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与当代社会的异化现象
2016-03-24何海涛
何海涛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与当代社会的异化现象
何海涛
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论述的异化劳动具有四重规定性,首先是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接着是工人同劳动活动相异化,然后是工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最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异化: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异化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有分工存在就会有异化现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实现对异化的扬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尊重劳动和劳动者,让每个人都享有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都能够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
关键词:异化劳动;异化现象;分工;以人为本;社会公平
异化(Alienation)是人类历史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人与自己的创造物相分离的现象。异化导致人的劳动产品与人相对立,对人本身构成否定的状态。马克思扬弃以往的异化理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异化理论同当时的工人劳动相联系,系统地阐述了异化劳动的实质。马克思认为,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发展阶段,异化现象将在一定程度上长期存在。异化现象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产生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全面展现。社会主义社会也有分工和市场经济,也存在异化现象。我们应该正视这种现象,研究其表现及影响,这有助于认清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和阶段性,从而建立新型劳动关系和人际交往关系,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对异化劳动四重性的认识
马克思说:“我们的产品都是反映我们本质的镜子。”这说明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其本质表现为具体的对象。对象化意味着我就是我的对象。当自我对象化后,对象与自我的关系表现为2种状态:一是主客同一,也就是对象确证自我的存在,对象意味着自我的实现,这是正常的对象化;二是主客对立,即对象否定自我,对象意味着自我的丧失,这就是异化。根据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论述,异化劳动表现为工人同劳动产品、劳动活动、人的类本质及社会相异化的四重规定性。这4个方面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第一,工人同劳动产品相异化。这表现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1]47。人的对象化最初是通过劳动产品来实现的,产品是人的“镜子”。在劳动异化的情况下,对象化表现为人被对象所驱使、奴役,人的创造物不再是他的自我实现,而是对主体的自我否定。工人成为他所生产的劳动产品的奴隶,劳动产品成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独立力量。工人创造的产品的价值越大,他自己占有的产品就越少,工人就越没有价值。劳动工具越精密而工人越笨拙,越沦落为自然界的奴隶。最终,工人生产的越多,反对自己的力量就越大;社会财富越多,工人越贫困,甚至受制于自己的产品。这时,物对人进行统治,人成为产品的奴隶。过去是人对人的统治,现在则变成物对人、产品对工人的普遍统治。
第二,工人同劳动活动相异化。“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1]50工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源于他们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表现为劳动的外在性、强制性和异己性。首先,劳动不是自愿自觉的,而是被动的。因此,工人在劳动时“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强迫的强制劳动”[1]50。其次,劳动是自我牺牲,而不是自我实现。对工人来说,逃避劳动成为一种基于自然本能性的选择。“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1]51。当我们从事一种实现自我价值、展现自我能力的劳动时,我们肯定会乐在其中,享受这样一种劳动;相反,当我们从事的是一种外在的强制的劳动时,我们在劳动中就会感到痛苦和折磨,就想及时摆脱这种强制。最后,劳动异化的结果就是工人的社会性的完全丧失。由于在工作中工人失去自由,被劳动所异化,结果就是其社会性的丧失。当与剥削者的奢侈生活比较时,工人心中必然产生怒气与怨恨,而这种情绪积聚的结果则会导致抗争与革命。
第三,工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使人与一切其他物种区别开来的根本标志。因此,人如何在劳动活动中实现其全部潜能,这才是目的本身。马克思认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1]53。劳动是人所以为人的前提,这就是人的“类本质”。劳动本应是一种自由的、有目的的、自觉自愿的活动,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把人的类本质的活动变成人维持基本生存的手段,这时,工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了。
第四,人同人相异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造成资本家占有工人的产品,形成人与人的对立,最终使工人丧失自己的社会属性。如果工人的劳动产品不属于自己,那么它就属于另一个异己物,这个异己物就是资本家。工人同自身相对立的实质就是同资本家相对立,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阶级对立。工人成为无产者,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存。这样对工人来说,劳动不是为自己,劳动产品也不属于自己,而属于资本家。工人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已经不属于工人,而属于站在工人对立面的资本家。工人的劳动成为他人获得财富和自己贫困的前提,资本主义社会正是在这样一种劳资对立形式中向前发展的。
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中,异化劳动的前两种表现涉及的是基本的经济事实,后两种表现讲的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异化劳动生产并支撑着资本家的私有财产,没有工人的劳动和不受工人支配的劳动产品,就没有资本家及其私有财产。当资本家拥有更多的私有财产之后,为了维护其对私有财产的主宰和统治地位,他们必然会进一步强化和固化其赖以存在的异化劳动。异化劳动,形成了工人丧失自己的产品而资本家却支配和占有他人产品的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关系,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对立。随着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的积聚,最终将引起两大阶级的对抗。马克思认为,要改变这种社会状况就要进行社会变革,通过消灭阶级差别,建立新的社会关系,最终实现对异化的扬弃。
二、异化现象的当代表征
