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物流末端配送的机遇、挑战与优化路径

2016-03-24

关键词:农村物流农村电商

李 赫



农村物流末端配送的机遇、挑战与优化路径

李赫

摘要:农村物流末端配送发展面临以下机遇:经济新常态促进农村末端配送实现转型升级;“互联网+”引领农村末端配送实现智能化;农村电商倒逼农村末端配送需求;普及互联网拉动农村末端配送建设;增加居民收入提升农村末端配送服务要求;国家政策助力农村末端配送发展。但当前,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末端配送网点分布不均、商品售后服务体系落后、专业化人才缺乏制约着农村末端配送的健康发展。优化农村末端配送,需要强化配送基础设施建设和培养专业化人才,实现物流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电商和构建城乡间双向流通渠道。

关键词:农村电商;农村物流;末端配送

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成已成为开启农村市场内生动力的金钥匙,刺激对农村物流市场的需求。现阶段,我国农村电商与物流发展水平极不均衡,物流成为抑制电商发展最大的瓶颈。经济新常态对物流业等服务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农村物流亟待把握发展机遇,迎接市场挑战,实现自身优化。

一、农村物流研究述评

在农村物流的相关研究中,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探究。现有的研究内容概括如下:

(一)农村物流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具有积极意义

经济新常态为物流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提出了新要求,智能物流是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1]。农村地处偏远,互联网技术相对落后,因此“互联网+”时代的农村物流面临更多的挑战[2]。互联网经济下,通过创新思维转变物流业发展策略是解决物流业新常态发展问题的关键[3]。解决农村物流问题,发展农村物流,对提升农村经济和推动城乡建设非常重要[4]。

(二)农村物流发展可从多方面落实

单个农村物流企业可与其他组织联合建成网络关系,通过网络效应,增大网络传递过程中信息资源、机会资源和知识资源的效用,实现农村物流服务能力的提升[5]。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拓宽信息流通渠道,整合网络资源,实施农产品网络营销,有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6]。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以需求带动发展,也是完善农村物流体系、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7]。伍婷等以湖南省为例通过建立系统动力学因果图,通过计算机仿真得出结论:农民收入与农村物流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大力发展农村物流有助于改善农民生活水平[8]。通过充足的金融供给,实现农业物流与资金流的融合,有助于建设现代农业物流[9]。张锦等把物流的“最后1公里”划分为城市物流最后1公里、城乡物流最后1公里和农村物流最后1公里[10]。在农村最后1公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应改变农民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末端位置,以农民为中心,使其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实现信息的双向流通,在满足农民需求的同时提升农民的素质[11]。

现有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新常态下农村物流展现的新面貌和面临的新问题进行了探究;但研究仅停留在农村物流这一宏观角度,较少涉及农村物流的县级、乡级和村级末端配送环节。笔者对此进行探索,以对经济新常态下农村物流末端配送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二、农村末端配送现状

由于地理因素等原因,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远超于物流,农村物流尤其是末端配送发展缓慢。以农村投递路线为例,农村投递路线近10年来虽然增长趋势为正,但增长极为缓慢且仍有向下的波动倾向,增长态势不稳定。对于末端配送网络而言,中国邮政虽然早已根植于广大农村,配送网络完善,但末端配送成本高,时效性差。民营物流基于投入和产出的考虑,末端配送渠道下沉困难,县级和村级配送网点设置局限性大,难以满足农村电商市场需求。

农村末端配送作为农村物流中的“最后1公里”,是实现流通过程和服务消费者的关键环节。农村末端配送作为农村物流重要的组成部分,最贴近农村消费者,可感知消费者的需求和变化,是农村地区物流和信息流接受和发布的关键环节,也是电商开拓农村市场的最大瓶颈。经济新常态对电商和物流等新业态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电商开拓农村市场从需求角度刺激了农村末端配送的发展;国家政策扶持也为农村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农村末端配送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农村末端配送优化机遇

