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您”之别话敬称文化

2017-05-12田野

南风 2017年14期
关键词:第二人称社会文化

[关键词]第二人称;T/V;敬称;社会文化

“你、您”是现如今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对对方的人称代词。在现代汉语当中,“你”与“您”的使用有很大区别。通常我们使用“你”,往往是对于平等的对象或较为亲密的对话者之间而言,而“您”的使用则往往包含敬意,能体现一定的社会地位差距或情感。例如在平时普通同学之间的对话中,一般不可能会使用“您”,对于同学朋友同事等而言,相互之间肯定需要彼此的认同感,寻求一种彼此间的亲密感,“你”或“你们”就会更显得平常和亲切。在较为正式的场合,“您”的使用是很常见的,晚辈对于年长或级别低位较高者多称“您”。在中国汉语当中,北方对于“你”、“您”的用法讲究较多一点,而南方人们对“您”的使用不是非常认可,很少使用“您”,这与当地的历史、地理等有一定联系。纵观历史,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北人南迁:第一次是在南北朝;第二次是“安史之乱”;第三次是在宋代。经过这三次大迁徙,南方文化得到开发,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发生在北方而非南方。在古代北方,讲究文明礼仪,等级观念明显,地位差别突出,经过历史传承和文化的沉淀,形成如今南北文化的差异。

日语当中有三个词表示第二人称:kimi, anata和omae。其中kimi用于平辈或身份相当的人之间,anata是敬称,也被日本女子用来作为对丈夫的专称,omae有点特殊,一般是在上对下,长对少时使用。

与此类似的是,许多欧洲语言也有两个第二人称的表示,在法语中最为突出,分别有tu和vos,即T与V之分。“T形式通常被描述为‘亲近的形式,而V形式则是‘礼貌形式”。T/V之分起初是单、复数之别。古拉丁语中,只有单数tu,而复数vos作为一种称呼形式最初指皇帝。后来渐渐变复杂,使用V成了‘礼貌用法,使用T通常表示亲密,这种用法扩散到双方都认为有亲密的共同利益的情况下,即双方有等同感。这样的方法规则与中国汉语“你、您”的使用区别是一致的。还有俄语(ty/vy),意大利语(tu/lei),德语(du/sie),瑞典语(du/ni)和希腊语(esi/esis)。英语当中,则曾有thou和you的区别,但后来英语当中人人都用“礼貌”形式,T形式逐渐没有人说。本来表示礼貌的“you”便不能表示礼貌,第二人称一致成了you。

谈及“你”和“您”区别,则不得不说到礼貌。“当我们与他人互动时,我们必须了解两种面子并做出两种礼貌的选择。积极礼貌会促使对方表示友好、称赞或使用非正式语言取得等同关系……而消极礼貌会引起尊重、道歉、委婉、委婉表达、用语正式等反应……而不对称的T/V用法属于消极礼貌”每个人存在于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尊严,都希望有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人际沟通是人类沟通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指的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识等信息的过程。”人们在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识等的同时,必然会对自己和对方有一定的定位,有一个角色的认定。“林登(1936)认为‘角色-这是地位的动力方面。个体在社会中占有与他人地位相联系的一定地位。当个体根据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而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时,他就扮演着相应的角色。”所以在对话中,角色定位显得很重要,交谈时的人希望自己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在较为正式的场合中,有一定地位差别的谈话者之间,“您”的使用使人感到正常。当然,平等亲密之间的人已本身确定对彼此的判断定位,因此礼貌并不显得非常重要,人对自己重要性的渴望追求就会为亲密性或平等性所取代。

中国的语言变化很大,古汉语中用“尔”、“汝(女)”表示第二人称“你”。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对于称呼自然非常重视,无论是口头语还是书面语都很讲究。现代汉语中用“您”表示敬称,古汉语中则有“公”、“卿”、“子”、“君”、“夫子”、“足下”等称谓,足以体现古人之间交往极重礼数。究其深处,牵涉到中国古代等级制度。“等级森严也许是阶级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的特征”中国自商周的的严苛的等级制度,随之配有礼仪。无礼则难以维系封建等级尊卑。所以孔子极其推崇周礼。长晚高低之分决定着敬称的使用与否。“比如见皇帝则称‘陛下,见亲王必说‘殿下,见高贵官员(所谓达官显贵)则必言阁下,称将军可要讲‘麾下,一般贵人还须称为‘老爷。”中国历代讲究避讳,总原则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等级制度。

在中国第二人称敬称中还会看到其他一些有趣现象,尊称和对与对方相关的人称呼,如“尊兄、仁兄、贤弟、贤妹、贤侄、世叔”,对对方亲属的称呼如“令尊、令堂、令郎、令爱”,又引申到与对方相关的事物,如“仙乡何处、贵庚几何、贵府何处”等等。有敬称自然对应有谦称,大致与现代汉语中“您”与“我”相对应。敬辞谦辞可归纳为“家大舍小令外人”,“令”表示敬重。古汉语中“令”有“美好之意”,作书面话语,如“令德、令名、令闻”等,与“令”用法类似的还有“尊、贵、上”等。《礼记·曲礼上》有言“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敬称,即为中国传统礼仪中尊人之道。

“由于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千差万别的,所处的时间、地点、情绪也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称谓,不但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反映了自己处事的态度,甚至反映了一个人的修养和品质”。中国礼仪形成于西周,经过几千年,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瑰宝,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社会变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日益发展的今天,敬称等多数只能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出现。自民国孙中山废除封建落后习俗,称呼发生了很大变化,没有了“大人、老爷”等,而出现了“同志”等,这个又对人称使用产生了很大影响。随着民主革命的发展与深入,平等的思想渐入人心,尤其一段时间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打压使得中国传统语言中的敬称等发生了一些变化。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也使得人们懒于理会敬称谦称等,人们多以简言简语表明意思。再加上传统礼仪教育的不足与缺失,更少有人会去深刻领会敬称谦称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纵观现代社会,估计也只有一些老知识分子或老年人相互问候时才用得上,一些年轻人甚至会被老人的文化使用迷的一头雾水。

对于语言的研究也往往产生对历史文化的窥探,语言中的文化是我们生活中的文化,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息息相关。现代社会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大量的信息不知所措,在信息的洪流中迷失了我们自己宝贵财富。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财富,需要每一个人维护与发扬,才能使得民族立于时代的潮头。

参考文献:

[1] (加)罗纳德.沃德华.社会语言学引论(第五版,雷红波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 (加)罗纳德.沃德华.社会語言学引论(第五版,雷红波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 黄希庭.心理学与人生[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4] 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5] 黄诗结,黄冰.中华传统礼仪[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田野(1993-),男,江苏连云港人,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厦门大学文学学士。

猜你喜欢

第二人称社会文化
中国日语学习者汉语第二人称使用的反向迁移研究
广告语中的社会文化
论广场舞对社区、村镇居民的重要性
关于 “机械复制”的思考
六曜与日本文化
法国社会文化对现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影响及其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启示
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
汉英第二人称代词对比研究
“您”字小史
你和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