“异化是社会历史的范畴,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交互作用在历史发展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2]287。异化劳动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资本主义社会有异化,社会主义社会也有异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其中也存在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失落和异化问题。马克思异化理论认为异化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只要有分工存在,就会有异化现象。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在经济建设上过分追求速度和规模,而对生态问题关注不够;同时,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一度过于注重效率,而对公平问题有些忽视。当代社会呈现出这样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另一方面,人的精神空虚贫困,道德失范,价值倒错。物欲对人的“奴役”越发深入,许多人被玩弄于物欲的股掌之间,像机器一样,顺从地按物欲的指令运转。“人们似乎是为商品而生活”,人被变成了缺少批判和超越的“单向度的人”[3]。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的开篇就提到,因为时代的艰苦使人们给予日常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太多的关注,从而没有闲暇的心情去从事那高尚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人都被艰苦的生活境况所束缚[4]。人的精神一旦被束缚,其结果就是兴趣沉陷于生活急迫的事务中,而精神则陷入空疏浅薄。当下,一些人迷失在“手段”的王国和“物欲”的海洋里,追求高档与奢侈,而忘记了生活的目的和意义本身。诚如有的学者分析的那样,人类其实一直都生活在“日常生活世界”与“生命意义世界”两个完全不同的二重世界中。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与人的生存本质相联系,人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会致力于对名利的追求,而忽视周围随时会发生的生老病死等裂痕。人一旦有了对生死的感悟,才会超越日常生活世界,让思维进入到生命的意义世界。普通人的精神一般停留在日常生活世界中。日常生活世界就像一艘帆船,而生命意义世界就像指示方向的罗盘。真正有意义的人生离不开对生命意义的叩问。有明确的人生方向,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应该去追求什么,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急躁而喧嚣的时代,社会弥漫着一种浮躁、焦虑的情绪。可以说,浮躁、焦虑已经成为现时代的一种集体病症。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也在遭受许多产品的奴役。建筑工人抛洒汗水辛勤建设,城市里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但是,许多工人却只能“望房兴叹”,自己建设的房屋,却没有能力去居住和享受。人们购买房屋居住,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但是许多人却因此变成了“房奴”,为了按时偿还房贷,不得不拼命地工作,而且往往是违心地坚持做着自己不情愿做的、毫无兴趣的事情,结果实际上降低了生活质量。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也催生出新的社会问题,比如“网络综合症”。我们越来越依赖网络,一旦突然断网,无聊、空虚和焦虑便随之袭来。手机也像一条锁链把人们紧紧地束缚着,如果出门没带手机,便总是坐立不安、失魂落魄。这是科技发展带来的新的异化现象,人与高科技产品相异化。随着竞争的加剧,许多企业工人的劳动压力和劳动强度也在逐步加大。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效率、收益、竞争和开拓创新意识,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自由,但生产、生活领域频频出现的一些违法违纪事件,却反映出人们的道德水平在滑坡,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在增强。
三、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对异化的扬弃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和规律看,人同人的异化不仅是一个合理不合理的道德问题,还是一个包含着自然必然性的社会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处于原始状态时没有异化问题,而人类要发展则必然会经历漫长的异化分裂期,为重新构建新的有利于人发展的社会环境打下基础。异化阶段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阶段,异化是人类发展的一个不可逆的自然规律。从人类历史发展角度讲,不能简单地将异化现象视为资本主义的特有产物。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从原始状态到异化阶段再到扬弃异化的辩证过程,“异化和异化的扬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的历史过程”[2]303。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剖析,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非人道的一面,阐明了社会分工的出现必然导致异化,异化又将造成阶级对抗和冲突。只有消除异化,才能使工人从资本主义剥削的枷锁中解脱出来,才能最终实现人的解放,使人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最初构想的对异化的扬弃出现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中。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的思想水平全面提高,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这时,人们花费在物质生产劳动上的时间会不断缩减,社会必然会游离出大量的、能够满足每个人发展需要的自由时间。“这时已经完全没有必要继续实行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分工,消除社会分工使得每个人都既在物质生产领域参加劳动,又在精神领域从事自由活动。这消灭了一部分人把自己应承担的那份劳动转嫁给他人、把精神创造活动作为自己的特权的现象,结束了一部分人的发展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为代价的历史。”[2]302由此可见,马克思的扬弃异化理论体现的是人本思想。人是组成社会的“细胞”,要实现社会的发展,首先要保证人本身的发展。
今天,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体现了社会发展手段同发展目的的辩证统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重视劳动者主体地位的提升,做到以人为本,以每一个劳动者为本。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的劳动,应该不再是被外力所强迫的,而是自发、自愿的。要让劳动者在劳动中感觉到快乐与尊严,就必须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只有劳动是被尊重的,劳动者的地位才能得到认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是被尊重的,劳动才能是体面、快乐、有尊严的。劳动者对于劳动有自我认同感,全社会对劳动和劳动者有尊重和认同感,劳动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因此,必须不断强化并切实维护人民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意识。首先,要更加关注社会公平。从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出发,用社会民主限制权力,以社会公平约束资本,用人文精神引导科学技术,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经济、政治发展水平,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来保障人权的实现。其次,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通过发展生产力,满足人们发展的多种需求,实现人对其本质的真正占有。发展是消除异化劳动的前提。最后,要让实践来检验发展的成果。由人民自己来认同和选择发展方式,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每个人都享有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陈晏清,王南湜,李淑梅.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3]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9.
[4]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编辑:米盛)
收稿日期:2015-12-21
作者简介:何海涛(1979-),男,南开大学(天津300071)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15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政治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6)03-0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