务生用这位女顾客的容貌指代这名女顾客。这位长相出众女顾客(本体)是表达意向所在,因此是话语表达的自主成分。喻体“the pretty face”作为这个女顾客身体的一部分,与本体呈部分整体相邻关系,是依存于本体的。因此,从本体“一位长相出众的女顾客”(A)到喻体“the pretty face”(d1)推衍是以这二者的部分-整体邻近关系为中介的。实际上,与本体“一位长相出众的女顾客”存在某种相邻关系的次成分还可能有很多,比如这位顾客的食物(d2)、餐桌号(d3)等等。他们和“the pretty face”(d1)一样,是依据与本体的相邻关系推衍出来的次范畴,即d1∈A ,d2∈A,d3∈A。三者表达的意向内容是相同的,但为什么该服务员选取d1,而不是d2、d3作为喻体呢?这主要是意向态度在起作用。由于对这位女顾客的天生丽质怀有一种欣赏的态度,因此他更倾向于使用表明其主观态度的话语作为依存成分(即喻体),而不是d2、d3这类客观性更强的表述。此外,在相邻/相似关系的作用下,起主导作用的本体“女顾客”将其语法功能与语义趁势拈连到喻体“the pretty face”,从而使“漂亮脸蛋正在等餐”这样在语法和语义上看似不妥的表达变得能够理解、接受。这样,在人脸与人的部分整体相邻关系以及欣赏的意向态度作用下,人脸代人的空间域转喻便生成了。

(二)时间域转喻

时间域转喻指的是以时间域中的邻近关系为基础的转喻。时间概念化和空间概念化被视作两个息息相关的过程。空间域转喻中的邻近性与时间域转喻中的邻近性被视作是相互对应的,例如时间域中时间与实体转喻模式便是与空间域中容器与被容纳物的转喻模式相对应。在这一转喻模式中,时间往往被视作一个容器,用于容纳发生在那个时间点上的各种事件,是一种典型的时间域转喻。请看以下例子:

例2 9.11 will never be forgotten.

例2中说话人将9.11这个时间概念化为一个容器,包含了这一天发生在美国的恐怖袭击事件,是典型的时间代实体的转喻模式。2001年9月11日,两架被劫持的民航客机撞向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和二号楼,随后另一架被劫持的客机撞向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在事故中,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惨重。事故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显然,说话人想表达容纳了如此多内容的事件,必须考虑采取何种表达方式才能简单明了地使听话人理解自己的意图。此例中,本体“发生在9月11号的恐怖袭击事件”是说话人大脑中想要表达的意向,是自主的。9.11作为该事件发生的时间点,是与之相邻的。因此,喻体9.11(d1)是依据它与本体的相邻关系推衍出来的依存成分。在相邻关系的作用下,本体“发生在9月11号恐怖袭击事件”顺势将其语义内涵拈连到喻体“9.11”这个时间点上,使听话人能自然而然的将这个时间点与这一事件联系起来,从而达成话语理解。实际上,与本体“发生在9月11号的恐怖袭击事件”存在相邻关系的次范畴不仅包含时间,该事件发生的地点(d2)、人物(d3)都是可以根据它们与本体的相邻关系推衍出来的次范畴。然而,由于该事件涉及了多个地点,其中牵涉到的人员也相当复杂,指代效果都不如事件发生的时间明确而有代表性。在追求表述明确的意向态度制约下,依存成分9.11便被优先选择成为了喻体。因此,在追求表达精确的意向态度制约下以及概念化的时间容器与被容纳物的相邻关系作用下,时间代实体这种典型的时间域转喻便生成了。

(三)行为、事件、过程域转喻

行为、事件、过程域转喻指的是以时间、事件、过程域中的邻近性为基础的转喻,其原型仍然是有界实体间的部分-整体邻近性。次事件与复杂事件转喻是行为、事件、过程域转喻中一种典型的转喻模式,其中次事件被概念化为复杂事件中的一部分。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3-How did you get to the museum?

-I hopped on a bus.

在这个例子,中说话人利用“跳上公交车”这一动作指代他“等公交,跳上公交车,坐公交然后在目的地下公交”这一系列的事件,是一个典型的次事件代替复杂事件的转喻。如何从一个地点到达另一个地点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件,包含一系列相关的次事件。当说话人需要向听话人谈起这一复杂事件时,说话人往往会只提及整个事件中的某个次事件来达成交际目的,体现出说话人追求尽可能简洁的话语表达的意向态度。此例中,本体“等公交,跳上公交车,坐公交然后在目的地下车”(A)作为说话人大脑中想要表达的完整的意向内容,是自主的。喻体“跳上公交”(d1)作为整个事件中的一部分,是依据它与本体之间的部分-整体相邻关系推衍出来的依存成分。结合上下文,喻体“hoped on bus”是说话人对如何去博物馆这一问题做出的回答,看似答非所问,然而由于本体对喻体的拈连作用,受本体语义内涵的影响,这一回答则又变得可以理解和接受。值得注意的是,此例中的其他几个次范畴,如“等公交”(d2)、“坐公交”(d3)由于既符合说话人的意向内容限制,也符合说话人追求话语表达简洁的意向,亦可作为喻体使用,构成次事件代复杂事件的转喻模式。因此,在说话人追求话语表达简洁的意向态度和次事件与复杂事件的部分-整体相邻关系作用下,以次事件代复杂事件的行为、事件、过程域转喻便生成了。

(四)集合域转喻

集合域转喻指的是以集合域中的邻近性为基础的转喻,是基于真实世界的部分-整体构成关系的。在集合域转喻中,部分-整体的邻近关系具体体现为“核心因素代机构”转喻模式。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4 This press publishes various kinds of books.