(一)经济新常态促进农村末端配送实现转型升级

首先,物流业“换挡降速”,发展重心由较为完善的城市地区转向薄弱的农村地区。农村末端配送作为农村物流发展的难点和重点受到重视。其次,经济增长动力由传统要素和投资拉动转变为创新拉动,通过资本与智本的融合实现产业融合与协同发展成为新趋势。一方面农村电商和农村物流相互促进,农村电商改变居民消费习惯,末端配送以需求为导向拉动农村末端配送发展;另一方面以互联网金融实现线上资金链的闭合,搭建虚拟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的O2O模式助力农村末端配送的发展。最后,物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力逐步提升,成为经济新增长点。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物流增值空间大。末端配送作为整条流通渠道中物流和信息流的终端接收者和首端传播者,完善末端配送可实现农村物流增值,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

(二)“互联网+”引领农村末端配送实现智能化

“互联网+”促进行业运用跨界思维与农村物流末端配送相融合,在激发传统行业内在驱动力的同时,也改变了其运作模式,推行智慧化运转。例如,电商大鳄阿里巴巴跨界启动“千县万村农村淘宝计划”,通过搭建城镇O2O电商平台,设立县级营运中心和村级服务站,完善农村电商末端配送网点的布局,完成线上与线下服务体系的完美融合,扩大农村末端配送网点辐射区域面,提升配送服务的效力。“互联网+”也可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实现末端配送智慧化。通过分析农村末端配送收集的消费市场一手数据,也可化被动反应为主动支持,提供精准服务。电器商苏宁升级原有的村镇服务点为新式乡村服务站,完善网络下单和配送任务。京东通过县级服务中心和“京东帮服务店”优化末端配送服务体系。

(三)农村电商倒逼农村末端配送需求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贸易形式并没有冲击线下实体店,反而有助于实体店凭借互联网经济与传统经济间的叠加效应,扩大销售渠道。农村地域广泛、居住人口分散、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差、物流配送水平落后,使得电商市场开发不充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农村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上升幅度较大。国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为电商渠道下沉和打通农村市场奠定了基础。农村市场成为电商寻求利润增长的新蓝海。农村末端配送作为电商交易的配套服务,也深受关注。同时,电商渠道下沉刺激配送需求,也成为吸引物流企业投资发展的根本因素。

(四)普及互联网拉动农村末端配送建设

信息传递的便捷化、移动APP的日益丰富、进城打工农民对网络生活的宣传,都提升了人们对互联网的认知。农村居民渴望通过网上出售农产品,借助网络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便捷性,缩短供应链环节,扩大利润空间,解决“卖难”和“卖什么”的问题。农村作为全国主要农产品的来源地,其末端配送基础设施不仅服务于电商需求产业链的下游,更承担链接农产品供应产业链上游的责任。完善的末端配送基础设施是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的根本保证,在满足小批量、多品种工业品下乡配送的同时,更要满足大批量农产品的输出进城。

(五)增加居民收入提升农村末端配送服务要求

网购作为联系需求方和供应方的有效途径,打通商品下乡的便利渠道,日益在农村普及。末端配送是流通环节的最后一步,直面消费者。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的缩小,农村居民生活得以改善,通过网购解决商品供应问题的同时,也对配送的服务质量提出了高要求。贴心和便捷的高品质末端配送服务成为网购商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六)国家政策助力农村末端配送发展

国家各部委颁布多部文件支持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鼓励传统的流通方式与互联网相结合,转变流通方式,建设农村电商平台,发展农村电商。此外,国家政策也支持邮政和民营物流企业开拓农村市场,打通城乡间双向流通渠道,开展县、乡镇和村之间的配送服务,将配送服务延伸至村一级。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应把传统经济与互联网经济有机结合,利用产生的叠加效用,扩大农村内需,促进消费。在农村建设中,可改善电商发展环境,通过财税政策支持农村地区末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各省级部门也制定了多项配套政策推进农村物流与电商建设。例如,山西省商务厅把“电子商务进农村”作为2015年10大行动计划之一,把建设县级和村级的电商服务体系作为重点。

