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目标·流程——语文教学的三种意识

2016-03-02严景东

学语文 2016年1期
关键词:流程设计问题驱动教学目标

□严景东



问题·目标·流程——语文教学的三种意识

□严景东

摘要:确保语文教学取得实效,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意识,即解读文本要有问题意识,实施教学要有目标意识,架构课堂要有流程意识。解读文本是对教材的认识和二次开发,既要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又要深入内部,联系全文对局部进行探讨和生发,这需要问题意识来驱动。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形式研讨文本,都须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教有所指,实现学有所获。实际教学中常常出现的目标设定过宽或过窄、目标定位不准确、具体教学中目标不集中等问题,这与目标意识不强有很大关系。高效的课堂有赖于精当的流程设计,架构课堂要有一定的流程意识,比如环节的设置要科学有效,层次的衔接要自然贯通,处理重难点要苦心经营。

关键词:语文教学;有效性;问题驱动;教学目标;流程设计

【编者按】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语文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以为,语文教师在遵循宏观教育原理和课程理念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和教学现实,聚焦语文的原生态,明确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起码要求,从课程和教学本身作切实而具体的考量。教师如果对语文教学必要的意识尚且不具备,再好的方法、再多的努力也都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本期“专论平台”刊发中、微观理论探讨文章一篇和课堂实录两篇,提出语文教师在做好文本解读、教学实施和课堂架构这三项基本工作中,要分别具有“问题意识”、“目标意识”和“流程意识”。旨在强调:语文教学是否有效,应该以具备必要的意识、完成最基本的任务为前提。这或许是研究和解决语文教学有效性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希望广大语文教师参与讨论。

语文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其有效性由多种因素决定。成功的语文教学,至少要求语文教师首先具备三个方面的意识,即解读文本要有问题意识,实施教学要有目标意识,架构课堂要有流程意识。

一、解读文本的问题意识

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实施教学的前提工作,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解读文本是对教材的认识和二次开发,既要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又要深入内部,联系全文对局部进行探讨和生发。教师需要借助语言学、文章学、美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积淀,充分研究、吃透文本,力求整体上能抓住作品,细节上能揣摩到位,这在实际操作时常常靠问题意识驱动。

比如杜甫的《登高》(人教必修③)是一篇经典诗作,历来为人传诵,前两联写景,后四句抒情、议论,包孕其中的思想感情似乎不难理解。但是,前两联的写景与后四句的抒情、议论又有怎样的内在关联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研读原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高天之下,急风之中,但听猿猴哀鸣;极目远望,色彩明丽,只见渚清沙白;天地寥廓,落叶萧萧,江涛滚滚东去。诗人怀着难以平复的情绪看天地万物,看生命的秋色与秋意,意境萧瑟凄清而又开阔明丽,置身其中,真切地感受到了时间催迫的脚步,以及自身的渺小、孤独和凄苦。于是触景生情,现实处境和平生遭际引发的感慨直奔笔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独立寒秋,天涯漂泊、年华匆逝、老病孤愁,悲不自胜,无限感伤。后两联抒情、议论表达的是由登高所见引发的感慨,骋怀皆因游目,因而对眼前实景的赏析是我们理解诗作情感的重要前提,如果没有问题驱动意识,就无法理解这首诗情景相生相融的特点,不能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怀,没有切肤之感很难真正搔到痒处。

不妨再看杜甫另一首七律《登岳阳楼》(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为登高之作,诗中有景有情,同样是沉郁顿挫的风格,两首作品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能否尽量解读出《登岳阳楼》的“个性”,成为教学中回避不了的问题。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有生之年竟还能了却登临斯楼的夙愿,确有意外之喜;登楼揽胜,却是在迟暮之年,亲友离散、孑然一身,唯有孤舟相随,不禁悲从中来。诗人含蓄地展示悲喜交加的心境,笔锋顿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地分东南,全在洞庭一湖;它囊括了天地四方,涵盖了宇宙古今。诗人用如椽之笔描绘眼前所见之景,万千气象,何等壮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片纸不至,全无亲友音信;倏忽岁暮,唯有疾病缠身,人生之苦,莫过于此。“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令自己老泪纵横的不是一己之惨,而是眼望关山北,想到了饱受战争频仍之苦、无法聊生的百姓。诗人从登楼的感慨着笔,接着极写眼前似乎包孕着宇宙万象的阔大之景,再逼出一无所有、苦不堪言的自身形象,最后直抒因心忧国事、挂怀黎民而潸然泪下的真挚情感。眼前景写得越阔大,自身悲状愈是无以复加,不暇自苦、全部心意都付与百姓苍生的深情也就更加动人心魄。全诗层次多转,笔法顿挫,诗人沉郁的情感、博大的襟怀和高尚的人格熔铸在字里行间。

强化问题意识,坚持在初读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品味、揣摩,努力解决问题,对解读文本至关重要。

二、实施教学的目标意识

文本解读有了保障之后,下一步就是围绕文本,师生共同学习。这里要强调的是,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形式学习文本,都必须指向一定的目标,通过教有所指,实现学有所获。而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出现目标设定过宽或过窄,目标定位不准确,具体教学中目标不够集中等问题,其实质都与目标意识不强有关。

