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者关于认同问题的研究综述
2016-02-13董海军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董海军(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国外学者关于认同问题的研究综述
董海军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信”一词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中国面临的现实难点。“自信”的前提是“认同”,只有把理论或制度的最高价值内化为自身的政治信仰,从内心产生一种高度信任和肯定,“自信”才可能产生。本文拟梳理西方学者关于认同相关研究成果,进而发掘和拓展认同问题的研究空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认同;认同问题;研究综述
所谓的“认同”,其实是来源于英语单词:identity,而identity则从idem演变过来的,本来意思是一样的、相同的。在英语词典中,identity有着多种含义,主要含义是包括:一是身份,本来的;二是同一物、同一人;三是同一、相同、一致;四是个性、特性。直到如今,在我国汉语言研究中如何准确翻译和理解identity,学者们意见不一,难以形成共识。我们在研究“认同”一词的英文意思演化过程中,可以得知尽管这个单词包含的含义和用法较多,但是相同的、同一性的应该是这个单词最基本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关于“认同”主要有两种意义:一是认为与自身有相同的地方,例如社会认同感;二是承认、认可。对于“认同”问题的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相对比较早,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本文将进一步对国外学者研究成果、文献进行梳理,对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一、在哲学层面探讨认同
从哲学层面探讨认同,可以溯源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其将认同建立在先念的理性基础上。近代以来,哲学层面关于认同的思考主要是将认同建立在先念的经验观念之上。如洛克、奎因顿(Anthony Quinton)和格莱斯等人就认为,认同其实是人的一种直觉观念,洛克将一个人认定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作为个体存在着,能够在不同时间、地点意识到本身的存在。”斯坦福大学约翰·佩里则基于这一基础,通过自身的进一步研究,丰富了认同的相关理论体系,他坚持认为认同的产生是通过一定的生活实践、记忆意念而产生的。英国哲学家威廉姆斯、帕菲特也对认同人格方面的理论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后来,西方学者把认同与实践理性联系起来考察,代表为哲学家查尔斯·泰勒等人。泰勒把认同问题的凸显与现代社会的新发展联系起来。泰勒认为,“我们的认同这幅肖像注定要用做现代性新理解的出发点。”西方有个别哲学方面的学者则从内在进行探讨,认为个体的心灵感悟、心灵涵养对认同的培养、产生、持续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斯宾诺莎在其《伦理学》中展现了个体如何明理修身,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而参与到社会公共活动中;有的学者认为认同主要是来源于自身的思想观念,对人性、价值观、世界观的理解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认同,进而产生不同的团体。
二、在社会学层面研究认同
英国学者戴维·莫利在著作中对认同的概念、认同涉及到的排斥和差异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是差异性导致认同的产生;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曾指出,认同是建立在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的,相互之间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对生活的看法、态度、信息等,认同本身具有一定的真诚性、正确性、真实性和可领悟性等的特点。
社会学家查尔斯·泰勒在《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中对认同在当代的形成、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认同来源于现代社会中个人对于自身存在价值和生命意义最深处的考问,是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重要推力。对于认同的发现,并不意味着将个体从孤立状态下分离出来,相反的是通过与其他人的沟通和不断协商、对话而加强对自身的认同。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认同是不断变化的,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期的认同都有所不同。对于认同,是人类发展的独有产物,是一个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发现自身价值,而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更具有能力去不断创造新的自我价值,获取不一样的自我认同。简金斯指出,实际本质上,“认同”就是在理解层面上解读为:变作、成为,而卡斯特认为认同可以分成三种类型,即合法性的认同(legitimizing identity)、拒斥性的认同(resistance identity)和计划性的认同(project identity)。在社会层面的角度来看待“认同”就是“架构”,架构的主要代表人物为西班牙学者卡斯特。他认为,“认同是人们意义与经验的来源”,“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往往很容易就通过所用的认同来构造出一个事实出来,对认同认知,主要着重是如何、从哪里、通过谁以及通过何种方式进行构造这几个方面。”
三、心理学层面厘定认同
