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高校智库的发展经验及启迪

2016-06-03马艳艳薛理泰

学术论坛 2016年4期
关键词:高校智库

马艳艳,薛理泰



美国高校智库的发展经验及启迪

马艳艳,薛理泰

[摘要]美国的高校智库发展比较快,也有较丰富的经验。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是美国著名的高校智库,研究其运作之道以及高校智库研究的特点,可以为我国高校智库的发展建言献策。高校智库研究应该具有历史、国际视野;重在宏观战略规划;关键在于人才的引进和使用。办好高校智库需要各方群策群力,上自国家政府的重视、下至高校及各学院领导的有效规划,既借鉴美国高校智库发展的经验,又要根据国情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关键词]高校智库;历史和国际视野;宏观战略规划;人才的引进和使用

近年来,我国政府及领导人高度重视智库的发展。习近平主席多次对智库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等。在此背景下,探索中国智库发展之道、借鉴国外著名智库的发展经验,就显得紧迫又必要。

智库,即思想库(Think Tank)或政策研究机构(Policy Institute),二战时是美军用来讨论作战计划的密室,后来泛指一切以政策研究为主、兼顾影响公共政策和舆论的政策研究机构。大凡一个成功的智库,就是要出震古烁今的思想。智库唯一的产品就是思想,至少也要体现在理性、健全的政策层面之上。

全世界以美国智库一枝独秀。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全球智库发展报告2014》指出:目前全球智库数量为6681家,其中美国智库的拥有量最多,达1830家,是第二名中国429家的4倍多。目前,美国居于国际智库首位,影响力居前列[1]。而在美国民间智库中,以高校智库发展比较快,也有比较丰富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从美国高校及其高校智库的发展经验着手,以美国名校斯坦福大学及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为例,为我国高校智库的发展建言献策。

一、美国高校智库的运作

20世纪初,智库开始在欧美发达国家崛起。20世纪30年代初,经济大萧条席卷美国,进而蔓延至全世界,智库恰在此时开始蓬勃发展。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综合国力在全球一枝独秀,智库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例如著名智库布鲁金斯(Brookings)学会,曾经为创立联合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等重大项目出谋划策,对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后冷战时期,美国一跃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各界精英瞻前顾后,都主张继续弘扬智库的地位和作用。

美国知名智库游刃于学界、政界和商界之间,对媒体、公众舆论及政府决策拥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在美国政府某项重大政策出台前,各类智库在不同程度上广泛参与政策拟定的全过程。在美国政府决策过程中,往往是在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类智库率先提出建议,经过上上下下的反复研究商讨,然后经由媒体讨论、民意测试和国会听证等程序,最后被政府采纳施行。

在美国国家战略方针的决策过程中,美国政府调研部门和民间智库是相辅相成的。在建言献策层面上,两者在决策过程中的各自功能存在一定差别。总体来说,政府调研部门所起的作用是直接的,但仅在短期内奏效;而各类智库所起的作用是间接的,却往往在长期内有效。

智库通过各种方式传播信息、发挥影响力。首先,智库定期举行各种报告会、研讨会、新闻发布会等吸引大众注意;其次,智库出版研究成果,发挥影响决策和大众意见的功能;再次,智库派出专家在报纸、杂志、网络、广播和电视上发表评论;最后,智库还努力与国外、政府或法院保持密切沟通,参与各种论证、听证,或者邀请官员在智库举办的活动中发表演讲等[2]。

目前美国智库数量快速增加,规模有所扩大,在国家事务中发挥越发重要的影响力。美国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由来已久,后来涌现出把媒体称为第四种权力的呼声,近年更出现把智库称为第五种权力的说法。美国高校智库在建言献策时,对于撰写报告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即报告的内容要具有紧迫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如果报告的内容不具有紧迫性,则政府高层日理万机,根本不屑于阅读;经由各种渠道上送了许多具有紧迫性内容的报告,而不具有前瞻性,那么在政策层面上没有参照的现实意义;假如一份报告既具有紧迫性又具有前瞻性,却缺乏可操作性,则至少在现阶段仍然没有在政策上予以体现的价值和意义。

