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2016-07-13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3期
关键词:开颅手术高血压脑出血

郑 彤

(吉林省人民医院脑外科,吉林 长春 130021)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郑 彤

(吉林省人民医院脑外科,吉林 长春 130021)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8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颅手术,观察组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日常生活能力良好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与开颅手术相比,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时间更短、手术创伤更小、术中出血量更少,临床应用优势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开颅手术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高血压并发症,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随着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发病率近年来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其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问题。近年来,随着临床对脑出血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技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微创技术的应用也让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得到了显著提高[1]。我院在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中,应用了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8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脑血管会议制定的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检查确诊。纳入标准:年龄不超过75岁;发病时间不超过72 h;脑实质出血量不少于30 mL,丘脑出血量不低于10 mL;无脑疝形成。排除标准:脑肿瘤出血者;小脑或脑干出血者;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因抗凝剂或血液疾病引起的脑出血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8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45~73岁,平均(56.8±9.8)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3例,脑丘10例,脑叶19例。12例破入脑室。出血量40~130 mL,平均(80.6±20.3)mL,高血压病程2~16年,平均(6.9 ±4.7)年;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46~74岁,平均(57.0±10.1)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5例,脑丘9例,脑叶18例。11例破入脑室。出血量50~140 mL,平均(83.3±19.4)mL,高血压病程3~20年,平均(7.3±5.1)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血压控制,应用脱水剂降颅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颅手术。观察组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手术方法:根据CT图像判断血肿形态及位置,以最接近和出血量最多的层面确定穿刺深度及穿刺位置。在头颅表面标记穿刺点,常规消毒和局部麻醉,使用电钻将血肿碎吸针打入颅内达到血肿边缘,选用长度适中的YL-1型颅内血肿碎吸针。一边抽吸一边转动针尖侧孔进针,将淤血充分抽出直至进入血肿中心。1.25万单位肝素和500 mL冰生理盐水混合后,对血肿腔进行反复冲洗,直至冲洗液转为淡红色。腔内注射2~4 mL含2万单位尿激酶的生理盐水,夹闭2~4 h再开放引流,每隔8 h重复一次该操作。连续冲洗2~3 d后,进行CT复查,一般在术后3~7 d拔针。若发生再出血现象,要立即向血肿腔内注入立止血冰盐水,待出血控后再引流。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4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术后12周的生活能力。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NIHSS脑卒中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并根据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减少程度评估手术疗效。治疗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降幅>90%,为治愈;46%~90%为好转;18%~45%为进步;不足18%甚至有增加为无效。治愈+好转+进步=总有效。日常生活能力分为5级(Ⅰ~Ⅴ级),等级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差,Ⅰ~Ⅲ级为效果良好,Ⅳ~Ⅴ为效果不佳。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计量、计数资料分别以(±s)、%表示,数据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s)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分)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2 43.2±5.6 13.0±8.7* 116.3±35.0* 48.2±6.2*对照组 42 42.7±6.1 22.4±12.6 287.6±75.4 91.8±10.8

2.2 临床疗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2.3 日常生活能力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n)

2.4 并发症:术后,观察组有2例,对照组有1例发生颅内再出血,肺部感染、颅内感染观察组各1例,对照组各2例,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 论

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首要原则就是尽快清除血肿,降颅内压,避免脑疝形成,降低死亡风险,其次要减少血肿压迫,降低致残风险[2]。保守疗法对出血量不足30 mL者,主要通过应用脱水剂、止血药,控制血压等方法来达到治疗目的,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出血量较多者,保守治疗往往难以奏效[3]。

对于出血量较大的脑出血患者,需行手术治疗才能有效清除血肿,改善患者预后。开颅血肿清除术可在直视下彻底清除血肿,以及坏死脑组织,出血控制效果好,同时还可行去骨瓣减压术,有效解除脑组织压迫,迅速减压,但其作为一种开放性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大,术中出血量多等不足,同时对于脑深部血肿,该术式往往难以有效清除[4]。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是治疗脑出血的一项新技术,其治疗原理是使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经电钻送入颅内血肿处,建立血肿清除硬通道,然后使用生化酶技术和血肿粉碎器对固态血肿进行液化,最后经针腔排出,最终达到清除血肿的目的[5]。该术式应用了生化酶血肿液化技术液化血肿,而不是进行机械性破碎,所以治疗过程中不会损害邻近脑组织,迅速将血肿清除,降低颅内压的同事,保持颅内压的平稳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并发症、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应用开颅手术的对照组,P<0.05。这也证实了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创伤小、并发症少、神经功能恢复好等优点[6]。

综上所述,与开颅手术相比,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时间更短、手术创伤更小、术中出血量更少,临床应用优势显著,这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一种新的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翟安林,袁淼,苟志勇,等.亚低温疗法辅助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其预后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4,54(3):68-70.

[2] 黄杰,张斌,李志强,等.微创钻孔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50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43):64-65.

[3] 施群力,郑红艳,蔡震文,等.80岁以上脑出血患者接受微侵袭颅内血肿清除术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2):248-249.

[4] 李晓光.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脑疝形成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2013,8(z1):37-38.

[5] 周晓洁,张永梅,张萍,等.锥颅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5): 852-853.

[6] 崔玉红.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10,32(8):976-977.

中图分类号:R74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3-0172-02

猜你喜欢

开颅手术高血压脑出血
改良眼科医用粘贴膜在开颅手术中应用效果观察
微创与开颅手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小骨窗开颅和穿刺引流清除高血压脑出血血肿疗效比较
临床护理路径在开颅手术患者术后健康宣教中的应用
不同出血量采用小骨窗开颅与常规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对比研究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治疗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对比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开颅手术后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危险因素分析
颞肌骨膜瓣缝合对开颅术后头皮下积液发生率的影响
微创置管引流术和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