例4中,说话人用印刷机器“the press”指代出版机构,是一个典型的核心因素代机构的转喻模式。出版机构的概念十分混杂,包含了员工、建筑、书刊、印刷机器以及各式各样的活动等等,是一个抽象的整体。当说话人想要表达这样一个混杂而抽象的概念时,他会积极寻求尽可能明白而具体的方式来达成他的交际目的。根据人们感知事物的相邻/相似律,构成出版机构这一概念的所有构成部分都与之存在相邻关系,提及这些部分都可能使人联想起出版机构这个抽象的整体概念。在此例中,本体“出版机构”作为说话人大脑中想要表达的完整的意向,是自主的。喻体“the press”作为话语表达的显性表述,是依据它与本体“出版机构”的相邻关系推衍出来的依存成分,它与本体之间是一种集内元素与集的关系。字面上,喻体“the press”并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发出出版书籍的动作,在语义上也并不妥当,然而受本体“出版机构”语法功能及语义的影响,喻体所承载的意向变得可以意会。此例中,虽然员工与建筑同样是与本体“出版机构”相邻的,但印刷机器却是最核心的相邻因素,由它充当喻体最能使听话人最不费力地联想起在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本体“出版机构”。这样,在追求话语表达尽可能明白而具体的意向态度的制约下以及核心因素与机构的部分整体相邻关系作用下,以核心因素代机构的转喻便生成了。

四、结语

根据“自主-依存分析框架”, 转喻本质上是一种“自主-依存联结”现象。转喻话语的生成过程就是作为自主成分的本体在意向性的制约下以相邻关系为中介推衍出作为依存成分的喻体的过程。在这个生成的过程中,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邻关系是推衍得以进行的基础和中介,而意向态度则对喻体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为转喻生成机制提供一种新探索,可分析空间域转喻,时间域转喻,行为、事件、过程域转及集合域转喻四类转喻,由此丰富了转喻生成机制的认知阐释。

参考文献:

[1]李克,王湘云.修辞批评视域下的批评转喻分析模式[J].现代外语,2015 (2) :183 -193.

[2]朱建新,左广明.再论隐喻与转喻的区别与关联[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5):59 -62.

[3]张辉,孙明智. 概念转喻的本质、分类和认知运作机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3):1-6.

[4]毛帅梅.论转喻的分类[J].外语学刊,2009(4):25-29.

[5]李捷,周榕.转喻的主体性及语用移情[J].外语教学, 2011(3):10-13.

[6]徐盛桓.自主和依存-语言表达式生成机理的一种分析框架[J]. 外语学刊, (2):34-40.

[7]邹春玲.诗词生成的自主依存模式分析[J].外语学刊,2007(5):37-39.

[8]刘辰诞,杨慧芳.自主-依存关系与汉语谐音类歇后语的生成[J].外语教学,2009(1):40-43.

[9]张辉,卢卫中.认知转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10]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11]Ungerer, F. & H-J. 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12]Panther, K-U. & L. Thornburg.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Inferencing in Conversation[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8(6): 755-769.

[13]Peirsman, Y. & D. Geeraerts. Metonymy as a Prototypical Category[J].Cognitive Linguistics, 2006(3):269-316.

[14]Langacker, R. W. Foundation of Cognitive Grammar(Vol. 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15]Taylor, J. Cognitive Grammar[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16]Langacker, R. W. Foundation of Cognitive Grammar(Vol. I):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17]徐盛桓.话语理解的意向性解释[J].中国外语,2006(4):33-42.

[18]黄星.汉语隐语生成的拈连机制[J].外语研究,2009(3):8-13.

Cognitive Approach to Generative Mechanism of Metonymy Based on Autonomy-dependency Alignment

YANG Lu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4, China)

Key words:autonomy-dependency; metonymy; proximity; generative mechanism

Abstract:Metonymic utterance in operation often contains two expressions: explicit expression and implicit expression. These two expressions are not symmetrical: one is autonomous, the other is dependent. The paper tries to explain the internal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metonymic utterance based on “Autonomy-dependency Analysis Framework”. It is found that metonymy in essence can be defined as an “autonomy-dependency alignment”. And the generation of metonymy is a derivation process from the source which serves as the autonomy to dependency, the target.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speaker’s intentionality, this derivation is realized by proximity from the source to the target. Studying metony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utonomy-dependency alignment” will enrich the cognitive explanation to the generation of metonymy.

收稿日期:2016-03-29

文章编号:2095-2708(2016)04-0096-06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生成机制转喻自主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刑事犯罪现场的大学生犯罪心理生成机制探讨
“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建构
转喻视角下汉语中人体习语的研究
基于原型范畴和隐喻转喻认知的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的研究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实效性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模糊性:教育政策复杂运行的生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