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简称CISAC)是美国大学中最具规模的智库之一。美国前国防部部长佩里、前国务卿赖斯赴华盛顿出任政府要职之前,均在该中心长期从事研究工作。他们从政府卸任后,继续回到该中心工作。正如美国学者所说,“智库本质上是知识和权力之间的桥梁”[3]。高校智库可以充当联系学术界和政府的媒介。一方面,智库研究人员大多数接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在某个研究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并与学术界保持紧密联系:另一方面,智库也与政府官员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甚至在政府供过职。在政策和信息方面,智库将象牙塔中的复杂的政策理论分析进行简化、通俗化,为政府官员提供简明的政策简讯和信息[3]。

美国智库的重要性同其是否承担“二轨”(即Track 2)①二轨,即“二轨外交”,是一种特殊的非官方外交,相对于政府间的“第一轨外交”,通常是透过学者、退休官员的交流,以民间形式进行,由于方式较灵活广泛,常可起到官方渠道难以起到的作用。的使命有关。在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里,同中国发展前景密切相关的三条“二轨”的使命,均由美国国务院指定该中心承担:第一条是关于台湾问题的“二轨”,由前部长佩里负责;第二条是有关朝核问题的“二轨”,由约翰·刘易斯教授负责;第三条是涉及中美关系的“二轨”,由前部长佩里负责②http://cisac.stanford.edu/docs/cisac_history/。。在2012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全球最佳大学智库排行榜中,斯坦福大学的两个智库名列其中,一是胡佛研究院,另一个就是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4](表1)。

表1 国外最佳大学智库前十名

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成立以来,对美国在亚太地区大战略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20世纪80年代末朝鲜和韩国双方学者在该中心聚首开会商讨彼此感兴趣的问题,这是朝鲜和韩国学者首次聚会,开启了两国半官方然后官方接触的先声。又如1994年至1995年该中心邀请中、美、日三国海军军官在斯坦福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合作研究。1998年1月,美国国防部部长科恩访华,中、美两国签署了《中美两国国防部关于建立加强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的协定》,该协定的蓝本就是两年多前三国海军军官合作研究期间草拟的①根据2015年2月对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研究员的访谈。。

二、高校智库研究的特点

(一)智库研究决策应该具有历史、国际视野

智库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举办智库起步晚,经验欠缺,当前政府应付的各种外交、经济、社会矛盾严峻而复杂,还具有紧迫性。如果在举办智库的过程中,借鉴美国智库的运作模式,取长补短,就可以提高国内各级政府应对复杂重大挑战的能力。当然,在“取经”过程中,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原则是在紧密结合国情的前提下“洋为中用”。

当前我国正在崛起的过程中,国外面临“四海危机”,国内面对日益加剧并四处聚焦的社会矛盾,能否崛起,取决于未来十年。若未来几年,我国不受境内外各种负面因素的严峻挑战,综合国力势必再上一个台阶。

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清末洋务运动初奏成效,改革启动在即,甲午战争却把崛起中的中国一个巴掌打了下去。1927年至1937年,中国经济处于“黄金十年”,GNP直追日本,日军燃起的战火又把中国人民打入血泊之中。史实昭然,浮现眼前。对于成熟的社会而言,历史感须臾不可缺失。只有经由全局性的历史视野,才能把握中国发展历史的阶段性的特征和规律,依据这些特征和规律才能制定出理性、健全的政策。因此,决策者和资深学者必须具有历史视野。

此外,世界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已经变成一个“地球村”,资讯瞬息万变、往来四通八达。中国崛起正处于关键时刻,处理国际或国内事务动辄牵一发而动全身。过去中国可以“摸着石头过河”,如今已非当年“吴下阿蒙”,要绕过险滩,跨越重洋,使综合国力再上一个台阶,决策者和资深学者还必须具有国际视野。

美国顶级高校开办智库历史悠久,经验较丰富。其管理、经营的历程表明,智库主持人必须具有国际、历史视野。具体说来,除了智库需要具备的主客观条件以外,精神是“创新、兼容”,方法是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坚持高端定位,宗旨则是把握国内外重大动态,为各级政府、科研机构建言献策。