比如教学《荷塘月色》(人教必修②)。如果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习、掌握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则失之宽泛。首先,朱自清笔下呈现的荷塘月色与其特定的心境有关(自然也关乎时代背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于是外出散步,一路写来,暂时沉浸在“荷塘月色”的美景之中,直到被“树上的蝉声和水底的蛙声”惊醒,不得不回到现实,深感“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虽然也想起历史上采莲的盛况,终于还是“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作者暂且陶醉于美景以排遣愁闷,最后还是挥之不去。文章的写景抒情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下展开的,如果将掌握一般性“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作为本文教学目标,有些宽泛。其次,本文受特定情感影响的写景有自己的个性。一是重点部分综合了两个不同的层次,即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二是运用了大量比拟、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进行多角度描写,在意境营造上有突出的效果。因而,忽略这些写景个性而设定“学习、掌握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稍显笼统。

再如教学《张衡传》(人教版必修④)。有老师将“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作为本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我以为不够准确。学生如果认真阅读这篇作品,通过张衡的经历和行事,了解其品格精神、政治才干以及在科学方面的巨大成就,达成以上的“目标”应该说没有任何障碍,专门将其设置为目标必要性不大。同时,这样也忽视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荒了自家的地,种了别人的田”,是对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如果抓住本文作为“古代传记作品”的体裁特点,从“例文”教学的角度来设定目标,是不是会准确一些呢?换一句话说,读完文章,我们认为传主的品德、精神值得学习,作者是如何组织写作材料,使读者有这种认知的呢?如果再进一步,拿这篇传记和同一单元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作比较,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会更有意思,教学效果应该更好。

教学目标不够集中,这虽然与设计时的定位有关,但主要还是课堂呈现的问题。如果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不能做科学的取舍,总想各个击破,处处兼顾,往往会肢解教学目标。这就像带兵打仗,假如条块割裂,兵力分散,为避免大面积伤亡未为不可,但要想取得主动作战的胜利就要集中优势兵力。

三、架构课堂的流程意识

高效的课堂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目标层层推进,教学过程自然而不生硬,有规范而不死板,教学行为科学有效,教学环节衔接协调。这就需要教师架构课堂要精当,要有一定的流程意识。说“流程”而不讲“过程”,借喻水之流动,讲究的是个“自然”。架构课堂、组织教学,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考量,成熟的教师甚至会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模式和风格。具体说来,强化流程意识,重视程序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环节的设置要科学有效。设置什么样的教学环节,运用什么样的课程资源,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都应该事先考虑清楚。比如花时过多而作用有限的导入就违背了经济性原则,不够科学。落实诵读却没有切实的指导,纯粹为读而读,合理性同样值得商榷。提供学生很陌生的知识来辅助理解文本内容,则更不可取。值得指出的是,将“拓展延伸”视为课堂教学的必备环节,缺乏学理上的依据;是否设置这一环节,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切不可盲目。

第二,层次的衔接要自然贯通。选择了相关的教学环节之后,还要仔细推敲,进一步安排落实,尤其要重视层次之间的衔接。教学古代诗歌作品,设置引人入胜的导语,为的是将学生带进一个特定的学习情境,接下来如果跟进“理解基本字词句,扫清语言障碍”的环节就大煞风景,教学层次断裂,上一环节的教学效果被消解了,教学意图难以体现。以一个个设问架构课堂,在师生互动中探究文本,是一种通常做法,但如果没有主问题统领,单个问题的逻辑联系不强,反而会给人零打碎敲之感,有开无合,课堂散乱,当然就谈不上贯通了。层次展开要遵循认知的规律,讲究探究的逻辑,环环相扣,逐层深入。

第三,处理重难点要苦心经营。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次要的、枝节性问题可以一笔带过,教学重点要尽量铺展,有力落实。散文教学要在形与神、情与理方面全面聚焦,小说教学应当多角度多层次把握人物形象,有分析有概括,不宜“点到为止”。当然,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语言品赏都应仔细扎实。教学难点的突破要照顾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适当的资源。就像登高爬低,坡度太陡,就应架起一个梯子或搭建一个台阶。如《声声慢》(人教版必修④)通篇萦绕着一种悲戚不堪的情绪,与李清照中年以前的作品截然不同,怎样理解这一点,是教学中的难点。这时候,如果讲一两个李清照生平小故事,简单介绍一下词人南渡前后的生活状态,等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供垫步的台阶,再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感受体会,难度就大大降低了。同理,《祝福》(人教版必修③)这篇小说以塑造祥林嫂的形象为主,题目为什么拟为“祝福”,这是值得探究的难点。如果先从解题入手,介绍特定的“祝”“福”知识(与现代汉语语义不同),引导学生集中分析小说中几次写“祝福”的内容,探究其前后关联;然后适当点拨,启发学生理解以“祝福”为题不但同样起到用“祥林嫂”拟题的效果,而且关乎主旨,更有深意。用实际操作化抽象为具体,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在语文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中,应遵循一系列的教育教学原理和原则,而要确保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强化问题意识、目标意识和流程意识,这应该成为语文教师实施教学的最起码要求。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责编夏家顺]

猜你喜欢

流程设计问题驱动教学目标
构建智能机器人课程,实现“流程设计”整合教学
以问题驱动改进随机变量分布的教学
以计算思维为中心的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探讨
“问题驱动式”生物高效课堂打造的做法
“问题驱动+能力提升”卓越课程建设与实践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海峡之声网络电台系统整体设计与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