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概念本原加强整体感知
——从概念理解的角度设计《倍的认识》教学

2016-05-08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倍的认识

朱 强

(本文作者系朱乐平数学名师工作站“一课研究”组成员)

《倍的认识》是一节概念学习课,需要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通过感知、认识“倍”的概念本原(指概念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部分),从而达成对“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理解并掌握数学概念的核心是把握概念的实质,而不仅仅是掌握概念的形式上的定义。所以,教师更应该重视学生对“倍”概念的整体性感知和本原性理解,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这样的路径和机会。

一、拓展知识结构,了解倍比和差比是比较两个数量大小(多少)的两种方法——“倍”的核心思想是“方法”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学科。研究数量关系从两个量的比较开始。小学阶段的比较主要有差比和倍比,也就是建立加法(减)结构和乘(除)法结构。小学生在学习“倍”之前,知识结构主要以加(减)法结构为主,比较两个量的方法主要用“差比”。“倍的认识”会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并构建乘(除)法结构,并学习另一种两个量比较的方法——“倍比”。从加(减)法结构到乘(除)法结构,从差比到倍比,表面上看只是表达形式有了些变化,但实际上,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多了一条途径,多了一种方法,也就意味着学生将面临方法的判断和选择问题,学生的认知结构需要发生一定程度“质”的变化,而“倍”的学习是发生质变的第一次机会。“倍的认识”要经历从单一结构到多种结构的转变,认知结构的改变将会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的挑战。

【教学环节1】

引出“倍”,建立差比、倍比的并行结构,对比两种比法。

1.教师出示2个红气球和6个蓝气球的图片,提出问题:

(1)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蓝气球和红气球比,它们的数量有什么关系?

2.学生回答。

3.学生思考讨论。

(1)你是怎么比的?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

(2)两个数量比较,大家用了几种比法?有什么不一样?

(3)你能给这些比法取个名字吗?

4.小结揭题:两个事物(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差来比,也可以用倍来比。用差比已经学过,今天学习用倍比。

红:○○

蓝:○○○○○○

【评析】差比是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是一一对应后数量的多少之比。而倍比是一份与多份的对应关系,即“倍”是从一个标准量引出的“几份”与“一份”的比,其标准量“一份”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大部分学生并不清楚差比和倍比实际上是比较的两种不同方法,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描述两个数量的关系,以前用相差多少来描述,现在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描述。这两种方法是平行并列的。这一环节设计,让学生自己发现两种方法的同时存在,并通过对比发现、体会两种方法的异同,整体感受知识的自然发生发展过程,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建立以下知识结构:

二、感知本质属性,理解“倍”是描述两个数量间相比后产生的一种关系——“倍”的实质是“关系”

“倍”用来描述两个数量比较后产生的一种关系,源于乘法的意义,是“几个几”抽象后形成的概念,但这仅仅停留在对“几倍数”的理解,淡化了对于两个量的比的关系,淡化了以一个数为标准,另一个数里有几个这样的标准,就是说这个标准数的几倍的本质概念。因为数学中的“倍”,是指两个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在除法算式里一般是指“商”,这个商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者是分数。因此,如果仅从乘法的角度去认识“倍”,显然是不全面的,学生理解起来也是有难度的。虽然学生在乘法中有了一份一份叠加的经验,却缺少了除法中“份”与“份数”的关系,也就是一份一份均分的过程。

【教学环节2】

认识“倍”,深化概念理解,感知本质属性。

1.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蓝气球数量(6个)是红气球数量(2个)的3倍”。

提出问题:你是怎么看出蓝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3倍的?

2.学生回答。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把2个红气球看成1份,蓝气球有这样的3份,所以蓝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3倍。

4.教师提问:你有办法让蓝气球数量不是红气球的3倍吗?

(1)改变蓝气球个数。

(2)改变红气球个数。

5.教师用图形和线段图两种方式表示倍数关系,请学生解读倍数关系。

6.请学生观察实物图、图形图、线段图这三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发现?为什么?

7.整理归纳:回忆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是怎样比较两个量的关系的?