四、农村末端配送优化挑战

(一)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地区公路覆盖率低且县道和乡道仅为支线,公路等级低,修建、养护和管理水平较差,行驶车辆等级受限。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配送车辆与工具专业性低,配送时效性和安全性差,仓储和配送中心设施功能不足,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耗大。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实施成果在各省间也参差不齐。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经济新常态下末端配送转型升级的利器,也是决定末端配送未来发展空间的关键因素。

(二)农村末端配送网点分布不均

农村末端配送网点的服务面积决定了物流和信息流在农村可延伸到的区域。与人口密度高的城市相比,农村地域广阔,人口散落分布在农业生产环境中且居民生活水平差异化严重,表现为各省市农村信息化和城镇化水平悬殊。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末端配送网点分布不均,末端配送服务能力差异大。例如,东部地区发达城市的农村末端配送网络远比某些中部和西部城市完善。发展历史悠久的中国邮政虽然拥有覆盖全国农村的物流末端配送网络,但苦于配送地区分散,邮件难以共同配送以形成规模效应;派单与收单复杂,使得单位物流末端配送成本大且时效性差。民营物流企业基于建设末端配送网点的投入与收益比低,末端配送服务的覆盖面不大。末端配送网点的分布不均使得农村末端配送难以调节买时小批量、高频率和个性化配送的要求与卖时大批量季节性和差异性间的矛盾,易出现空车往返现象,难以形成城乡间物流与信息流的双向流通渠道,缓解农村卖难和买难问题。

(三)商品售后服务体系落后

现阶段农村地区网购商品与大型家电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表现为农村居民获取广告信息的成本较大,且交易过程中购买方与供货方信息不对称。这些状况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服务体验与网购兴趣,阻碍了家电下乡和生活物资下乡,不利于扩大农村内需,开拓农村市场,进而激发农村末端配送需求市场。

(四)专业化人才缺乏

随着农村人口进城打工,农村人口老年化程度严重且文化水平较低。农村已有人才对互联网和物流专业化知识了解较少,具有专业化知识的人才又不肯返乡。现阶段,农村末端配送网点的高效运营需要大量人才利用网络进行交易行为和实现高效配送,但人才大多未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更缺乏扎实的物流和互联网基础知识,仅仅依靠有实践经验的人口口相传,缺乏系统性。

五、农村末端配送优化路径分析

(一)强化配送基础设施建设和培养专业化人才

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物流末端配送发展的硬件,决定了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及所能提供的服务质量。因此,各县、乡(镇)、村应加大对各乡镇公路的维护和保养,置备专用的运输设备。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建设,普及互联网率。农村末端配送可依托电商渠道下沉所设立的县级和村级的末端网点,建立县到乡再到村一级的物流末端配送体系。电商末端网点可通过数据和信息分析,把网购地址精确定位到所设的村级末端配送网点,实现货物配送流程的可监控,保证配送的安全性。

农村电商运营和末端配送网点的维护在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的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专业化人才。政府和企业可以从3个方面加强人才培养,促进就业。首先,政府与高校联合,培养高级专业化人才;其次,通过政策和电商物流的“钱景”鼓励农村大众自主创业,从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最后,通过电商和农资企业搭建的学习平台,培养专业化人才。比如,阿里巴巴开设淘宝大学,普及电商运营知识。

(二)实现物流城乡一体化

我国城市物流发展起步早且基础设施完善,通过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规模和设施现代化与专业化程度日益提升,服务体系趋于成熟。依托于城市已有的物流配送和仓储中心向农村扩展,同时借助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引导,将城市流通企业延伸至农村的乡镇店和村级店。或将电商渠道下沉,在县级和村级设立的电商末端网点完善农村地区物流网络的布局,形成下到村,上到繁华大都市,辐射两点间周边地区的城乡一体化的物流网络。城乡一体化物流可统筹城市与农村,促进城乡间物流要素组合和优化,将城市物流的服务半径拓展至农村,实现城乡物流相互渗透和协同发展,提升农村物流配送服务水平,形成双向流通渠道。除中国邮政,其他民营物流企业由于资金、规模不足,使得其农村地区服务地域和服务内容有限。因此单一的物流企业可与其他功能型或中介型物流企业相联合,建立物流联盟,形成关系网络,将资源、信息和收益共享,扩大资源和信息在关系网络中的效应,实现农村末端配送的高效与高质。

