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化学试卷讲评课的实践与思考

2016-05-14张素红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建模教学

张素红

[摘 要] 试卷讲评课是对师生教与学进行查缺补漏的必要环节,对试卷的分析要进行归因分析,找出学生丢分的原因,知道“为什么”丢分?进行对策分析,对命题意图进行分析、对解题思路和技巧进行分析、对学生可能存在的解题思维障碍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纠错方法进行变式与拓展训练;进行化学建模教学,逐步形成个人在学习、应用化学过程中的思维模型。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效率。

[关键词] 数据收集;解题分析;变式与拓展;建模教学

“一听就会,一做就错”“平时都会做,但考试时遇到新题,总是会出错”——学生常常这样说。那么,试卷讲评课要怎样上?试卷如何讲评才能达到“考后100分”?

作为一名教研员,对于试卷讲评课的教学,我一直在思考:试卷讲评课该怎样上,才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拾回丢失的分数。我选用了基层一所普通初中校的初三化学期中考试卷,上了一节“期中考试卷讲评课”。这次期中考的考试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五单元。

一、前期准备: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做题:从教师角色转向学生角色

不管命题人是不是自己本人,在试卷讲评和分析前,教师一定要在试卷纸稿上、在规定时间内,从头到尾动笔完整做题。让自己处在与学生相同的情境条件下做题,有利于教师在进行试卷分析时,能更客观地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全面分析和教学反思。

(二)试题分析:从试题评价到教师自我评价

①命题意图分析。考试的目的是什么?是否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是否正确发挥考试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是否凸显化学学科特点、加强实验教学,引导教师改进课堂教学?

②知识点覆盖范围分析。考试内容是否超出课程标准范围?基础知识题与基本技能题的考查是否都能够兼顾到?各知识点所占分值,哪些知识点没有考到?试题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

③科学性原则分析。是否严格按照命题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命题,控制主、客观题比例,把握试卷的长度,留给学生充分思维和解答的时间?试题是否科学、严谨?是否出现知识性、技术性的错误?

(三)学生成绩分析:从数字分析到性质分析

借助电脑技术自动分析学生考试的成绩: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优良率、难度、信度、效度等。从学生的各项成绩分析,找出学生出现的知识错误及引起错误的原因,是学生方面的问题还是教师方面的问题?就学生方面来说,是学生智力因素引起的还是非智力因素引起的,是“知识不清”“问题情景不清”还是“表述不清”?就教师方面来看,是教师钻研教材不深,还是课堂学生管理能力不强,课堂落实不到位等等。

二、确定一节讲评课要突破的难点

在一份试卷中,学生答题出错的知识点会比较多,在一节课中不能面面俱到,只能根据具体情况限制选择2~3个难点问题进行重点分析,讲清讲透,有效突破。

在这次考试中,我将得分率低的3个知识点:“化学式”考点(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微观图示试题”(题型:选择题、填空题)、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题作为本节课要重点分析讲解的内容。而“氧气的性质、制法”这个重要知识点则放到第六单元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制法”中再进行对比学习、巩固提高。

三、讲评课的课堂教学

(一)错题汇总分类:整体分析

一般来说,在大型的全国、省市、地区统考中,同一知识点不会重复考。但在平时的单元考、月考、阶段考,同一知识点会分散到各种题型中进行考查,在备课时要把不同题型中出现的错误率高的试题进行汇总,再按知识点进行分类,讲评时按知识点进行分析。

案例一:

试题9.某化学反应微观过程如下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种类均改变

B.物质丙的化学式是NH3

C.参加反应的甲、乙质量比为1:3

D.图示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试题11.(2)下列物质的微观图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写序号,下同);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

分析:试题9是选择题,试题11(2)是填空题,虽然题型不同,但考查的知识点是相同的,都是微观图示试题。讲评时归在一起集中分析。

(二)解题分析

(1)命题意图分析

试题命制时,注重多角度、多侧面考查知识和能力,教师在试题讲评时,不能就题论题,首先要让学生领会题目的命题意图,知道考什么?,知道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从什么角度考查?

(2)解题思路与技巧分析

每个知识点考查的角度不尽相同,无论是哪一类题型的题目,都有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针对不同知识点、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技巧,针对某一特定试题的“共性”和“个性”,解题思路要清晰,灵活运用解题方法。

(3)解题思维障碍分析

对于每个学生、每种试题都有一定的解题思维障碍,主要有:思维定势障碍、思维惰性障碍、缺乏反思意识型的思维障碍等。学生在解题时出现思维障碍是难免的,教师在讲评时要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存在的障碍,扫清这些思维障碍,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准确性。扎实的基础、良好的学习习惯、过硬的心理素质是清除解题思维障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三)变式与拓展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下图):“马上应用”,知识保留90%;“实际演练”,知识保留75%。

在试题的讲评课中,试题的变式与拓展是必须的,必须在课堂上当场演练。

对知识点的复习、巩固、提升的最后检测环节就是反馈环节,即试题的变式与拓展训练,“马上应用”进行“实际演练”,通过改变原来命题中的某些条件或结论,进行多题一解或一题多解;通过试题的剖析和解答,克服解题障碍,提炼解题思路,升华解题方法,提升化学学科素养。

案例二:

试题5.不含有害物质的明胶,可以在制药与食品工业中使用。明胶里含有多种蛋白质,其中某蛋白质在人体内水解产物之一为苯丙氨酸(化学式为C9H11O2N)。下列对相关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苯丙氨酸由23个原子构成

