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人称有标记用法及其动因
2016-05-11严小香
严小香
(湖北理工学院 师范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第二人称有标记用法及其动因
严小香
(湖北理工学院 师范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摘要〕会话中,说话人用第二人称“你”的有标记用法把说话人的经历变成与听话人共有的经历,与说话人共享体验;把说话人的认知变成与听话人共同的认知,获得听话人的认同;把说话人的优点变成听话人的优点,博得对方的好感,等等。这些用法跟礼貌策略以及人类的心理需求有一定的联系。语言创造修辞幻象的作用为交际者的这些策略以及心理需求得以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关键词〕第二人称;有标记用法;礼貌策略;修辞幻象
言语交际中,一般来说,第一人称指说话人一方,如“我”;第二人称指听话人一方,如“你”;涉及到交际双方以外的第三方用第三人称,如“他”,这是人称代词的常规用法。但是,交际中交际者为了达到特定的语用目的,用第一人称“我”指代听话人,或是用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指代说话人,形成“我”即你,“你”便是我的状况,或是虚用人称代词,“你”不是你,“我”也不是“我”,不确指哪一个人,黄国文把这些非常规用法称为人称代词的有标记用法[1],本文主要考察会话中第二人称有标记指称运用情况,并分析其语用理据、心理动因及语言基础。目前面对面的会话方式依然是言语交际的典型形式,所以本文以中央三台的《文化访谈录》栏目的主持人和嘉宾的会话作为语料。同时,因为在这个栏目中,会话双方都有比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马东的主持很有特点、自然、流畅,真实的东西比较多,接近自然话语,所以考察他们会话中的人称运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会话中,说话人往往用第二人称代词“你”指称交际对象——听话人,例如;“你帮我拿一下东西。”这里,很明显“你”指说话人的对象。但在下面的语例中我们发现说话人有时用第二人称来指称自己,有时指任何一个人,有时没有任何内涵。
(1)主持人:那段时间对你1其后的工作生活有什么影响?
刘欢:现在看起来可能唯一的影响就是让我这个我们俗话讲出名的这个路延缓了一下,可能对我是有好处的。假如我那个时候一脚踩到这里,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一脚踩进来,可能人心里会发生一些变化。因为说实话,这里面多少它还是有一些特别的诱惑,你2可能会把握不住自己因为你3原来根本没有想过,我唱歌我大学弄这些东西都是玩的,你4真跑到这里面来了,那你5来做什么,你6来耍什么,你7是唱歌还是要做什么,很有可能在那个时候一下子把不住方向,把自己给弄混乱了,你8想那时候才23岁嘛。
(2)刘欢:……我觉得创作的时候是需要冷静的,其实艺术就是这样,它需要你很精准地控制一个东西。2009-01-05《文化访谈录·性情刘欢》(以下简称《刘》)
例(1)中 “你1” 、“你8”是第二人称的常规用法, “你2”到“你7”指称的是第一人称“我”的内涵。例(2)中“你”可以指说话人,也可以是听话人,还可以是其他人,是泛指任何一个人。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说到过“你”的这种用
法:泛指任何人,有时实际上指“我”。[2]我们统计了《刘欢》中“你”(包括“您”)共104次(排除两次出现在引用的歌名中),具体运用情况如下(以次为单位):
主持人话语中“你”的使用情况
嘉宾话语中“你”的使用情况
电脑统计,《刘欢》这次节目对话文字总计约6646字,主持人约使用189字,刘欢约使用5457字。数据说明主持人的话语中“你”的无标记用法占绝对优势,主持人问话的目的性、针对性非常明确就是被采访嘉宾,现实性强,用“你”的无标记用法可以提高主持人表达的清晰度,简洁明了,避免歧义含混,听话人容易掌握问话人问题核心,在某种程度上主持人的话语是一种程式性话语。不过嘉宾的表述更接近生活语言,他的表述在文字上也是占绝对优势,因此把嘉宾的话语作为分析对象是可靠的。在嘉宾的自然语言中“你”的有标记用法约占85.5%,比例非常高。为什么言语交际中,“你”的无标记用法如此普遍甚至超过了它的常规用法?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黄国文说:“对于人称代词的有标记用法,情况更复杂。这是因为,要准确理解一个人称代词的所指,不但要依赖特定的语境和其他有关因素,而且还必须考虑使用场合中比较微妙的细节……用何种语言形式来指代交际的双方,完全是根据交际的场合、交际者所处的环境因素、交际的目的意图、交际双方的关系、语体性质等因素来决定的。”[1](48)我们将运用比较、描写和阐释的方法,考察第二人称的有标记用法的使用情况,分析其语用依据以及交际者的心理动因。
一、有标记用法的考察
1、把“我的”优势、长处、地位变成“你的”。
(3)主持人:这个时候有点随心所欲了,好像?
