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三个视角

2016-04-13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南沙群岛台儿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李 彪(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略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三个视角

李 彪
(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在历史事件中引入国际视角,在关注时政热点问题时突出历史视角,诠释社会发展时坚持现代化视角,可以更好地做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对高中近现代史课程的衔接与提升,容易引发学生兴趣点,提升教学实效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国际视角;历史视角;现代化视角;教学实效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根据中宣部、教育部于2005年3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自2006级起在高校本科生中新设的必修课程。本门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1]2。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2]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各条战线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要肩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就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国的过去,所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课程在内容上与初高中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有所重叠,所以在讲述中容易使学生有枯燥乏味之感,极大地影响了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如果在讲述中能够在中国的历史事件中加入国际视角,讲清当时的国际背景;关注时政热点问题时,能够从历史视角加以讲述;用现代化视角诠释社会的发展,将有助于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 历史事件的国际视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国际视角问题,是在逐渐深入的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强国开始向世界扩张,寻求生产资料和商品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进程带来全球政治上的相应变迁,维也纳体系标志着世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体系的形成。鸦片战争后,中国卷入到这一近代国际体系之中,由最初的完全被动,到有几分被动又有几分主动,再到最后完全主动的卷入“整个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单一的场所的过程”[3]。国内局势与国际局势之间的显性互动、隐性互动不断增多,任何一国发生的重大事件,都无法单独从国内的视角来考察,而必须放在国际化的视角下去审视。所以,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与国际局势充满了互动,很多国内事件只有引入国际视角,才能全面认识其意义。全球化虽然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国际视角提供了可能,但国际视角并不会自发形成,而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入。引入国际视角后,在教学内容上能够教出有别于高中教材,容易引发学生兴趣点,增强教学实效性,也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正确地认识这段历史。单以教材中的台儿庄战役为例,其发生的背景与影响都需要通过国际视角才能获得全面准确的阐释。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时期的典型战例,在2015年修订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第六章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中表述为:“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的。”[1]160虽然着墨不多,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讲述的生动性,使同学能通过具体战例一窥当时抗战的大致情形,教师往往需要将这场战役作为重点来讲述。而在讲述这场战役时,绝大多数教师将侧重点放在战役的性质、组织与经过、结果以及影响等几个方面来论述,忽视了这场战役的国际背景与国际影响。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国民政府的基本策略是在自身坚持抗战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淞沪会战投入大量的精锐部队,也有这一方面的考虑,即希望通过积极的军事行动,让国际社会重估中国抗战的能力,以此增加寻求援助时的价码。但国民政府的这些努力并没有收到实际效果,抗战初期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抗战前途普遍持悲观态度,除了苏联出于自身安全考虑向中国提供极为有限的援助外,欧洲强国、美国基本保持中立态度。但美国虽奉行“不干涉”政策,却并未禁止石油等战略物资出口日本。1938年6月7日,美国国务卿赫尔发表谈话表示:“对日中两国在美国购买军火仍主张不加限制, 听其自由。”[4]所以综合来看,这一时期的国际形势对中国是不利的。台儿庄大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局面。

台儿庄大捷后,国际舆论高度关注并给予了广泛的报道:“华军胜利之真实价值如何,未可以克复失地面积大小而论,要当以日本所消耗之时日为若干而加以估量,因为这种消耗,对日本是非常不利的……若以此种现实的标准评论中日战争,则华军实无日不在胜利之中,此盖中国之利,亦即世界和平秩序之利。”苏联《真理报》写道:“台儿庄之役及其他各线的胜利,说明中华民族已经紧密地团结起来了。”中国各民族的有力配合“将使中华民族获得解放”。美国《华盛顿日报》说:“华军在台儿庄作战的胜利,较日军在华作战诸次的胜利尤为伟大,增加对日军作战不失败的信心。”法国《巴黎共和报》11日的社论说:“中日战争形势已有转变而不利于日本。”德国柏林《哥隆新闻》4月6日发表评论说:“徐州方面中国抵抗之强,殊出人意外”,使“最慎理之观察者亦不能不承认日军必遭失败”[5]。这些报道对于国际社会重新评估中国抗战能力,考虑援助中国抗战起了一定的作用。正如陈诚对前往台儿庄采访的记者们说:由于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国际间之视听,将为我艰苦抗战之精神所感动,益能助我而抑制敌人”[6]。李宗仁也在“台儿庄大捷”后,则希望史迪威建议美国政府向中国提供贷款,以助中国购买作战物资。可见台儿庄大捷开启了国际社会重新评估中国抗战能力、援助中国抗战的一丝缝隙。这缝隙虽然极小,但为今后国际社会援助中国抗战及缔结反法西斯同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中引入国际视角后,台儿庄大捷背景与意义才更加完善、准确,做到了与高中知识的衔接与延伸。除了台儿庄战役以外,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都与国际社会密切关联,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现代化视角,将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放入国际的大背景下去审视,使学生能够全面、正确地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再者,引入国际视角后,能够增加教学新意,更加吸引学生,增强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二、 时政热点问题的历史视角