B.苯丙氨酸分子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

C.苯丙氨酸为纯净物,明胶为混合物

D.苯丙氨酸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为9∶11∶2∶1

1.命题意图分析:考查“化学式”考点

化学式考点内容有:(1)概念辨析: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氧化物;无机物与有机物;(2)宏观与微观:表示一种物质;该物质的元素组成;物质的微观构成(分子、原子);(3)计算: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个数总和;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式量的计算与单位表示。

2.解题思路与技巧分析:

本考点在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中均会出现,如果在选择题中,解题顺序应首先按以下顺序进行选项分析:概念辨析→微观与宏观→计算。

3.解题思维障碍分析:

(1)不能辨清“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元素组成→物质←分子、原子、离子构成;元素讲种类,不讲个数。

(2)不能熟练判断“物质的分类”:对刚学化学的初中学生来说,物质的分类是个难点,首先要分清物质(混合物、纯净物),再者纯净物(单质、化合物)(从物质的化学式来判断)。

(3)计算(难度不大,关键是审题):考查的是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还是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式量单位是“1”,不是“g”。

4.变式与拓展:

甲烷的化学式为CH4,对甲烷认识:

①从类别上看,甲烷属于_____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

②从微观上看,1个甲烷分子由__________构成。

③从宏观上看,甲烷由__________组成。

④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列式并计算)

四、讲评课的反思与感悟

“问题表现在学生身上,根子出在教师身上”。

(一)讲评要及时

试卷讲评一定要及时,尽量在考后的第一次课就要讲评,间隔时间越短,学生对试题越熟悉,对自己作答的过程、解题方法、解题难点印象较深,讲评效果好。

(二)讲评内容要基础与能力兼顾

“试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理在书内,题在书外”。试题的命制,基础考查中凸显学科内综合,引导教师要落实双基,注重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试卷讲评要重视学生掌握不理想的基础知识题,同时也要关注能力迁移拓展性的题目(如:压轴题)。

(三)讲评课课堂教学要多种教学方式统筹并用

讲评课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单纯地讲题、分析题目,可适当设置实验、视频等活动,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学生多种器官综合使用,要耳、眼、脑、口、手并用。适当地进行变式与拓展,促进技能的形成。

(四)讲评课进行“建模教学”

建模教学是对新问题进行辨认、界定、整合、分类,抽取同一类问题的本质特征,形成对该类问题的结构化认识和解决方法,即形成解决该类问题的模型。如:实验建模、工业流程图分析模型等。

建模教学建构相关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会如何建构解决一类问题的模型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接受模仿(试题讲评)、概括归纳(小组讨论)、联想迁移(变式拓展练习)达到对知识、对一类问题的真正理解掌握。

案例三:

试题15.(1)用图I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证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5,a、b两种物质可选用__________(填序号)。(NaOH溶液能与二氧化硫反应)

A.红磷、水 B.木炭、水 C.硫、NaOH溶液

(2)思思同学对该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II所示),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写两点)

1.命题意图分析:考查“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注重化学学科思想方法、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

2.解题思路与技巧分析:

(1)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依据原理:①要求选择的可燃物在空气中能燃烧,燃烧不生成气体;②如果燃烧生成气体,则该气体要极易被烧杯中的液体吸收,烧杯中的液体是测定燃烧时消耗氧气的体积,有时还可吸收燃烧时生成的气体产物。③容器内压强减小,让水进入容器。测定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2)误差分析从实验的设计原理分析,①可燃物与液体的选择是否合理;②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③温度的变化,是否冷却到室温。

(3)装置改进考虑因素主要有:操作简便、现象明显、环保、节约药品、节约能源、误差小、实验时间适合在课堂上操作。

3.解题思维障碍分析:

(1)组织知识、运用知识能力不高,很多学生能够记住实验的知识和技能的陈述,但不能真正理解其中深层的含义。

(2)提取问题、表征问题的能力不高,如探究实验设计文字表述严谨性不够。

4.变式与拓展:

小组讨论:以下几套“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设计(2015年10月在厦门举办的“全国第十二届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研讨会”参赛作品)的创新之处有哪些?

构建基于思维建模方法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益;采用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教材实验与改进实验的对比,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冲击,引发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实验创新。开展小组讨论学习,学生在在参与中学会分析、学会判断,掌握了知识,生成了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更使学生们真正将老师传授的知识记得多,记得准,记得牢。

一次认真的考后试卷分析,比仅仅知道考试分数更加具有意义。只要找准原因、对症下药,“考后100分”可望可及。

[参 考 文 献]

[1]萧愚.什么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模式.萧愚教育评论,2016-01-10.

[2]姚飞驰.中学教学中化学建模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学习:下,2012(2).

[3]陶秋艳.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量微型实验.全国第十二届化学实验创新研讨会,2015(10).

[4]郭胜勇.“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实验创新.全国第十二届化学实验创新研讨会,2015(10).

[5]朱敏,徐泓.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创新设计.全国第十二届化学实验创新研讨会,2015(10).

(责任编辑:张华伟)

猜你喜欢

建模教学
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策略
浅谈高中数学建模教学
中职数学建模教学初探
解析小学数学应用题建模教学
基于建模的教学探究
建模思想在“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情境驱动下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探讨
基于UG的建模教学探讨
初中生物建模教学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