(二)智库研究重在战略规划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有一句名言:做对的事(do the right things)远比把事情做对(do things right)更重要。就战略规划而言,做对的事,要比把事情做对重要得多。对于决策层,是要如何规划做对的事;对于基层,则是思量如何把事情做对。战略规划正确的话,即使政治体制不动大手术,也可以沿着正确的方向,大踏步前进。如果战略规划乖误,则适得其反,越是坚决贯彻,后果越是严重。总之,如果战略规划正确又得力,即使贯彻执行不力,区别仅在于成绩大小而已。反之,假若战略规划出现乖误,顶层设计发生弊端,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当前众多人士纵论天下事,竞相赶时髦,凡事均归咎于体制。他们对外不满,动辄骂外邦“白眼狼”;对内不满,动辄指出是“体制问题”。这样动辄怨天尤人,于事无补。其实,国人无须对国家体制妄自菲薄。如果中国体制弊端百出,那么中国怎么能从2000年GDP总量仅占世界第六位而不数年即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呢?金融海啸爆发以后,中国又怎么能全身而退呢?亚太地区各国又怎么会将中国视为本国经济脱困的“经济引擎”呢?

开国上将张爱萍在与他的儿子张胜两代军人的对话中,直言指出:“说什么问题全出在体制?是人,是用人上出了问题!不要一出了问题就全往体制上推,把自己开脱得干干净净!”[5]这就画龙点睛地点出了体制弊端与是否善于从建言献策中汲取精华之间的辩证关系[5]。

如何在较短的时期内用速成法提高一个高校或智库的水平,斯坦福大学的成长历程便是一个绝佳的典范。众所周知,斯坦福大学早已成为蜚声中外的世界名校。然而,截至上世纪50年代,斯坦福仍然被人戏称为“乡村大学”,与美国东部的常春藤名校相形见绌。而使斯坦福在短期内脱颖而出、跃居美国大学前列的功臣就是佛瑞德·特曼(Frederick Teman)教授。特曼家学渊博,父亲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发明了“智商测验”方法,风靡全球。特曼本人在斯坦福攻读本科和硕士,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电机工程博士学位。1955年,斯坦福大学遴选教务长,教务长执掌校务大权。特曼的学术能力、人品和领导才能有口皆碑,办学理念也深获同僚一致赞赏,因此众望所归,高票当选。特曼的使命是迅速提高斯坦福的学术水平,与美国东部诸名校并驾齐驱,把斯坦福的未来目标锁定为“美国顶级,世界一流”。

按照常规思维,要把一所“乡村大学”办成世界一流名校,确实是一项旷日持久的系统工程。然而,特曼及其同事决定推动创新思维、打破常规,制订正确的建校方针并采取一些非常态却行之有效的手段,最终确实在短期内达到了预定目标。

特曼及同事认为,短期内办成一流名校,犹如医治沉疴已久的病人,有若干条途径:一是保守疗法——食疗,改善营养,增强病人体质,三个月后,可见疗效;稍快一些是药疗,对症下药,一个月内,可见疗效;更快一些的是肌肉注射药水,一个疗程下来,一周之后可见疗效;最快的则是静脉点滴,一两天就可见效。斯坦福的领导们选择了类似静脉点滴的方法。

特曼认为,大学不应该是纯学术的象牙塔,因而立志兴办斯坦福大学工业园区。后来这一决定成为斯坦福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林的捷径。1951年,时任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院长的特曼提出一个构想:以极低廉的地租,将一千英亩校园长期租给工商业界或毕业的校友设立公司,再由他们与大学合作,提供各种研究项目和学生实习机会。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研究园区就这样诞生了。这样的尝试需要很大勇气。在传统观念中,大学怎么可以追求商业效益,大学生怎么可以热衷于创办企业呢?但是,研究园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科技效益,反对的声音便渐渐减弱了。其后,研究园区发展成为举世闻名的硅谷。斯坦福大学毕业生在硅谷创造了众多一流企业,包括HP、Cisco、EBay、Electronic Art、Gap、Google、Nike、Sun、Yahoo等数百家知名公司,硅谷也聚集了最杰出的人才和最尖端的技术,包括4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上千名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

到了20世纪80年代,斯坦福工业园区,即闻名全球的硅谷,培养了大批时代精英,创造出高科技奇迹,终于成为美国和世界其他高技术工业园区的楷模。2000年,硅谷地区GDP总值超过500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中国GDP总值的一半。可以说,斯坦福大学是硅谷的策源地,没有斯坦福大学领导者的创新规划,就没有硅谷[6]。