在心理学范畴上,关于对认同的研究,最开始通过国外的社会心理学对于模仿等方面的研究进行进一步分析。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理论术语中将认同译为“自居”,指个体潜意识地向某一对象模仿的过程,可使个体在心里产生归属感,可分为发展认同、知觉认同两大类。通过整理大量的佛洛伊德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得知,1917年往后的日子里,弗洛伊德对于认同有着区别于前人的研究心得,对认同概念进行了重新的阐述。他认为,认同不仅仅是一种人类内心的防御机制,更加对人类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甚至对人格的健康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认同,是表现出对其他人的信赖和遵从。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可以不约而同地爱上同一个事物,并逐渐产生认同感,体现出对他人、对集体的一种依赖。认同感,是相对稳定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群体性。
过往,弗雷德里克森、弗兰克等学者通过对社会遵守交通规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从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群性别、情景等因素进行行为结果的分析。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钱采取实证的研究,对哥伦比亚的大学生进行了“守时”研究,首次对“遵从”进行了定义。20世纪四五十年代,阿希和谢里夫两人开始关注“遵从”行为,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也就使得“遵从”行为成为当时美国社会在心理学研究方面的热点问题。《遵从与偏离》于1960年于美国面世,书中主要是对遵从和叛逆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分析。该书将遵从行为看作是强化所产生的后果,并对遵从作出明确的定义。遵从是对特定的社会压力的反应,也是对他人成功影响的模仿,由于早期只是从遵从情境、物理因素等外部社会因素加以考察,只涉及依从、认同、信奉等层次,并未涉及遵从内部机制的研究。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心理认同是逐渐向健全、成熟方面进行发展的,主要是通过群体性的认同逐渐形成作为前提条件,传统的团体合作对于个人自身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心理学家米勒则认为,从本质上来看,认同不仅包括心理方面的东西,还包括了群体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的延伸,个人是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才是认同的核心内容。心理学家克罗斯著有《黑人的印象:美籍非洲人认同的多样性》(shadesofblack:diversity in African-American identity),书中提出了黑人认同(black identity)发展模型:前遭遇阶段、遭遇阶段、沉浸和浮现阶段、内化阶段。其阶段模型描述了黑人从非洲中心认同到非非洲中心这个认同转变的过程。
四、政治学层面研究认同
对于政治认同理论,由于欧美国家有着深入的研究,这也就使得政治认同在西方的规范化程度也相对比较高。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罗森堡姆,比较初期就开始从政治层面上对认同进行研究。在他的著作当中,将自身对认同的感觉和特定的政治因素联系在一起,例如国家、民族、地域等,其主观上就会认同其要强烈效忠于其所属的政治单位,这也是其立足于社会认同的重要部分。欧美的专家学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对政府认同这一理论进行研究:
一是以政治文化作为主要的研究角度。作为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美学者最初是以行为主义和政治文化作为对政治认同进行研究的切入点。如美国的阿尔蒙德就是从政治情感、认知、评价等不同的政治角度来对美国公民在政治上的取向及态度,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政治认同的主要内容和存在意义。与此同时,阿尔蒙德还通过与鲍威尔进行合作,利用结构——功能主义这一体系分析和评价的方法,对全世界类型不一的国家进行分析比较,从中得到以国家为政治单位的主体的运作过程以及其主要的功能特征,并从政治体系的不同方面来找出政治认同这一理论的内容。输入与输出的系统研究方法是由戴维·伊斯顿所提出的,通过这一系统的研究方法,伊斯顿对政治共同体、当局以及典则等政治认同三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将意识形态、结构以及个人三者的合法性作为政治认同的主要来源。
二是从政治的合法性出发,对认同进行阐释。从实质上来看,政治合法性就是政治认同问题,二者是息息相关的,当前欧美大多数的专家学者都是以政治合法性作为切入点来对政治认同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美国专家学者李普赛特个人认为,政治合法性主要是指政治系统内部所坚信当前社会的政治制度是最适合社会发展的制度,换而言之,政治认同是政治制度合法性的重要基础支撑,政治合法性从实质来说是看政治权力能否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也就是说政治权力能否得到认同。法国著名专家学者马克·夸克对于政治合法性有着自身较为深入的理解,其认为合法性是对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二者关系的重要评价,也就是对统治者的权利的一种认可。另外,夸克还创新性地提出统治者的首肯、法律的性质与作用、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认同是政治合法性的三个最为重要的基本条件。德国人哈贝马斯则是从社会文化传统发展的角度来对政治系统的合法性或者能否被广泛认同进行判断,其认为政治的合法性就等同于该政治秩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美国人卢西恩·派伊在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合法性进行研究时,将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并从政治文化和人格等不同的方面对我国的政治特色进行分析研究,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我国的政治和公民的政治认同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五、简要评述和未来研究展望
国外学者关于认同的研究非常广泛,为国外学者关于认同方面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但是通过对现有成果的研究,仍然可以发现以下存在需要进一步深入的地方:
