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6-03-01任鸿萍
任鸿萍
湖北黄石市中心医院(湖北理工学院附属医院)红旗桥门诊 黄石 435000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任鸿萍
湖北黄石市中心医院(湖北理工学院附属医院)红旗桥门诊黄石435000
【摘要】目的分析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PCI术后)再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方法选取126例接受PCI术治疗的患者,术前均有缺血性脑卒中史,根据是否再发术后脑卒中分为2组,12例再发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114例未发生再发卒中者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观察组12例PCI术后再发脑卒中的相关高危因素与临床特点。结果12例患者PCI术后再发脑卒中,发生率9.52%;2组术前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左室射血分数(LEVF)≤40%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低血压、术后房颤及术后急性心梗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12例术后再发脑卒中的独立影响因素是术后低血压(OR=3.963,P=0.003)、术后房颤(OR=2.898,P=0.025)、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OR=5.786,P=0.015)、LEVF≤40%(OR=2.484,P=0.018)。结论PCI术后再发脑卒中的高危因素是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左室射血分数≤40%、术后低血压和术后房颤,术前应对其进行评估并采取干预措施。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再发脑卒中;危险因素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在心血管急性事件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但脑卒中的发生是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研究认为[2],PCI术前即有脑卒中史的患者术后再发脑卒中的几率远高于普通患者。本文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12—2014-11 126例接受PCI术治疗的患者,术前均有缺血性脑卒中史,男77例,女49例,年龄53~75岁,平均(61.4±6.3)岁,12例再发脑卒中为观察组,114例未发生再发卒中者为对照组。
1.2脑卒中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3]制定的各项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制定:出现头晕或眩晕、恶心、口眼歪斜、言语不清、流口水、肢体麻木感、半身不遂及一过性眼前发黑等症状;并经由颅脑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确定。
1.3方法与指标对比2组术前性别、年龄、PCI术史、卒中次数、房颤史、华法林应用史、体重指数、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史、饮酒史、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外周血管病史、LEVF等基础资料;对术后支架置入数、术后低血压、术后房颤、术后末梢血氧饱和度(PaO2)≤90%、术后急性心梗等进行分析。
2结果
2.12组术前临床资料比较12例PCI术后再发脑卒中,发生率9.52%;2组术前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左室射血分数(LEVF)≤40%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术后2组临床资料比较术后2组支架置入数及PaO2≤9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低血压、术后房颤及术后急性心梗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术前临床资料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术后2组临床资料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12例患者术后再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12例患者术后再发脑卒中的独立影响因素是术后低血压、术后房颤、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LEVF≤40%。见表3。
表3 12例患者术后再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讨论
对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方法,但该部分患者易处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状态,而脑卒中是导致危险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4]。有学者对影响手术后再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其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术前脑卒中病史[5]。因此,在心血管病手术后既往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可能更易发生并发症,但目前对在 PCI术后早期具有脑卒中史的高危患者再发脑卒中的报道很少。
本研究中纳入126例PCI术前有脑卒中史的患者,术后48 h内12例再发脑卒中,发生率9.52%。2组术前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LEVF≤40%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低血压、术后房颤及术后急性心梗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orres等[6]研究相符。究其原因,动脉粥样硬化多为全身性血管疾病,不仅包括冠状动脉硬化,也包括脑血管动脉硬化,往往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多合并脑卒中发生;神经系统再灌注损伤所导致的微栓塞和神经细胞变化是其在心脏手术后损害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报道[7],脑梗死的发生易与颈动脉原有狭窄或闭塞有关,主动脉部位病变也是重要因素。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多存在较严重脑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可能性高,需要较高的血压维持脑灌注,可能通过侧支循环、血压升高等方式完成代偿;而PCI术后由于血压降低等因素,患者更易并发急性脑卒中[8]。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术后再发脑卒中的独立影响因素是术后低血压、术后房颤、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LEVF≤40%;与熊永红等[9]研究一致。研究发现[10],术后低血压和左心室射血分数≤40%是术后早期再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低血压和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均会导致脑灌注压下降,对术前具有脑卒中史者尤其明显。研究证实[11],心源性脑卒中的首要致病因素是房颤,增加脑卒中风险;房颤也是心血管病术后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心脏外科术后脑卒中与首次房颤之间间隔21.3 h,在发生脑卒中以前有发生2.5次房颤。
因此,为预防或减少PCI术后早期再发脑卒中的发生,应在术前针对再发脑卒中高危患者的脑血管储备功能进行评估,并严密监测患者围术期的血流动力学状况,以减少血压的波动,并对新发房颤加强抗凝治疗[12]。
4参考文献
[1]张力俨,张翠丽,富路,等.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研究进展,2011,32(1):64-66.
[2]Tassi,Bracco S,Abrantes J,et al.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early recurrent ischemic stroke following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J]. Am J Emerg Med,2013,31(3):639.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
[4]崔明海,桂艳萍,任雨笙,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2,33(8):868-871.
[5]孙建军,李长栋,荔志云.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2,11(5):473-475.
[6]Torres DS,Abrantes J,Brandao-Mello CE. Cognitive assessment of patients 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 in Brazil[J]. Metab Brain Dis,2013,28(3):473-483.
[7]刘曙杰. 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9):108-111.
[8]陈佳. 缺血性脑卒中后再发不同类型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4):571-572;574.
[9]熊永红,惠永明,张骥,等.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618例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0,29(4):280-283.
[10]龚彩平,李广华,梁玲,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血栓与止血学,2014,20(3):135-136.
[11]Shah B,Sharma P,Brahmbhatt A,et al. Study of levosimendan during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in patients with LV dysfunction: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study[J]. Indian J Pharmacol,2014,46(1):29-34.
[12]郭明笛,梵国亮.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5):4 428-4 229.
(收稿2015-01-12)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3-00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