领导者的战略规划对一所高校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还可以从硅谷的苹果公司的发展经验中得到验证。乔布斯仅在大学读了一个学期后,就辍学并沉浸在电脑行业中。1976年,他与朋友在居家的车库里创办苹果公司,此后业绩节节攀升。1980年,苹果股价飙升,两人一夜暴富。1985年,苹果董事会认为乔布斯独断专行,决定解除他在电脑部门的职责。乔布斯被解雇了。其后,苹果公司经营不善,领导更迭,业绩每况愈下,收入锐减,股价也直线下落。1996年,苹果董事会背水一战,把乔布斯请回来,第二年任命他为大权独揽的CEO。乔布斯大刀阔斧地制定一连串降价促销新产品的措施。1998年,公司的第四个财政季度盈利一亿多美元,惹人注目。随后,乔布斯推动技术开发、营销团队接连推出新产品,包括Mac电脑、ipod、iphone和ipad,大受欢迎,业绩出众。公司赚得盆满钵满,市场价值超越了微软,成为全球最值钱的科技企业①http://en.wikipedia.org/wiki/Steve_Jobs.。

乔布斯重新进入苹果公司前后,美国科技、金融体系并无大变化,美国各个高科技研发基地境况依旧,甚至苹果公司研发、促销团队的结构也未发生巨变。乔布斯却带领公司在有限的时间内闯出迷阵,开创新天地。

高校及智库发展同公司成败相似。其发展及成就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战略规划和决策的正确性。

(三)智库发展的关键是人才

《魏书·肃宗纪》曰:知人则哲,振古所难。古今中外,知人、用人、容人,是一门大学问。开明君主能做好这一点,震古烁今,成就一番勋业;昏君一不知贤人何在,二不能用贤人,以致亲小人而远君子。

斯坦福大学原来是一个“乡村大学”,在短短二三十年内,却崛起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其中,人才荟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斯坦福大学的成长经历中,学校领导人特曼及其同事认为,一所综合性名牌大学需要三个有力的支点:教授群、图书馆和出版社。其中教授群,即人才,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于是他们从知名教授群着手。他们明白,如果斯坦福聚集了一批国际知名的教授,则全球一流的学生迟早会荟萃于此。因为有志向的学生,不论来自何方,总是会追随国际知名的教授而不是盲目追随名校。因此,只要国际知名的教授聚集在斯坦福,就会吸引全球一流的学生大批报考斯坦福。这样积年累月下来,何愁斯坦福不能在全美大学中名列前茅呢?

为了吸引国际知名的教授来斯坦福工作,特曼及其同事获得校董事会批准,选择两个方案,双管齐下:一是重金聘请名流大家,辅以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一流的设备和实验室以及配套的优待人才的政策;二是利用校区空地,盖建了许多美轮美奂的别墅,供教授阖家居住。他们调查每个专业领域内的知名教授、学者,然后组织若干个精干的游说小组,专程前往教授所在地进行游说,说服他们来斯坦福执教。他们对教授们应允的工资因人而异,均比教授当时的工资高出一大截,并答应在其他方面(诸如代聘秘书、配偶就业等)提供优惠条件。

高工资对有些教授并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于是游说小组使出第二招:提供往返机票和全程招待费用,请教授夫妇一起到斯坦福校区游览观光,不过有一个条件,即教授必须携带妻子一起来。教授夫妇来到斯坦福大学以后,对校方为人才建造的别墅群印象深刻。因为这批别墅条件相当好,虽然不能同亿万富翁的豪宅相比,其规格之高,却是那些教授可望不可及的。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教授还在犹豫不决,妻子却决心搬过来过舒服日子了,这样就促使教授最终作出决定①根据笔者2015年2月对斯坦福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的研究员访谈笔录。。

高薪加上舒适的生活配套,并且斯坦福大学所在地又拥有全美最佳的气候条件,于是,美国乃至全球第一流的科学家和学者趋之若鹜,纷纷前来执教。不出几年,斯坦福就聚集了一大批全球顶级的教授、学者,立志向名师学习的聪颖学子也从全球各地纷至沓来。这样一来,举凡师资、生源,斯坦福均傲视全美甚至全球。在英国媒体最新公布的全球大学声誉排行榜中,斯坦福大学位居三甲,傲视群雄,这都得益于当年校方重视人才、吸引人才、优待人才的创新思维和措施。

