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巧问成为数学课堂的主节拍
2016-01-20王霆
王霆
摘 要:德加默认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课堂的组成就是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我们所追求的就是科学性、艺术性的课堂提问。让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更高效,让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等,让数学课堂的提问更“精巧”、更“有效”。
关键词:数学教学;设计问题;精巧;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4-001-01
一、课前时的提问,处理好“教材”与“学生”的问题
对于提出探究性问题,就是要求教师全面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条理性、轻重难点,并且融会贯通,这样才能让课堂的研讨和学习充分,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了解做到深入,对于问题的提出具有针对性,对于问题的把握恰当,才会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1.为把握课堂了解学生而问。 教学活动之前的提问要加深对学生的了解。我曾经有这样的一堂课,就是在教学《估算》的时候,这时候一方面要让学生入课,还有一个方面呢,是要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因为刚刚带班,学生不是非常熟悉,这时候问学生对于估算你们都想了解些什么呀?学生在那就说了,我特别想知道什么是估算?到底有什么用?然后估算什么要估?什么时候要算?不同类型的问题被一一抛出来,这时是关注学生把握学情的好机会,那么让学生快速很好的入课就有了希望。
2. 将学生的兴致引入课堂而问。结合着孩子很熟悉的很多事件事物,通过活动之前提问就是把学生的兴致引入课堂。例如我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样一节课中,入课的时候说什么?这时候我就提问铅笔盒里面都有什么?这时候会有学生回答到铅笔盒里头有钢笔、彩笔、铅笔,还有有橡皮、尺子,这时候尺子的回答就引入了今天的课堂,尺子其实不就是学习图形的一个很好的工具吗?在刚刚入课的时候,铅笔盒里头都有什么?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很熟悉的问题,就引入的了这堂课。并且让学生很清楚的意识到,在学习图形时,在注意画图的规范性,可谓一举两得。
二、教学中的提问,处理好“趣”与“精”和“质”与“量”的关系
设计提出有趣的问题、便能快速的抓住学生的吸引力,让其在思索答案时快速而开心。巧妙精细的设计问题,为了让学生在回答时,有很大的空间去思考,对于学生的发展也是极其有益的,从而把更多的兴趣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课堂上的提问的质量与数量的多少无关,与精彩繁华的表面。质量是教学中最重要的,那么针对性的问题的提出,同样是为了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所学内容,而不是勉勉强强的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浪费课堂时间。在这里,有一节课上的一道例题是这样的:图书馆把720本文学书分别放在1号、2号、3号三个书架上,1号书架的书的1/4等于2号书架的1/5,等于3号书架的1/6,求3号书架上放多少本书?这让大部分的学生犯了难,那么这时候的点拨,我用了巧问的手段:“这三个书架中每个的书各有多少本?”这样的点拨让学生找到了思考方向,开始进入了解决问题的状态。就在他们有所思路的时候,我趁热打铁引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每一个书架的本数是什么样的关系,相等吗?为什么?那么他们一共有多少本呢?”顷刻间学生突然有了思路:三个书架一共有15份,也就是720本的6/15。到这里难题就被轻而易举的攻破了。对于这一注重质量,指向性明确的问题的提出,抓住并剖析了关键性的知识,突破了学生思维的障碍,疑难的彻底解决,更好更大的促进学生发展了思维。
三、教学尾声时的提问,处理好“深浅”的关系
课堂上的学习应是由“表”及“里”,从简到难,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一个新的深处。提问也一样,从简单的问题提起,直至内容的核心。就如上文所提及到《估算》一课,教学开始前的提问,了解了学生情况,激发了学生兴趣,那么在教学尾声时,我以这样的问题什么是估算?到底有什么用?然后估算什么要估?什么时候要算?再反问于学生。此时由开始的未知想象,到高要求回答本节课的重点本质问题,同样的问题,但是很明显是一个由深到浅的跨越。
四、贯穿于教学,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目标的提问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智力的发展,把自身的需求情感等等一切融入到数学课堂中来,是我们数学课堂所要求的。相互交往的师生以及同伴,不仅仅在认知情感方面的发展有所需要,更加包含小组探究合作能力、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的需要。数学课上的问与答仔细想来,就是师生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体交流,成绩优秀的学生永远轻松愉快,而后进生都是得到“再仔细审题,理清关系,好好想想!”等,这样就让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不愿意积极的参与课堂,消极的对待问题,成了课堂的旁观者。对于这样的一切,不是他们笨,也不是他们懒惰不思考,而是他们缺少时间去思考和判断,缺少空间去发挥,使得课堂中的问与答变成了形式。为此无论是教师的问,还是学生的答,都需要用心,让更多的学生的参与课堂。
在《千克的认识》中,我曾经问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千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告诉他们学习的知识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更重要的是用于生活。如果说数学课堂的教学是一门科学,那么课堂上的提问就是一门学科艺术。变化莫测的教学课堂环境,使这门学科艺术就具有了灵活性和独特性。灵活的应用课堂时间进行合适的提问,提高课堂效率,使之发挥出最大的动能!培养会思考、能创造的人,是我们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