历史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正如法国年鉴学派大师马克·布洛赫所说:“各时代的统一性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 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 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7]可见历史与现实总是紧密联系的,时政热点问题大都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中,如果能将有历史渊源的时政热点问题以小专题或者穿插于课本的形式加以讲述,能够突出课程的现实感,达到历史教学为现实服务的目标。这不仅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利于学生对热点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对于提高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无疑有很大帮助。近期南海问题引人注目,南海问题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中,可以以小专题的形式在相关章节讲述。要达到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南海争端的主要争议点在南沙群岛,就需要讲清楚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最早并持续对南沙群岛行使主权管辖。

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最早并持续对南沙群岛行使主权管辖,这在《异物志》《元史》《天下总舆图》等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南沙群岛主权开始出现争议是1933年4月,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当局侵占南沙群岛部分岛屿,中国政府当即表示严重抗议,并未予承认。为了明确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国民政府出版了中国南海疆域详细地图,对南海疆域内各岛礁的中英文地名统一进行审定。在1935年4月出版的《中国南海各岛屿图》,还最早出现了南海疆域线(U型实线),且在U 形实线内标注了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现中沙群岛)和团沙群岛(现南沙群岛),以示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版图。1939年,日本侵占了南海诸岛。1945年,日本战败,宣告无条件接受《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二者赋予中国收回战争期间被日本侵占领土和海岛的权利。国民政府于战后派员赴南沙群岛实施接收,并派军队驻守南海诸岛,对之进行了有效的行政管理。194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内政部正式核定南海中属于中国领土之东沙、西沙、中沙、南沙等岛屿和岛礁名称,并刊载于当时的国内外报刊,当时并未有任何国家提出异议。这就意味着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的主权已受到国际法的认可。1952年日本政府正式表示,“放弃其对于南沙群岛及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名义与要求”。至此,关于南沙群岛主权属于中国是毫无争议的。

南海争端的重要节点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开始非法侵占南沙群岛岛屿。1982年第三次海洋法会议所决议的海洋法公约,规定一国可对距其海岸线200海里的海域拥有经济专属权。菲律宾此次向国际仲裁庭提起仲裁正是企图借助《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来否定中国对于南沙群岛的主权。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批准该条约是附加条件的,即“中华人民共和国重申对1992年2月2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第二条所列各群岛及岛屿的主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决定(1996年5月15日通过)。。所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200海里经济专属区的规定并不能否定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菲律宾等国家对南沙群岛的主权诉求是无理的、无效的。

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时政热点问题,许多时政热点问题与中国近现代史密切相关。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师,如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时刻关注热点问题,并积极探索热点问题的历史渊源,并将这种探索反映在教学中,便能够达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目的,使该课教学的现实性更为突出。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热点问题形成正确的看法,更有助于引起学生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