斯坦福大学以非常规的手段吸引人才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不失为一项有益的启发。我国改进顶层设计,需要集合党内精英和社会贤达,共襄盛举。我国是泱泱大国,又是礼仪之邦,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又培养、历练了千万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官员和学者。相信国内学术界以及诸位领导人周边,就有这样的贤人。

三、办好高校智库的要旨

(一)政府部门的支持

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高校要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近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对智库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等[7]。

有学者认为,加强高校智库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连接高校研究与政府需要。高校建设智库有三大优势:一是人才优势,高校聚集了大量高级知识分子,这是其他单位无法比拟的;二是学科优势,高校学科覆盖面宽广,尤其综合性大学在各领域有着综合性、全方位的学科支撑;三是高校一直重视科学研究,科研除了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文化传承有关,自然也要与国家需要相结合。现在提倡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更加符合国家发展需要②详见西南民族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刘兴全在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采访时的讲话,载吴运亮等的《高校智库建设正当其中》,《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2月4日,第532期。。

(二)理顺智库与学院的关系

办好一所高校的学院,受到各种因素制约,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这一点上,智库有所不同。智库的工作重在少数人知识的集成和结晶,厚积薄发,奏效比较迅速。一旦智库发表了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在重大政策层面体现出来,足以闻名遐迩;或者举办了成功的学术会议,引起学界、教育界的重视,即可收到不俗的效应,事半功倍。这一特点是“百年树人”的学院所不具备的。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纵然智库由杰出的智囊性人才主持,却仍然患在经费支绌,人才缺乏。假如学院大力支持智库,在学院、智库之间进行良性互动,取长补短,相互配合,必可获得共赢的局面。按照美国知名高校的经验,由智库率先突破,获得名声,足以提高学院和智库双方的知名度,对学院招生、教学、办班及发展都大有裨益。此外,只要学院领导重视,持续、有力地支持智库发展,则可在两者间形成良性循环。比如,智库成长起来以后,本届学院领导退休之日,进入智库接班,也有一个继续发挥余热的平台,利在久远。

(三)积极开发国外人才资源

知识,尤其是大战略层面的智力知识,本是人类共有、共享的财产,如果使用得当,则获利巨大。

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代。变革需要人才。汉代王充曾说:“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8](P204)可见人才的重要性,当时列国都注重对人才的引进。如秦国,从秦穆公到秦始皇,重用客卿,为人才营造良好环境,形成持之以恒的制度,终于从僻处西陲的小邦崛起成战国七雄之一。秦穆公重用百里奚、蹇叔等客卿,秦孝公重用商鞅,“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及至秦始皇,人才尽西来,客尽其用,文臣如吕不韦、李斯、韩非等,武将若蒙恬、李信等,都是以客卿身份协理军政。史实斑斑,足以证明秦国最终纵横四海、一统天下,在很大程度上是获益于人才的引进和利用。

近代如美国,广罗全球人才,为其所用,形成现代的“客卿制”。美国立国一个多世纪,人口仅占世界的5%,二次大战后一跃成为超级大国。美国对外国的人才,既诱又抢,省下大量教育成本。美国吸引各国人才以后,又有赖于一套整合人才的制度,以致人才各得其所,整体发挥,尽力为美国服务。

正如成语“楚才晋用”所说,合理、妥当地使用发达国家的杰出人才,做到“洋为中用”,这是“借船下海”的必备手段。试想:一位学者获得博士学位以后,要在学术崭露头角,需要置身知名智库,搏命数十载,而站在智库的角度,要培育这么一名学有专长、蜚声学术界的学者,亦非数十载不可。礼聘这么一位学者赴高校学院讲课或者赴智库开展联合研究,不是借力使力、事半功倍吗?