刘欢:对对对,就是也敢去挑战,然后你还有这个机会。
(4)主持人:有时候被选择的时候反而把自己挤到了一条路上。
刘欢:对,所以有的时候我为什么讲,就是这么长的时间在这个领域里头出名有一个大好处。这个大好处就是什么?你可以不是只被选择的,你可以选择。《刘》
例子(3)(4)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我们认为“你”的实际的内涵是指说话人刘欢,言谈之间我们感受到刘欢对自己的音乐能力是自信的,能获得挑战的机会、可以选择的机会是优势地位的体现,刘欢为了避免突出自己的优势,把属于他自己的机会用第二人称“你”在话语表层转换给了听话人,表现出了刘欢的低调和谦虚,从交际原则来看这也礼貌原则的体现。
2、把“我”的经历以及“我”对世界的看法变成“你”的。
(5)冯小刚:……因为我接触了一些所谓的高薪阶层有钱人,我觉着挺假的,所以我有的时候就是特别想拿他们开开涮,他们自己不觉得,你知道吧?但是有的时候你觉得特别做作,特别和我们这么一个发展中国家特别不搭调,他们弄的那些事儿,像经常搞一些慈善派对,完了弄得光鲜亮丽的,还打着领结什么的,但是我坐在旁边我老想笑。
(6)冯小刚:其实一开始呢,别人是抬你,比如我们刚弄《编辑部的故事》出来那时候,《北京人在纽约》那时候那媒体它是很抬你的。它觉得哎哟出来这么几个人,我跟赵宝刚什么的。之后呢开始灭你,等你火了之后开始有一部分,少数的一部分人,他是怎么都看不上你,无论你怎么做,他就是看扁了你。那一开始你觉得很忿忿不平,你总想就是说,你不是怀疑吗?我弄一个我这回票房又好,我下回还好,我不光票房好,我口碑还好(主持人:较劲)你较这个劲,后来你以为你可以用这样的一桩又一桩铁的事实去让他哑口无言,我一直到今天这《非诚勿扰》我才发现了我是错的。因为像这一路人他是不会因为你做的这东西、做的这影片好,观众喜欢,然后他发现:哦,我对你的看法是错误的,他不是,无论你做成什么样,他都是这样看你。对这样的人,你还有什么气可生呢?
主持人:你不怒了,已经?
冯小刚:你就觉得就是你完全可以忽略掉这种人。
08-12-29《文化访谈录》《采访导演冯小刚》以下简称《冯》
例(5)中冯小刚谈自己对社会上一些所谓的有钱阶层的看法,用“你”把说话人的想法变成了听话人的看法,希望获得对方的认同,拉近彼此的距离。例(6)中“你”指称说话人,冯小刚在叙述自己遭人批评的经历和感受,我们完全可以用“我”来替换文中斜体的“你”,如:
冯小刚:其实一开始呢,别人是抬我,比如我们刚弄《编辑部的故事》出来那时候,《北京人在纽约》那时候那媒体它是很抬我的。它觉得哎哟出来这么几个人,我跟赵宝刚什么的。之后呢开始灭我,等我火了之后开始有一部分,少数的一部分人,他是怎么都看不上我,无论我怎么做,他就是看扁了我。那一开始我觉得很忿忿不平,我总想就是说,你不是怀疑吗?我弄一个我这回票房又好,我下回还好,我不光票房好,我口碑还好(主持人:较劲)我较这个劲,后来我以为我可以用这样的一桩又一桩铁的事实去让他哑口无言,我一直到今天这《非诚勿扰》我才发现了我是错的。因为像这一路人他是不会因为我做的这东西、做的这影片好,观众喜欢,然后他发现:哦,我对你的看法是错误的。他不是,无论我做成什么样,他都是这样看我。对这样的人,我还有什么气可生呢?
主持人:你不怒了,已经?
冯小刚:我就觉得就是我完全可以忽略掉这种人。跟原话比较,替换以后我们觉得说话人冯小刚完全沉浸在自己对自己的经历的叙述中,似乎跟听话人无关,而原话中说话人却将自己的经历在语言上变成“你”的经历,把听话人拉入自己的所经历的情景中,使个人的经历成为共享的体验,共同的体悟,希望获得对方的认同,同时,避免了过分突显自己,也表现了对对方的关注和尊重。
3、在“我”的心理世界,用“你”把“我”对一般事理的认知变成所有人的。
(7)主持人:《去者》这首歌呢好多人喜欢,但也有好多人不喜欢,可能就是因为它的风格特别,太鲜明了,是这样吗?
