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舆论场理性族群的认同与构建

2016-12-07颜陈王定立

新闻前哨 2016年11期
关键词:认同构建

颜陈+王定立

【主持人简介】

王定立,荆楚网舆情分析师,先后为二十多家政府部门单位撰写舆情分析报告上百份。

[摘要]当前的舆论场中,除了官方与民间舆论场的分离之外,民间舆论场内部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不同的舆论主体基于对社会现象中各因素的不同认知和判断,逐步走向圈群依赖和情感共振,由此结成了松散的网络群体并掌握了一定的网络话语权。本文通过网络舆论对山西屯留纪委通报教师聚餐事件的探讨和辩论,解析理性族群如何在官民、情理、公私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最终成为参与公共意识建构的理性力量。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理性族群在重构网络秩序中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意义,不仅有利于我们探索互联网生态治理长效机制,还对呵护网络舆论生态的晴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舆论场 理性族群 认同 构建

一、山西屯留事件中的理性声音

1.议题设置趋向有序。

新媒体语境下,随着网民的社会主体意识不断上升,网民诉求从一种无序的状态逐渐形成有序的社会发动。一种舆论现象往往会延伸至对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性思考,并改变着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想象和期待。山西屯留纪委通报教师聚餐,引发网民大范围关注和质疑,并衍生成为重大社会公共议题,凸显了网民的舆情主体地位,是网民话语权的体现。教师AA制聚餐遭通报,网民基于现实生活感同身受,由此进行身份代入思考,其表达方式及影响范围左右了网络舆论的走向,进而形成族群化的表达。

在该事件中,理性思辨的声音作为组织及群体的组成部分,兼具舆情发动及引导的双重身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该话题触及公众群体心理,形成舆论共振,网民表达热情空前高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网民既是传者也是受者,打通了该事件的信息生产与传播之间的界限;二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成为网民的主要发声通道,网民自设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在参与议题设置和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在情、理、法之间实现互通。

2.身份切换达成共识。

舆论场域的分化,在虚拟空间主要体现为激烈辩论和情绪释放。在媒体铺天盖地的评论追问下,山西长治市纪委撤销了之前屯留县纪委常委会对屯留一中南校区部分教师聚餐饮酒问题的处理决定,并表示将在全面核实了解情况后,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官方媒体通过对舆论的积极回应,用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受众,对舆论场的分化起到一定的回应和弥合效果。理性声音推动舆论反转,避免单一舆情事件出现次生舆情或多级次生舆情。

理性族群成为推动舆情演化的主体,并通过身份切换改变舆情演化的整体方向。 在该事件中,教师所具有的现实身份属性,激起有相同遭遇或相同诉求者的共识,由此导致舆论情感倾向涉事人,出现舆论“一边倒”的现象。与此同时,围绕事件产生的权力符号、弱势标签及场域的自主性对舆论场带来的影响。理性族群身份切换,促成了不同的舆论群体在事件的话题层面凝聚共识,避免了舆论场域分化对社会共识造成的不利影响。

3.思辨表达自我净化。

随着我国民主法治进程不断加快,公民权利意识日益增强,权利与权利之间,权利与权力之间,也时常会有冲突。当理性思辨的力量逐渐积聚,力图还原事实真相的信息传播达到一个临界点时,舆论场对抗渐渐从关注事件本身转入对事件态度的表达。在山西屯留事件中,长治市纪委公布处理决定后,立即赢得了媒体一片赞誉声。当不同群体的利益主张发生碰撞时,惟有理性思辨的力量方能对冲情绪表达的焦躁,厘清事实真相。理性声音经过网络的自我净化、治理者的善管善用后,网络舆论暴力大大降低,网络呈现纠偏效应。

在本次事件中,网络的多样化呈现方式为诉求表达提供了手段。从跟评到围观,从恶搞到吐槽,网民倾向于把纪委执行中央反腐的措施进行客观的评价。这次的舆情反应与激烈释放社会情绪的传播手段不同,以该事件和议题为思想出口,网民通过理性的多元表达实现自我净化。

4.价值取向同频共振。

理性族群倡导互联网形成一种平等交流、理性批评的文化氛围。网络热点事件的处置结果,会影响公众对社会正义的信念,对社会和谐的信心。本次事件得以平息,为相关部门的具体工作解围是转折点。共同的价值取向,促进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促进社会不同利益群体意见的充分而均衡的表达。山西屯留舆情的反转,缓和了干群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利益群体之间的政治不认同。