此外,智库还有一个“外交”功能。所谓“智库外交”,指的是智库之间的国际交流。目前智库外交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由资深学者赴外国名校或者重要智库进行专题演讲,向外国智库派出访问学者;二是邀请外国知名智库定期或不定期地派遣资深学者,赴中国高校或者高校智库进行讲学或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并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联名发表论文。

(四)智库研究成果须重质不重量

学术论文和政策建言是智库的唯一产品。衡量智库的成果,就是看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学术论文的数量,论文内容是否切合症结、时宜,以及政策建言是否在政府施政中有所体现。有鉴于此,智库成果必须重质不重量。一篇优质的论文掷地有声,影响遍及四方,奏效快,共鸣广,赢得众口一词的赞声。对于促进智库的健康发展,这样的论文产生的效果好过滥竽充数的上百篇论文。

在美国,新建智库能否站住脚,主要看头三年是否能出现高质量的成果。假如头三年浑浑噩噩,无论学术论文还是政策建言,均无佳作,则这个智库很快就成了过眼云烟。因此,新建智库的主持人要有时不我待的危机意识,须强调智库成果的质量胜过数量。

我国高校智库在贯彻论文重质不重量的原则时,有一条捷径供参考,即中外学者共同研究一个课题,在国外权威期刊上联名发表文章。根据斯坦福国际安全和合作中心的经验,首先由志同道合的中外学者进行商讨,确定一个合作课题,在未来数月中,各自埋首撰写不同的章节,在频繁交换电邮的过程中,认为已经完成了论文的轮廓,然后由一方飞赴对方的智库,面对面商讨,对文字进行润饰,一两个月内完稿,再寄给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发表以后,在国内外都会产生较大正面效应。

(五)长短线有效配合

在学术界,一般说来,短线课题指的是政策建言,长线课题指的是学术论文。就效应的显微和长短来说,短线课题作用直接而显著,效应期却不长;长线课题作用间接而微小,然而,假如长线课题确实包含真知灼见,纵使一时没有引起共鸣,最终说来,效应期却远为持久。

无论国内外,容易奏效而激起共鸣,从而引起高层注意的,大多数属于短线课题。换言之,上级领导重视的主要是短线课题。当然,短线课题的成果要一鸣惊人,先决条件是课题主持人必须具有悟性,还要具备足够的学养和定力。况且,短线课题容易获得上级领导重视,并可拿到不菲的课题费,是智库的财源,尤其是在智库创办的初期,需要获得智库主持人的特别关照。

从美国智库发展的状况来看,如果缺乏长线课题的支撑,单凭短线课题单打独斗,毕竟缺乏后劲,不能持久。如果一个智库在处理长短线课题时,能做到长短线有效配合,则智库赖以生存的财源才成生生不绝、化化无穷。按照斯坦福大学智库的经验,往往由知名学者承担短线课题,由相关学院的师资力量承担长线课题。在学院执教的教授们筹集资金能力有限,但他们耐得住寂寞,毕竟做学问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可能做到实至名归。因此,由他们承担长线课题较为合宜。

总之,高校学院、智库需要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强项,做到长短线有效配合。这样,智库就能做到集中智力,在攻坚时谋求重点突破,进而在将来做到综合平衡,有序发展。

(六)勤抓进度克扣余数

美国高校智库开展课题研究时,有一条经验,即课题费拨付给在这一研究领域的资深教授的话,就最后结果而言,往往会获得较大的成果。之所以如此,并非完全取决于某位资深教授学有所长或者在资料和人际关系方面拥有较多资源的原因。实际上,资深教授被责成完成这一课题以后,相当大的工作量也是由年轻学者辅助完成的。资深教授爱惜羽毛,一旦承担某个课题的研究使命,则绝不会掉以轻心,无论如何,要撰写一份高质量的论文。相对来说,年轻学者在承担课题任务时,出于种种原因,反而不像资深学者那样给予这一课题研究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高校智库要想顺利开展学术研究,从技术层面衡量,需要重视两项措施,即必须勤抓课题开展的进度,以及在拨付课题费的程序中,要扣下相当一部分,留待论文评审完成后,再拨付完毕。从海外智库推动课题研究时的经验看来,这两项措施对于确保论文的质量产生了相当的效应。

不少学者到处承揽课题,“备多则力分”,纵有三头六臂,也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他们做学问时,要做到专心致志,实在力有不逮,往往视酬劳的多寡和其他方面综合平衡的考虑,决定其对所撰写的各篇论文的重视程度。最终学者交出论文时,难免以应景式的版本搪塞了事。

美国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情况。美国基金会负责课题发包的经办人或者主持课题的资深教授,从课题发包之日起,直到论文最终出炉,以关心学者遇到何种困难为理由,时不时探寻论文的进度,并索取论文的大纲和内容,屡索不止,勤抓进度不辍。这直接对撰写论文的学者构成了精神上的压力。学者也有惰性,需要施加一定的压力,才能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反之,智库主持人做甩手掌柜,不对直接撰写论文的学者施加精神压力,则论文质量必然不高,这是未卜先知的。可以这么说,智库勤抓进度不辍,屡次催促、过问,是高质量论文面世的先决条件之一。