【评析】“关系”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学生在认识和应用“倍”时会感觉比较困难。分析学生在倍的认识中的错误原因,一是因为学习了乘法后,数量间关系从单一的差比(加减),增加了倍比,学生因此产生了选择性困难,两种比较方法混淆不清;二是因为数量间关系不够清晰。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对已有经验的提取和整理,发现把一个量看成一份,另一个量有这样几份就有几倍,帮助学生在两个数量的比较过程中感受倍的含义,初步构建倍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对两个数量间“3倍”关系进行“破坏”,通过“一份数”或“几份数”的改变来构建新的倍数关系,从而进一步感知数量间的相依变化,促进对倍本质属性的理解。此外,这一环节还用实物图、图形图、线段图等多种表征形式来逐步抽象两个量的关系,促进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

三、渗透函数关系,感受两个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倍”的根本是“对应”

克莱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以函数概念和思想统一数学教育的内容,他认为:“函数概念,应该成为数学教育的灵魂。以函数概念为中心,将全部数学教材集中在它周围,进行充分地综合。”函数思想的本质是建立和研究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中学阶段数学学习的一条主线。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感知变量和不变量之间的关系,经历一些函数的雏形,可以丰富他们对函数的感受,有助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深刻性,有助于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倍的认识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渗透函数思想的契机。

【教学环节3】

应用“倍”,探求倍数关系的数量结构,感受函数变化。

1.红气球2个不变,蓝气球2个2个增加,蓝气球个数和红气球个数的倍数关系如何变化?蓝气球2个2个减少呢?

2.蓝气球12个不变,红气球是( )个时,蓝气球个数是红气球的( )倍。

动手操作,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将结果整理成表格。

3.蓝气球个数是红气球的3倍不变,红气球和蓝气球怎么变化?(现场输入数据,培养统计意识)

4.对比三张表,你有什么发现?

先独立观察,再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5.小组汇报。

【评析】数学新课程把函数思想作为贯穿中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载体,系统地挖掘并整理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函数思想的因素,对提高小学教师对教材中函数思想的认识,进而在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函数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函数的核心就是“把握并刻画变化中的不变,其中变化的是‘过程’,不变的是‘规律’(关系)”。学生乐意去发现规律,并能将规律表述出来的意识和能力,就是函数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

这个教学环节设计了“1倍数不变”、“几倍数不变”和“倍数不变”这三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感受数量间函数变化的机会,既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倍,又可以在活动观察中体会数据一一对应的关系,感受到一个数据随另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这对学生函数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三张表、三种变化一起在同一课中出现,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四、把握知识体系,体会“倍”只能解决两个量比较中的部分关系——“倍”的作用是“基础”

“倍”的概念是一个起始概念。这一概念的生长点是乘法的意义,下位知识是有关“倍”数的三类应用题,建立正确的“倍”概念,是解答有关“倍”的应用题的基础与关键。在后继学习中,除法、分数、百分数、比这些知识都与“倍”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倍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承前启后的基础性作用。有些学生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会遇到一些困难,主要原因是对单位“1”的理解以及量率对应上把握得不是很好,究其根本就是对“1倍数”为标准量以及一份对多份的对应理解不够,无法顺利实现迁移和转化。

【教学环节4】

突破“倍”,认识特殊“倍数”,开启后继学习之门。

1.认识“1 倍”。

图示2个红气球和4个蓝气球,蓝气球减少2个,蓝气球个数和红气球比有什么关系呢?

2.认识“一半”。

蓝气球如果再减少一个呢?蓝气球个数和红气球比有什么关系呢?

3.你还能举出两个量相比却不太好用倍来说关系的例子吗?那我们怎么办呢?

4.整理小结。

【评析】“倍”是比出来的,“1倍”是谁和谁比?当两个量同样多时,两个量都是对方的“1倍”,当一个量时,自己就是自己的“1倍”。当比较量比标准量少时,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怎么说?当比较量比标准量大时,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又怎么说?显然没有学过分数的学生是无法回答的,但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了不是所有两个量都能用“倍比”,现在都能用“倍”来表达,有一部分还等着我们后继学习。同时又能体会到,这部分暂时不能用“倍”来表达的和今天的“倍”是师出同源、一脉相承的,这样就能为将来的分数、比等知识的学习埋下一颗种子。

综上,笔者认为,“倍”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会影响其后续的学习。“方法”、“关系”、“对应”、“基础”这几个关键词是“倍”概念中最重要的部分,教学中要加以重视。

猜你喜欢

倍的认识
构建表象,解剖本质,突破概念课难点
《倍的认识》说课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例谈作为课程资源的小学数学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倍的认识”教学纪实与反思
关于《倍的认识》的教学与研究
整体把握精心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学探索
“倍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