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2016-11-02徐鸿望苏林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7期
关键词:社会心理认同认知

徐鸿望+苏林

摘 要:“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是《天龙八部》的主旨,其主角萧峰究其一生亦是为国为民。可是,这样一位为国为民、顶天立地的英雄最终结局却只有一死,这实在令人唏嘘不已。本文立足社会认同的视角,主要从认同与性格、萧峰可去之处与认同与死亡三个维度来理解和解释萧峰之死。

关键词:认同;认知;社会心理

作者简介:徐鸿望(1992-),男,壮族,云南宣威人,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2

一、引言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对于金庸的作品,很多人认为成就最高的当属《天龙八部》,这也是我认同的观点。其主人公萧峰不仅是天龙八部的大侠,亦是金庸作品中最令人敬佩的顶天立地的英雄,同时也是金庸小说里唯一死去的主角。“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生与死的问题上,本文立足社会认同的视角,主要从认同与性格、萧峰可去之处与认同与死亡三个维度来理解和解释萧峰之死。这对于每一个人都必须面临的死亡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功能。

二、萧峰之死

“萧峰者,人杰也,为人洒脱豪爽,其胸襟气吞山河,虽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大义,然慷慨激昂,为罢宋辽兵乱之灾,蹈死不顾,岂不胜于庙堂之臣之类。英雄亦多情,然多情只为阿朱,后因奸人恶计,伤阿朱于掌下终身不娶,亦多情人也。”一个英雄的死,是一件多么让人心痛的事情。

(一)认同与性格

认同,一般可以理解为认为一致、相同,或者认为彼此是同类,具有亲近感或可归属的愿望以及赞同。 在社会心理学上,认同理论主要有三大取向:生物取向、心理取向及社会取向。从认同的定义出发,认同研究也可以分为两类;认同是表示赞同或者同意;另一类是指确认或归属。[1]本文的认同属于后者,在大宋成长的萧峰,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其对大宋的文化和社会规范是认同的,而且是认同成功的,正是这种认同决定了萧峰的性格。当然,笔在这里概括介绍萧峰的性格,而没有对萧峰本人首进行简介,是基于大众对萧峰的耳濡目染考虑。

1、思想成熟、人格稳定。萧峰出场时年近三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基本定型,人格稳定,思想成熟。民族大义,保国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已经根深蒂固。其理念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其实也是范仲淹先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令释。虽然萧峰的思想在后期经过了一定的修正,大大地扩充了人民的范围,使其包含了宋、辽等各国的普通平民。但这种扩充没有颠覆萧峰原有的价值理念,相反属于一种认知的升华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能力出众、深得民心。萧峰的能力,是大家所共同推崇的,萧峰出场时已经在江湖上久负盛名,“北乔峰,南慕容”的名头足以让每一位武林人士肃然起敬。同时,萧峰领导着天下第一大帮—丐帮,武林人士对这个叫花子帮会是很敬佩的,尤其是帮中之人。当他再次回归中原时,丐帮的人竟然都同时说到:“如果萧峰还是他们的帮主,那该有多好。”要知道,丐帮在与大辽的长期斗争中,涌现出一大批立下赫赫战功的中高层干部,如刺杀契丹左路元帅的陈长老,力克西夏一品堂的吴长老等,这些人可不是好管的。萧峰能在三十岁时出任丐帮帮主,并深得帮众拥护,可见其领导才能非凡。连智光老和尚也承认:“丐帮数百年来,从无第二个帮主之位,如乔峰这般来得艰难。

3、武艺超群、技压群雄。在金庸的武侠人物塑造中,武功并非最重要的因素,比如韦小宝。但行侠仗义,锄强扶弱必须要有超群的武功。萧峰,自然是一流高手,如聚贤庄一战,视中原无数英雄为草莽;助其兄耶律洪基平定战乱时,对于千军万马包围中的楚王父子,可以说是手到擒来。萧峰的战斗力之强,除了遇到少林扫地僧,几乎从未败过。也许他后期很可能打不过其兄弟段誉和虚竹,但又有什么关系呢?其一段虚是其兄弟;其二段虚二人缺乏的是萧峰的勇气和担当,缺乏侠的气质,这是无法和萧峰提并论的。

可以说,萧峰充分理解社会对自己在能力以及价值态度上的期望,能够重视评估、审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观,不清高自傲也不愤世嫉俗,这种性格上的认同是非常成功的,也正是这种认同的成功为其后的悲剧人生埋下伏笔。

(二)萧峰可去之处

萧峰大声道:“陛下,萧峰是契丹人,今日威迫陛下,成为契丹的大罪人,此后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拾起地下的两截断箭,内功运处,双臂一回,噗的一声,插入了自己的心口。”一代大侠就此丧命。英国心理学家贝特·汉莱密认为,“认同有三个层次展开,即从群体认同经过社会认同到自我认同”[2]这样一个自我认同成功的人,如果没有选择死亡,又可以去哪里立身呢?