二、理性族群的崛起及场域特点

1.舆论反转频繁。

网络传播时代,舆论反转成为高频发生的一个现象。随着近几年来移动互联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使用,网民参与讨论的热情空前高涨,舆论形成速度与舆论反转剧频率成正比例,揭示事件真相的周期越来越短,引发社会的关注和反思。山西屯留舆情的反转给我们提供很好的解读样本。一开始屯留纪委发布的信息引发舆论热议。这是因为,在社会转型期,网民矛盾的积累与诉求多样化,诱导公众做出高度简化的是非价值判断。所幸上级纪委撤销相关处理决定,表态诚恳,迅即扭转舆论风向。从场域特点来看,此事暴露出社会舆论理性程度不足,但舆情能在短时间内反转,则喻示着舆论场公共理性正在快速形成。

事实上,舆论反转剧的日益频繁发生,对易于亢奋、高度情绪化的公众认知,是必要的脱敏刺激,有益于理性声音的存在和放大。此类事件提升了受众的判断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公众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成长为理性族群的一份子,再遇到那些“事实不决定是非、是非不决定立场”的舆情事件时,理性声音会推动广大网民不再轻信和急于评判,而是习惯性质疑,最终成为舆论场的“稳压器”。当公众和网民警惕性越来越高的时候,谣言、不实信息的传播几率、影响半径和生命周期就会日趋式微。

2.社会议题趋同。

社会议题是人们在社会公共领域讨论的话题,屯留事件引发舆论场关注,是其公共议题的争议性使然,也是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

一直以来,民众更多的将“网络空间”归结为“虚拟社会”,但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网络空间”已然成为新的“公共场所”,我国社会舆论场已经完成从“存在性需求”向“发展性需求”的升级,这构成了新时期党和政府引导舆论、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在屯留事件中,有媒体直接质疑县纪委的处分决定是断章取义、歪解中央有关规定,将其行为上升到抹黑国家、抹黑党的形象理论高度上来,催化了社会议题裂变。从上级纪委介入促成舆情反转来看,该议题的高度趋同性,在某种程度上既是舆论场对事件本身的切割,也是对纪委形象的呵护,体现了理性族群引领舆论风向,主导社会议题及价值观,防止网民思想认识发生畸变的中流砥柱作用。

3.解读事件适度。

互联网通过网上的议论和争辩,使公众对自身利益的关切和社会关怀找到了表达渠道,使网民内心的焦虑、紧张和社会不满情绪得到了宣泄。客观来看,理性族群对事件的适度解读,能够帮助政府把握社情民意的脉搏,知晓人心向背,对政府施政能起到测温试水的作用。在此过程中,理性声音没有把“屯留事件”泛化,避免对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作出过度解读,有利于政府因势利导动态决策,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社会真实矛盾构成,在一次次舆情事件中,网民情绪走向两个极端:一是演变为戾气,跌入思维定式的陷阱,仇官仇富仇腐,负面情绪日积月累,有朝一日聚焦到一个断裂点上就会演变成线下啸聚的群体事件;二是变得麻木冷漠,对现阶段互联网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态的影响得出过于消极的结论。理性族群的存在和壮大,通过温和适度解读事件促进政府与民众的沟通,促进社会不同阶层的意见表达,进而缓和社会紧张关系、化解社会焦虑,这是其最大意义。

4.情感立场温和。

网络是舆论场,也是情绪场;舆论场有官方声音,也有坊间声音。要想实现舆论场的多元化沟通,打通两个舆论场,关键是要推崇彼此尊重的平等对话方式,在多元沟通中实现互信互动。理性声音依托现有社会化媒体所构建的舆论场,从民众利益角度出发平等思考、换位思考,把舆论风险放在风险社会以及媒介化社会的背景下加以考察,注意舆情变量的消长,最终赢得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良好的民众参与。综合来看,舆论场的理性声音更多地关心实际生活中民众的诉求,并能从网络的“碎片信息”中找到事实真相“拼图”,以其温和立场及时反映社会真实状态,给决策者以客观参考。

三、壮大理性族群的现实意义

1.拓展视野,促进融合。

理性族群的崛起,为舆论场搭起了一座沟通桥梁,奠定了沟通基础。对于主流媒体而言,需要客观反映诉求,帮助消解误解和偏见,形成吸纳民意和调和矛盾的畅通渠道;对于坊间舆论而言,需要保持克制理性表达,不捏造事实混淆是非。理性族群的公共视野决定了舆论场价值,关注各类公共政策以及公众与政府的关系,围绕舆论热点问题关注不同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将躁动情绪导入规范的舆论渠道内,用主动包容换取社会宽容。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可以积极地参与网络表达,使文明、理性成为网络民意的主流。与此同时,民众的网络表达应趋于理性,在满足个人话语权的前提下,实现有序性、建设性的社会参与,最终实现舆论场的全面融合。

