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硫普罗宁联合匹格列酮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疗效评价

2016-01-28蔡玲伟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17期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蔡玲伟

硫普罗宁联合匹格列酮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疗效评价

蔡玲伟

【摘要】目的 评估硫普罗宁联合匹格列酮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予饮食运动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硫普罗宁肠溶片20 mg,3次/日口服,并联合匹格列酮30 mg,1次/d早餐前口服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临床表现与肝功能有明显改善,肝功能改变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硫普罗宁联合匹格列酮在治疗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可以使临床症状与肝功能显著改善,疗效显著。

【关键词】硫普罗宁;匹格列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作者单位: 462000 河南省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

The 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 of Tiopronin Combined With Pioglitazone o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CAI Lingwei, Internal MedicineDepartment,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in Luohe city, Luohe 462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iopronin combined with pioglitazone o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Methods A total of 60 cases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in my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with 30 cases per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mbined therapy, while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rally taken with tiopronin 20 mg, 3/d, and pioglitazone 30 mg before breakfast besides the combined therapy, for 6 months. Clinical symptoms, liver function changes of the patients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liver function were improved in treatment group. The liver function changes in two group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iopronin combined with pioglitazon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clinical symptoms and liver function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curative effect is distinct.

[Key words]Tiopronin, Pioglitazone,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酒精以及其他明确伤肝因素所导致的肝细胞内过度脂肪沉积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与遗传易感性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的获得性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当前随着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综合征的广泛流行,NAFLD现已成为许多经济发达国家慢性肝病的重要病因,亦是我国愈来愈重视的慢性肝病问题[1]。NAFLD治疗方法较多,包括饮食、运动、药物、肝移植等,但其具体疗效不确定。为探究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我院将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60例NASH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饮食运动的综合治疗,30例在以上治疗基础上予硫普罗宁与匹格列酮联合治疗,现将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对象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60例NASH患者,均符合2006年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诊疗指南》诊断标准,并排除病毒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肝豆状核变性及全胃肠外营养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患者入院时无或有食欲不振,恶心,肝区不适等临床症状,查肝功能ALT,AST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行腹部超声可见脂肪肝及炎症改变,患者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

血糖等问题。将入选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24~57岁,平均(38±2.5)岁,肥胖者16例,高血压9例,高血脂7例。治疗组30例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26~56岁,平均(36±3.7)岁,肥胖者17例,高血压7例,高血脂1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病史、无显著性差别,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以饮食运动为主的综合治疗:制定合理饮食计划,调整饮食结构,戒酒,降低血糖、低脂饮食,多吃蔬菜、水果,控制总热量摄入在30 kcal/(kg·d)。并每天步行锻炼30 min。治疗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给予硫普罗宁肠溶片20 mg,3次/日口服,并联合匹格列酮30 mg,1次/d早餐前口服治疗,疗程6个月。

1.3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检查肝功,评价疗效。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前后临床食欲不振,恶心,肝区不适等症状及肝大,肝区压痛等体征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

2.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TG结果,见表1。治疗组治疗前、后ALT、AST、T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

2.3 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结果(x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结果(xs)

组别 例数 ALT(U/L) AST(U/L) TG(mmol/L)对照组 30 治疗前 239±12.6 229.7±12.4 2.55±1.21治疗结束后 172.1±13.9△143.6±11.8△2.22±0.57△治疗组 30 治疗前 238±12.5 222±13.4 2.56±1.07治疗结束后 23.2±11.6 24.2±10.2 1.57±0.59

3 讨论

目前我国NASH患者逐年增加,并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现已受到高度重视,NASH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意义重大[2]。研究发现,细胞内ROS的主要来源是线粒体,其功能失常可导致细胞内ROS泄露,从而使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并最终导致脂质氧化发生。而NASH的发生可能与脂质代谢异常,反应性氧体系生成过多,肝脂质过氧化增加,肝星状细胞活化及细胞因子产生异常等有关[3]。由于NASH早期病变经治疗可以逆转,所以应积极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治疗,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硫普罗宁,因其侧链上含有一具有还原性的-SH,可直接结合氧自由基进行中和并抑制其产生,可减轻对机体的病理损害;还可使肝细胞线粒体电子传递功能恢复正常,改善肝细胞功能;同时参与肝细胞蛋白质、糖的物质代谢,维持肝内谷胱甘肽水平,从而保护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4]。因此具有多重治疗作用。匹格列酮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其通过结合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并促使脂肪重新分布,上调肝脏游离脂肪酸的氧化,减轻肝脏脂肪变性。匹格列酮可减少胰岛素抵抗的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及高三酰甘油血症,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本研究表明硫普罗宁联合匹格列酮治疗NASH,可以明显改善其临床表现及肝功能,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ALT、AST、TG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不良反应少,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Fan JG,Farrell GC. Epidemiology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china[J]. J Hepatol,2009,50:204-210.

[2]范竹萍,曾民德,巫善明,等. 易善力注射液治疗慢性肝病的临床疗效[J]. 肝脏,2001,6(1):26-27.

[3]范建高.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策略[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2):123.

[4]张建华,刘雪花. 体检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150-151.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5.17.107

【文章编号】1674-9308(2015)17-0141-02

【文献标识码】B

【中图分类号】R575

猜你喜欢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373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FibroTouch检测临床观察
补骨脂抑制肝组织NF—κB活性治疗幼龄小鼠脂肪肝的机制研究
天然药物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比值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中的价值
强肝胶囊联合易善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分析
白细胞计数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因素的分析与探讨
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熊去氧胆酸与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