刘欢:……这个是后来《胡雪岩》来了,《胡雪岩》那个是中国古典,也没碰到过,我说这个应该挺有意思的,就接下来做,当时蛮有挑战感的,因为当时那个导演,我们金涛导演最初跟我们商量的时候,胡雪岩是杭州人,他当时想用这个叫那边的那个乐器,上海越剧的音乐做基础,后来我说这个可能有点问题。越剧这个玩意儿要么你就用方言来唱,你不用方言唱,它全不是那个东西,但是你用方言来唱就意味着你不打算让大部分中国人听懂,结果后来就妥协成了国剧嘛,京剧还是大家可以接受的,所以基本上采用了昆曲的这种曲调,套一点咬文嚼字的词,这么做下来了,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一个尝试。《刘》
在核桃造林质量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强化管理,从技术上规范了作业设计,实行了检查和审批制度,严格按规范设计、按设计施工。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特点,提前整地,挖塘提高造林成活率。坚持种苗除引进部分名优品种外,其它苗木一律就地、就近调剂解决,确保了苗木质量。栽植前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然后统一施工,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检查指导,保证质量。对有条件的地方造林后统一安排专人管护,尽可能实行封山禁牧。
例(7)中刘欢表达了自己对越剧的认知,说的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或是认知,认知是个体的心理过程。如果删除“你”完全可以说通,但是用“你”之后,在说话人的心理世界中,把自我的认知变成为所有人普遍的认知,而且使听话人成为认知的代言人,希望在听话人那里获得肯定,表现出了对听话人的尊重,如果换成了“我”我们读到的是另外一种情态,说话人显得有些过分强调自我。
4、无内涵的“你”把听话人拉入对话
(8)刘欢:对,就是比较自由了。我觉得这个是太难得的一个状态了。《胡雪岩》左右那个时候一直到《水浒传》的时候我觉得是一个特别好的状态,非常自由。你像《水浒传》那么一个歌也是录得都没有想过要怎么样,赵(季平)先生把那个歌拿来,说那个歌词有可能有问题,我想人家伴奏都做了,做了就录吧。和那个录音师说:你把监听你给我人声,你给我送小一点这样我就可以唱得比较夸张,但是听见的时候不会被我自己给吓着,然后就这么就给录下来了。《刘》
(9)冯小刚:……包括你比如说王朔,他说比如说你在写台词,写这个剧本的时候,他说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很好的一个比喻,你就尽量不要用形容词,形容词都是现成的,但是它就限制了你的想象,限制了读者的想象力……《冯》
例(8)(9)中“你”好像是指称听话人,实际没有任何的指称,我们甚至完全可以将它删除,但它的修辞价值不容置疑:在交际情景中,说话人在叙述跟听话人无关的自身的经历,为了不让听话人感到被忽视,没有实际意义的“你”起到提醒对方、把交际对象拉入对话中的作用。
5、在虚拟情态下,把交际双方以外第三方的经历或是说话人的经历变成听话人的经历。
(10)主持人:《北京人在纽约》的整个电视剧一系列的写是在哪一年?
刘欢:是1993年了,我正好赶巧那天在一个餐馆里面,它正好剧组回来,遇到了冯小刚导演和郑小龙导演,就说起来,说这个音乐到现在还没着落呢,现在开始做后期,他说:那你来试试?帮我们弄点东西。反正慢慢弄呗,结果我刚答应完他这出事,就出了事了。因为他这个里面的一个主赞助商是做汽水的,(主持人插说:赶季节)对,你推迟到冬天那个时候,人家不好卖了,卖不出去了,所以要求他最迟在什么什么时候,结果一下子就把这个后期的周期给提前了三个月。我接下来这时候只给我大概一个月多一点时间,我跟疯了一样的做那个事,那个电视剧7首歌曲90多条音乐,我基本上在三十天里面全部写出来,全部录出来,玩命一样做出来的。
例(10)斜体“你”指的是交际中所涉及到的第三方——《北京人在纽约》的导演,画横线部分的文字是虚拟的事件,我们可以在前面加上“要是”。这段话是说话人描述自己和第三者之间的事情,跟听话人无关,通过虚拟的情景把听话人拉入事件,让听话人感觉似乎也参与了事件,跟说话人共同体验事件过程,缩短了彼此的距离。例(11)说话人用“如果不是因为奥运会”把自己的经历变成了虚拟态,让听话人感觉自己好像也是事件的经历者。
二、第二人称有标记用法的运用基础
1、语用策略。言语交际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交际双方都应遵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而面对面的言语交际活动中,礼貌原则显得尤为重要。早期Lakoff提出的礼貌策略其内涵包括两条规则即:要清楚(等同合作原则中“方式准则”)规则和要有礼貌规则。Leech认为礼貌原则是制约人际交往的众多原则之一,它包括六条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3]这些交际的原则制约着交际者的对语言的选择和运用,以更好传递自己的交际意图,或者说交际者对某种语言形式的选择也体现出对交际原则的运用。在《访谈》中主持人用“你”指称被采访嘉宾,表达清晰明了,是遵循了礼貌策略的规则之一——“要清楚”的规则。嘉宾在交谈中当然也应遵守这些语用原则,使会话继续下去。但是“……互动性的对话是一个建立共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每个人在冲突当中寻找自我肯定的语言途径的过程,包含着主观成分。说话者即表达欲望者”[4],访谈中嘉宾就是“表达欲望者”,很多时候要真实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或是自己的经历。而交际中如果说话人过多的关注自我,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对方的忽视,对对方的不礼貌,违背了语用原则,可能会导致会话无法继续。然而我们如果为了遵守礼貌原则,虚与委蛇,那样会话也将毫无意义。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在对《访谈》的话语分析中,我们发现嘉宾对第二人称有标记指形式的选择是一种很好的礼貌策略的体现,解决了“自我肯定”与礼貌原则之间的冲突,譬如上文谈到的第二人称有标记用法的第一种情况,说话人不用“我”却用“你”表述自己的优点,不让听话人产生对方在自吹自擂的感觉,说话人适度的谦虚也是对听话人的尊重。