(三)发展农村电商

电商与物流是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的两个行业。农村人口规模超过6亿,占我国总人口的绝大部分,但网民规模和网络消费规模占农村总人口比例却较低。相较于城市,农村电商发展空间尤为巨大。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可以释放农村地区消费潜力,进而扩大电商配套行业农村物流末端配送的市场需求,以需求决定行业的行为,拉动农村末端配送行业的发展。

战略上,农村电商一方面通过线上县域网商,挖掘线下优质农产品,在满足城市消费需求的同时扩大农村居民收入;另一方面通过线上农村消费群体,扩大农村内需,以需求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倒逼其附属的农村末端配送等服务产业的协同发展。农村电商通过利用互联网,搭建成熟的虚拟交易平台,可实现信息的对称性和透明化,利用互联网产生的聚集效应,整合因地域原因四处分散的末端配送需求,实现规模化,并用科学的方法调用有限的资源,提升资源的利用率,获得规模效应,降低末端配送服务的成本。

(四)构建城乡间双向流通渠道

买难和卖难阻断了城乡间的交流与合作,阻碍了彼此经济的发展。搭建城乡间双向流通渠道实现信息流和物流的双向传递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双向信息流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信息的对称,降低了信息传递和失真的成本,使得通过成熟的虚拟交易平台进行交易会增多,形成持续增加的闭环供应链。

双向物流同时实现了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填补了农村地区零售业单一,缺少大型综合性超市的空白。繁多的工业品下乡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农村居民采购高质量生产资料和日用消费品的积极性,扩大内需。农村地区是全国农产品的主要来源地,各地具有特色的农产品由于信息和物流渠道不畅,农村优良的产品无人知晓,难以获取劳动利润。农产品进城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销售价值,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双向流通渠道缩短了供应链的长度,减少了信息传递成本,避免了农村末端配送过程中的空车现象,增加了农村末端配送的剩余价值,使其获得增值收入。

参考文献:

[1]郑永娟.经济新常态与智能物流发展[J].物流技术,2015(11).

[2]徐蕾.“互联网+”时代农村物流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2015(11).

[3]刘敬严,赵莉琴,李占平.新常态下“互联网+”物流业发展转型升级[J].物流技术,2015(11).

[4]李永春.我国农村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物流技术,2015(15).

[5]谢慧娟,王国顺.网络资源对农村物流服务企业能力的演进机理与战略选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8).

[6]刘可.发展农产品网上营销,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经济体制改革,2007(4).

[7]文晓巍.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与农村流通体系的完善[J].学术研究,2011(8).

[8]伍婷,方威.农民收入与农村物流发展水平因果关系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开发研究,2011(5).

[9]徐晟,涂步天,程寨华.农业物流金融困境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J].宏观经济研究,2012(7).

[10]张锦,陈义友.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流通经济,2015(4).

[11]左停,旷宗仁,徐秀丽.从“最后一公里”到“第一公里”:对中国农村技术和信息传播理念的反思[J].中国农村经济,2009(7).

(编辑:唐龙)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创新项目“大数据时代农村末端配送优化路径研究”(ACYC2015132)。

收稿日期:2016-01-18

作者简介:李赫(1988-),女,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00)工商管理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6)03-0050-04

猜你喜欢

农村物流农村电商
高职电商培养与农村电商协同发展的探析
贵州省农村物流发展问题与对策
产业链视角下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生态体系研究
我国农村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激活农村电商生态,创新农村综合服务
贵阳实施精准扶贫之农村电商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物流行业的发展浅析
我国农村最后一公里配送理论研究综述
南京市农村物流“客货邮商”同网经营发展策略浅析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