2.务实高效,理性表达。

社会情绪依托公共传播平台非理性宣泄,就需要科学引导社会情绪,持续倡导理性表达。理性族群的存在,就是以引导代替对抗,以疏解代替阻塞,通过不同社会人群之间的持续沟通、理解和融合,培育更加健康稳定的社会心态,营造不同舆论场良性互动通融的传播新格局。党的互联网工作方针,始终坚持发展、利用、管理三位一体。对待新兴媒体,同样要善解善管善待,壮大理性族群,可以使管理更具艺术、更有水平、更富成效。大量网民热衷于参与突发事件讨论,缘于突发事件爆发后的社会心理焦虑、对真相的探究及自我表达的欲望,理性族群可以帮助作为舆情客体的各级政府单位,自觉应对新变化,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引导舆论场格局调整,在破残局中开新局。

3.坚守伦理,弘扬责任。

网民诉求与公共治理达成的谅解,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石”。包容、理解、和谐,是人们判断舆论场是否清朗的重要取向。舆论场的冲突和裂变,缘于不同场域所聚集人群在思想观念、立场态度、利益诉求、表述方式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在新兴媒体中,信息传播真实性、合法性等问题,构成了当前舆论格局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理性声音是打通舆论场阻隔的“桥梁”,通过沟通、包容和协商等形式扩大舆论场“交集”,实现舆论良性叠加。壮大理性族群,可以有效提升舆论场“自净”功能,做好民间舆论的“把关人”,融合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传播体系,将据此重建公信力,更好地弘扬社会责任。

4.场域沟通,平等互信。

互联网的兴起,使得普通网民成为自由表达的意见主体,成千上万的网络论坛、博客、微博、微信构成无处不在的表达端口,汇集成为巨大的意见集市。面临互联网越来越大的民意压力,迫切需要坊间舆论谅解接受官方声音的立场和表达,共同为构建稳定、开放、包容、理性的多维公共舆论空间奠定基础。壮大理性族群,从民众利益切入,用民众口吻讲述,引民众互动参与,让民众心情舒畅,这样的舆论场才能聚集强劲的人气,才能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才能发挥出应有的舆论气场效应。理性思辨的声音促使网络舆论由混杂无序、相互矛盾、多元对立的混沌状态逐步转向结构有序、方向趋同、正面积极的良性舆论结构。

参考文献:

[1]刘泾:《网络舆论生态视域中的谣言治理研究》,《情报科学》2014年第5期

[2]李伟:《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引导研究综述》,《理论导刊》2012年第10期

[3]刘华欣:《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机制的传播学解读》,《新闻知识》2013年第3期

[4]白岩松:《中国舆论场的理性》,《现代阅读》2016年第5期

(湖北日报新媒体集团)

【群友热议】

卢霜:之所以引发这么大的反应,就在于它的不合常理,AA制,还是非工作时间,加上老师在舆论场成了工资少压力大的弱势群体,自然博得了广泛同情。还有就是纪委管老师也被认为不合理。在一般人看来,纪委不好好去监督官员违规,反而去通报教师在非工作时间AA吃个饭,自然一石激起千层浪。

赵建鹏:不能为了迎合舆论的期待,刻意放大事件中的某些细节来设置议题,受众被偏向的报道引导,更产生偏向的认知了。新闻不设立场,几乎不可能。关键是故事、数据本来要尽量摸全面。纠偏不怕,就怕连纠偏的机会都不给你。说明中国的绝大多数新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而是单向的宣传,反而评论更多让我们看到了新闻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郝菁:不能为了大众窥伺、八卦的心态做新闻,不是符合事实的新闻,及时纠正可以端正舆论导向,如果影响到被报道者的生活,应该及时道歉。

唐珊:网友仔细分析信息后发现,工作中中午聚餐,AA制,人均消费也不高,被通报者还是教师,这些点就容易被关注,侧面反应现在的网民们不再简简单单看通报标题,开始研究内容了。舆论本身就具有监督功能,如果是不正确的事实,纠偏后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如果出现越来越多的看评论很温暖,那么对于社会进步是有推动作用的。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认同构建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