2、心理需求。对第二人称有标记形式的选择体现了说话人的心理需求。会话中,不管是用“你”把“我的”转换成“你的”,把对方拉入自身的经历中,与自己共享经历,还是把用“你”把“我的”变成任何人的,把个体的对事物的认知变成一种普遍的认知,都表明了说话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寻求肯定、获得认同心理。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话人运用第二人称的有标记用法的策略实现了他的归属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3、修辞幻象。会话中说话人选择有标记第二人称的语言表达形式,把自己的或他人的经历、经验、认知变成了似乎是与听话人共享的情景体验——对听话人来说其实是一种虚拟的情景,但交际双方都接受这种虚拟场景,这是由语言创造的修辞幻象所产生的功能。“世界通过语言获得了可以描述的形式,并且最终获得了某种话语形式。修辞作为话语形式,赋予语言的世界以审美化的构形,让语言描述的现实以非现实的幻象形式投射于主体的意识中。特别是当信息资源完全被表达这控制的时候,表达者制造的修辞话语,有一个潜在的功能,就是生成控制接收者的语言幻觉。语言表达的修辞化一方面使人们更容易接近外部世界;另一方面又阻隔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洞察,因为它所提供的,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一个对真实世界进行选择、分割、重组、包装后的修辞文本,它不是世界的真实图像,而是经过重新编码的世界,是语言制造的幻觉。”[5]修辞幻为第二人称有标记用法从语言的角度提供了可能性。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会话中“你”的有标记用法把说话人的经历变成与听话人共有的经历,共享体验,缩短了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把说话人的认知变成与听话人共同的认知,获得听话人的认同,将此变为普遍的认知,体现了言语交际的礼貌策略,也反映了人类的心理归属的需求,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语言创造修辞幻象的作用为这些语用策略以及心理需求得以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当然,第二人称有标记用法的功能的实现是离不开会话语境的。
[参考文献]
[1]黄国文.言语交际中的指示人称代词[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1):47-49.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海然热.语言人[A].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谭学纯、朱玲.修辞研究:走出技巧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胡光波)
Marked references of the second person pronoun and its motivation
YAN Xiao-xiang
(Normal school, Huangsh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ngshi435003,China)
Abstract:In speech communication, marked references of the second person Pronoun has good effects chiefly manifested as below, changes the speaker's experience, cognition and merit etc. into the listener's, so, the both share the experience and cognition, and the listener favors the speaker. These usages link with the manners strategy and mankind psychal requirement. Rhetoric idolum from language makes the strategy and requirement actualized.
Key words:the second personal pronoun; marked reference; manner strategy; rhetoric idolum.
[基金项目]湖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艺术学理论”(2013xkjs)的阶段性成果;湖北理工学院青年项目“汉语话语标记语研究”(10yjr51Q)的阶段性成果。
doi:10.3969/j.issn.1009-4733.2016.02.008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4733(2016)02- 0035- 05
[作者简介]严小香,女,湖北广水人,湖北理工学院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