(1)契丹。萧峰和段誉、虚竹一起挟持迫使辽国皇帝耶律洪基承诺永不侵宋,使之在辽军面前丢尽脸面,并打乱了大辽南下侵宋的大政方针,萧峰若回去,大辽的人民也许欢迎,但耶律洪基必不可容忍。事实也是这样的,耶律洪基下令说,以后萧峰再次踏上辽国国土,杀无赦。次之萧峰在中原长大,不习惯于大辽的生活方式。

(2)女真族部落。耶律洪基心想“那些女真蛮子大是可恶,留在契丹背后,实是心腹大患。我派兵去将这些蛮子扫荡了再说。”耶律洪基被迫发誓永不攻宋,以其雄略必然向东、西、北扩张,契丹与女真之间的战争是难免的。以其精明,必有所料,同一选择,不会两次置身其中。

(3)中原。挟持其兄,迫使耶律洪基永不攻宋,已经背叛了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要是还选择去自己国家的敌人那里生活,继续搞服务,亦非萧峰认同。

(4)大理、或者灵鹫宫,也就是两个义弟的地盘。在这里,在两个义弟不忙的前提下,把酒问月,畅谈人生,却也是人生一大乐事。然终日无所事事,这与他为国为民的社会理想相悖。

(三)认同与死亡

社会认同一般是指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它是一种认识、一种态度、一种趋向、一个过程,认同不是预先设定的,它是从对自身的行为、语言和每日实践与社会情境和环境相互关系的解释和归因中引发的自己与环境之间复杂的动态平衡的过程。[3]

萧峰从小生活在大宋,受大宋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而大宋与契丹人势同水火,他所领导的丐帮也一直以抗辽保宋为己任。当他长大后就一直抗击契丹人,因为那是很正常的事情。作为帮主的乔峰,在不知道自己身份之前也一直致力于抗击契丹人的事业。个人的行为思想要与社会期待趋于一致,他认为自己做的一切,上对得起苍天,下对得起黎民百姓,是正确的,是符合大义的,是符合他的认同的。然而,一直以为自己是汉人,做着汉人做的事,现在突然变成契丹人了,变成了汉人的仇敌,变成了自己一直反对的那个族类的一员。他原来杀过的“契丹狗”变成了自己的同族,他突然陷入了与自己内在精神世界斗争的困境。

汉人或契丹是一种角色认同,这种角色认同在民族矛盾激烈的时代是很重要的,每一种角色认同都是一个文化系统能否容纳认同他的关键。对于从小生活在大宋的他来说,需要一个汉人的角色,否则他怎样去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自己接受的价值观念让自己很难认同自己的真实身份。结果他的精神世界垮了,他的社会行为与社会认同彻底违背了,他从前以为正确并且为之奋斗的“正义”的事业,现在看来是多么大的一个幽默,是谁也无法接受的存在。

不知者不罪,如果在知道自己身份以后,继续在南院大王的职位上竭尽全力,一心辅佐其兄耶律洪基,荡平大宋及其他诸国,统一中国,还是可以活下来的。可萧峰没有走这条路,在战争的最后一刻,萧峰还是选择叛国,为他侠之大者的理想,心里不再有宋人和辽人之别,有的只是人民。但也就没人再认同他,无论是宋人,还是辽人。他已不再是辽人或者大宋人,失去角色认同;价值认同亦没有空间,没有生存的环境,他已没有可去之处,他拾起地下的两截断箭,内功运处,双臂一回,噗的一声,插入了自己的心口。萧峰的悲剧的一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角色认同丢失,价值认同冲突的结果。

注释:

[1]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00.

[2]梁丽萍.中国人的宗教心里[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4:15.

[3]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3.

参考文献:

[1]金庸.天龙八部[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9.

[2]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乐国安.西方社会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社会心理认同认知
网络流行语“宝宝”的自称功能探析
舆论场理性族群的认同与构建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浅析大学生仇富现象
方言角色社会心理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