在拨付课题费的程序中,要扣下相当一部分,留待在论文评审完成后,再拨付完毕,则是确保论文质量的又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海外若干基金会或者智库发包课题时,往往事先讲明,相当一部分的课题费要留待论文评审获得相应的评价以后,才予以拨付完毕;否则,可以拒绝拨付余款。这条措施把课题承包人的经济利益与其论文的质量直接挂上钩,对直接撰写论文的学者持续地起到警醒的作用,效果甚好。多年经验证明,这一措施足以在论文质量的把关上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七)对外合作的注意事项

第一,实务与宣传并行不悖。中方与美方开展学术合作,形式上主要是互邀访问学者、请美国教授来中国讲课或在学术会议上发表讲话、联合举办大型学术会议、中外学者就特定的学术课题开展合作研究等,这些指的是实务。而在我国高校智库有机会与美方开展学术合作的实务之前,先要解决一个宣传方面的问题。在学院、智库同美国顶级高校接洽,商榷具体合作事项、拟定实施细则之前,先要让美国高校了解中方学院、智库的情况;否则,一切无从谈起。在美国高校对中方情况不了解、没有深刻印象的时候,美方必然对中方的请求束之高阁、漠然处之。

第二,重实际而不重虚套。国内高校同来访的美国教授进行互动时,必须明白美国教授是注重实际而不注重虚套的。与国内许多人想的不同,美国教授并不太注重享受;相反,他们不仅在学业上勤奋不懈,生活上也能吃苦耐劳。另外,要注意选择来华合作的美国教授人选,不要“慕虚名而受实祸”。美国教授只要能在名校站稳脚跟,专业和教学上都是佼佼者。有些教授资深年迈,名气大,却囿于知识较老化,未必能够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讲课内容也不一定能满足学员的期望。相比之下,不少正当盛年的教授虽然名气不如资深年迈者,却早已切入信息时代的脉搏,掌握前端学术信息,讲课内容也容易打动听众的心扉。鉴此,国内高校智库在同美国名校、智库合作时,不妨考虑一下,所聘前来讲学、开会或者开展学术合作的美国教授,并不是资历越深者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除了个别场合确实需要资深年迈的教授出场撑场面以外,多数情况下还是聘请掌握最前沿的学术信息的中年教授,反而更受听众的欢迎。况且,在拨付课酬、招待等项目费用上,后者的开销低于前者①根据2015年2月对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研究员的访谈。。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智库想在短期内迅速成长,客观条件确实存在,发展的路径也是现成的。从宏观战略的角度着眼,若能不囿于常规思维,吸取美国名校智库发展的经验,“变法”着手处理发展智库这项系统工程,很有可能达到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斯敏,张胜.《全球智库报告2014》在京发布[N].光明日报,2015-01-23.

[2]沈开举,余艳敏.美国智库发展现状与评价[J].人民论坛,2014,(5).

[3]余章宝.作为非政府组织的美国智库与公共政策[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4]吴运亮.高校智库建设正当其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2-04.

[5]薛理泰.过海还能摸着石头过吗[J].人民论坛,2012,(9).

[6]Carolyn E·Tajnai.Fred Terman,the Father of Silicon Valley[Z].Stanford Computer Forum,Stanford University,May,1985.

[7]朱书缘.习近平谈建设新型智库:改革发展任务越重越需要智力支持[EB/OL].人民网,2015-01-21.

[8]王充.论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责任编辑:陈梅云]

[中图分类号]C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4434(2016)04- 0144 -07

[作者简介]马艳艳,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博士,福建厦门361005;薛理泰,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研究员,美国斯坦福市CA94305

猜你喜欢

高校智库
高校智库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中的作用及服务模式
论高校智库建设的伦理逻辑
高校智库:学术立场与社会关切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路径分析
激励视角下高校智库协同决策机制研究
建言献策如何影响政府决策
教育研究推动政府决策的问题及路径
面向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智库信息服务模式研发
关于加强天津高校智库建设的研究
高校智库服务教育综合改革的价值、困境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