一是对于认同主体方面的研究相对数量较大,但是从受众角度方面考虑的研究成果较少。国外学者多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层面进行探讨,以公平、合法性等角度考虑认同问题,并将“单向输出——服从——认同”作为对认同进行分析研究的模式。虽然这可以很大程度对认同的机制进行简化,但这一模式对于认同的各个相互作用因子缺少重视。对于认同出现的原因,很少会通过认同的需求、过程、层次等不同的因素进行综合的研究分析。
二是对于受众认同方面的研究,实证分析较少,多为理论化研究成果。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从思辨层面界定认同的内涵,分析认同的来源、影响因素,提出增强认同的对策建议。部分学者,如阿尔蒙德及其同事,在对欧美五个不同的国家的政治文化开展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后,构建了公民文化理论体系。但是,这些研究只设计了访谈问卷,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对认同程度的高低、群体认同的差异、影响因素的主次等方面,缺乏量化的标准。
三是对于当前认同的研究现状相对较大,多为描述、解释型研究为主,前瞻性理论相对较少。目前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大多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停留于对认同的描述性、解释性研究,且信度效度不高,提出的对策建议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较少运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复杂的方法,对数据的挖掘和利用还不够充分,对认同问题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无法建构具有较强预测性的模型。
因此,对认同的研究,首先需要对认同的内容、特征和功能等不同的方面进行界定,找出认同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其次在理论指导和机制建构的基础上,把握认同的程度和水平,厘清影响认同的因素,分析因素对于认同存在的差异性,以及对于认同影响因素之中核心因素的影响和意义;最后根据环境因素、核心变量与认同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建构认同的模型,区分认同的类型,揭示认同形成的内在机制。
参考文献:
[1]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三联书店,1998:298.
[2]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011.
[3]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M].北京:三联书店,1999.
[5]李友梅.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张友渔等.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2.
[7]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8](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9](英)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M].张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10](美)亨利·基辛格.论中国[M].胡利平等,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2.
[11](英)戴维·莫利.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和文化边界[M].司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61.
[12](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10.
[13](德)尤尔很·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3,184.
[14](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夏锻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5.
[15](美)罗森堡姆.政治文化[M].陈鸿宇,译.台北: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84:6.
[16](美)西摩·马丁·李普赛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5.
[17](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佟心平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2.
[18]梁丽萍.中国人的宗教心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3-14.
[19](英)瓦尔·西蒙诺维兹,彼得·皮尔斯.人格的发展[M].唐蕴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132-146.
[20](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21](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2]BarkerChris.Culture Identity&Late Modernity[M].Longdon:sage,1995:233.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研究——以广东省为例”(2014JKDYY29)、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科研项目(2014bsxm15)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C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6)2-01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