三、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视角

自美国学者丹尼尔·勒纳首次提出“现代化”的概念以来,很多学者都从不同层面对现代化作出过定义。布罗代尔认为现代化是“比工业化范围更广的一个整体运动”[8];亨廷顿将现代化定义为:“现代化是一个多层面的进程,它涉及到人类思想和行为所有领域的变革”[9];罗兹曼则认为:“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显然是无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过程。”[10]综合来看,所谓“现代化”即是人类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多层面动态过程,它表现为生产方式和传统体制的变革,同时引发了人们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是机器大生产时代的必然产物,是一种长期不可逆的全球进程。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正经历着这样一种历程。“现代化史观”则是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重要的观点是认为现代化是近现代史的主题,其内涵可概括为“一元多线”。“一元”指的是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多线”则是指社会发展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一性质的生产力可以适应不同的社会结构,由此造成了现代化的不同模式。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后就开始了对中国现代化模式的探讨,20世纪30年代《申报·月刊》发起“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因之出现了大量的论著,中国也明确了“现代化”并非“西化”,而是每一个国家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史观”开始风靡大陆史学界,近年来在新修订的历史教材中也有所反映。“现代化史观”出现已有近半个世纪,其自身理论框架已发展成熟,有很多具有说服力的观点。在社会发展中引进现代化视角并不是要用“现代化史观”取代现有的教材框架,而是希望借鉴其一部分成熟的观点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服务。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引入现代化视角,首先要在明显具有现代化性质的历史事件中给予现代化的阐释。教材第一章第三节,关于民族意识觉醒的相关内容中,应适度加入现代化视角。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中,更是充满了现代化的影子:太平天国晚期颁布《资政新篇》;洋务派在“求强求富”口号下兴办了大量的军工及民用企业,并开始建立现代化的国防体系(最典型的是北洋舰队的创建);维新运动虽然短暂,但它将资产阶级早期的现代化设想付诸于实践,清末新政的很多举措即肇始于维新运动。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中,中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一行为本身即富有现代化意味。过去我们总评价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或者说辛亥革命是“一朵只开花不结果实的花朵”。但在现代化视角下,辛亥革命无疑取得了成功,因为辛亥革命所建立的民主制度一直持续至今,中间虽有几次波折,但都无法阻挡这种现代化的步伐,而民主制度也正是辛亥革命“所结的果”。此外,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国民政府经济建设都可以纳入到现代化视角下。这样有利于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现代化视角对弥合“两个30年”之间的对立同样有很大的帮助。在教材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第八章、第九章主要论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两章属于“前30年”的历史,而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属于“后30年”的历史。我们发现教材在第八章、第九章的论述中没有提到“现代化”这一词,而第十章题目即为“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样在教学中,容易在第八章、第九章中忽视现代化的影响,而在第十章中过分强调现代化,造成“两个30年”的对立,不利于学生正确了解这一段历史。适度引入现代化视角,就会发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是现代化在政治和经济两个层面的反映,尽管经历了挫折,但并不能否认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建设也是现代化的探索。在教学中,让学生对此有一定的认识后,在第十章的教学中,就能更好地理解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新时期”的含义。“两个30年”之间就有了延续性,不至于出现断层而显得突兀。这样讲述,有助于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有更加全面正确的认识。

适度引入现代化视角,学生会发现现代化是一条连续的、漫长的、艰辛的历程,从而能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历史。而通过现代化视角消弭了“两个30年”的对立后,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对于培养大学生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有重要的作用。所以,适当地改革教学内容,即在教学中做到在历史事件中引入国际化视角、给时政热点以历史视角、用现代化视角诠释社会发展。这三个视角的引入能使学生更加全面正确地认识历史问题,并将历史问题与当代时政问题联系起来,对二者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也延伸了中学近现代史知识,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1] 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习近平的历史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N/OL].人民日报.(2014-07-08)[2016-08-20].http:∥theory.people com.cn/n/2014/0708/c40531-25251002.html.

[3] 詹姆斯·米特尔曼.全球化综合征[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4.

[4] 袁旭,李兴仁,雷德昌,等.第二次中日战争记事(1931.9—1945.9)[M] .北京:档案出版社, 1988:156.

[5] 抗战新胜利对国际舆论的影响[N].新华日报,1938-04-12.

[6] 高鸣.台儿庄战役国际国内影响比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42.

[7] 马克·布洛赫.为历史学辩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7.

[8] 费尔南·布罗代尔.15到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682.

[9]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30.

[10] 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5.

Briefly on Three Perspectives in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OutlineofModernandContemporaryHistoryofChina

LI Biao
(SchoolofMarxism,ShanxiAgriculturalUniversity,Taigu030801,China)

In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AnOutlineofModernandContemporaryHistoryofChina, to view historical events from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to highlight ho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ssues with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to elaborate social development from a modernized perspective may better combine and promote the link of the course with classes about modern history offered in high schools, because it can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OutlineofModernandContemporaryHistoryofChina;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history-based perspective;modernization-based perspective;teaching effectiveness

2016-09-18

李 彪(1989-),男,山西介休人,山西农业大学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12.012

G642

A

1008-6285(2016)12-0052-04

猜你喜欢

南沙群岛台儿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又见菜花黄
——忆台儿庄大捷
我国美济礁引种植物调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论南沙群岛的群岛地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美丽的南沙群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台儿庄大捷后盲目决战谁担其咎?
抗战胜利后中国海军奉命收复南沙群岛实录——几位历史见证人的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