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文化观照下的主旋律纪录片创作研究
——以《劳动铸就中国梦》为例

2016-03-02戚开敏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人文关怀

戚开敏(兰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媒介文化观照下的主旋律纪录片创作研究
——以《劳动铸就中国梦》为例

戚开敏
(兰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主旋律纪录片思想主流但市场边缘化的现状,是纪录片创作者所困惑的。作为一部主旋律纪录片,《劳动铸就中国梦》成功地表现了“中国梦”语境下的劳动理念,以纪录片的形式对劳动精神进行了重构。其受众本位的风格、人文关怀的韵味受到广泛欢迎,央视多频道重播后,各省级卫视又轮流播出。该片为主旋律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较为可行的范式,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主旋律纪录片;受众本位;人文关怀

当下,传媒的受众不再消极被动,参与文化传播活动的自觉与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伴随着商品化的泛滥,文化商品追求低廉的成本与低俗的流行性成为普遍现象。因此,既往的主旋律纪录片时常陷入困境之中:有思想高度,但往往在市场中被边缘化,不受欢迎。造成这种掣肘的主要原因,是创作者忽略了受众地位的变化,在互联网为主宰的全媒体时代,受众从过去单一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宰者,基于社交性质的分享式传播成了主流。

一、纪录片的艺术体现与受众感知

《劳动铸就中国梦》以简单的拍摄手法,拍摄中国人日常劳动的镜头,以激活记忆、引起联想等艺术形式,将受众直接带入创作者设置的情境中。张同道曾说过:“越来越多的纪录片人开始把目光从遥远的历史转向切近的现实,冷静地观察当下中国社会,这是中国纪录片一个显著的转变。”[1]

传统的主旋律纪录片受限于其本身所承载的意识形态传播功能,创作者在叙事时主要采用全知视角,以纯粹的传播者身份进行政治话语的讲述。《劳动铸就中国梦》却采用了复调叙事的方式,从内视点出发将人物访谈、历史影像、情景再现等结合,以叙述者自身的感知去引导整部纪录片对于劳动意义和内涵的书写,提高了对纪录片的主题思想和人物表达的重视。

二、处在媒介中的纪录片创作者

电视媒介的原始目的是迎合观众口味,其本身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主要特点是通过售卖等方式进行传播。随着商业逻辑的侵入,追求文化意义的电视产品正在不断减少,而不断增加的是竭力满足观众需求,符合观众八卦和猎奇心理的工业式生产的流水线产品。

这种现象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法国学者布尔迪厄对此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说:“上电视的代价是巨大的,不仅需要经得住各方面的考验,而且还是文化自主性丧失的一种具体表现。”[2]与布尔迪厄所描述相同,纪录片的创作者应该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并且通过获得大量文化资本的方式向社会提出具有批判性的语言。

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因此,以何种方式去产生文化认同,使得创作者在保持自身自主性的同时,又迎合受众的主体性与互动心态,是需要考究的。

一方面,这种认同应该有较长的发展期。《劳动铸就中国梦》在第三集和第六集中创新性地穿插了古代劳动者的辛勤劳动成果,既过渡引出了本集主题内容,也在已形成的文化认同背景下,使得核心价值观能够更好地传递给受众。另一方面,广泛认可的典型故事,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红旗渠精神、南泥湾精神、“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等片中出现的典型文化意象,唤醒了时代对于劳动精神的认知和记忆,加强了受众的文化认同。

三、《劳动铸就中国梦》人文关怀的实现范式

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美学观念的创作人往往持有一种相同的价值观,那就是关注人性、人类自身历史和生存处境。日本纪录片制作人小川绅介认为纪录片制作人应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关乎眼光及勇气的,通过纪实来唤醒社会中人类的思考”。[3]《劳动铸就中国梦》的解说词就具有这样的代表性。

(一)多视角切换式的解说策略

传统的主旋律纪录片大多以第三人称视角进行宣传式解说,但《劳动铸就中国梦》引入了叙述话语的转换,即同时运用第一人称情感化叙述与第三人称宣传式叙述。

如在第四集《劳动提升品质》中,在讲述新疆的风电工作者之前,解说词这样叙述:“劳动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创新生产,改变生活,改善生态,锻炼民族性格,提升国民境界,助推实现梦想的高度。电——现代工业社会的主要动力,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驱动源泉。倘若没有了电,人民将远离现代化的生活,看不了电视,上不了网络。那么,夜幕降临时,陪伴他们的只有天上的星斗和月亮。”①

两种解说角度的转换,使得解说词摆脱了政治话语式的俗套。此类解说词的口语化特征及随处透露出的生活气息,有效地避免了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强行灌输给观众的弊病,在潜移默化中引发了思想共鸣。

(二)基于受众视角的文本创作

传统的电视政论片解说词由于始终将政治宣传作为重心,因而显得严肃庄重,主体感强烈,与普通受众存在距离感。而《劳动铸就中国梦》则选择了从受众出发,在解说词的创作过程中始终贴近最普通的受众——劳动者的生活及内心,以受众的视角进行书写。

例如,《劳动铸就中国梦》在每集的最后都会有一个饱含情感表达的总结性文本,第五集《劳动缔造幸福》这样结尾:“小小的心灵因为融入无垠的世界,而变得更加宽广、更加开阔。所有平凡而辉煌的劳动,让人成为人,成为富有和幸福的人,成为大写的人。”①

此类文本传达出了传统主旋律纪录片难以表达的情感与理念。随着解说词的渲染和引导,受众极易产生情绪波动和情感共鸣。

四、结语

《劳动铸就中国梦》在当下的热播,绝不仅仅是因为宣传作用。事实上,正是因为弱化甚至打破一味强调政治宣传的传统方式,以受众本位为理念,以多种手段表达人文关怀诉求,《劳动铸就中国梦》才在众多主旋律纪录片

中脱颖而出。这也对主旋律纪录片的创作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由此可见,纪录片的创作,既要重视思想宣传的引导作用、保持创作者自身的独立性、承担文化责任,又要兼顾人文关怀、承认受众的主体地位、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这样才能兼顾市场与艺术。

注释:①滕飞总撰稿,《劳动铸就中国梦》解说词。

参考文献:

[1] 张同道,樊启鹏.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4[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107.

[2] 布尔迪厄著.关于电视[M].许钧,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886:11.

[3] 吴文光.一种纪录精神的纪念——纪念日本纪录片制作人小川绅介[J].当代艺术与投资,2007(12):48.

作者简介:戚开敏,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3-0134-01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
学校管理应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苍凉背后的火光——迟子建散文中的隐喻意象赏析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加强施工企业员工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探究
浅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