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PA 对烧伤并发肺动脉栓塞患者诊断与疗效评估
2016-01-15沈丽英
沈丽英
[关键词]烧伤;肺动脉栓塞;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介入溶栓
中图分类号:R563.5; R6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16X(2015)03-0243-02
近几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因素,烧伤患者较往年增多,相对并发肺动脉栓塞的患者也有增多,对于烧伤并发肺动脉栓塞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至关重要。烧伤患者常并发重度脱水,其血液呈高凝状态,且需卧床休息,这正是引起肺动脉栓塞的重要原因。本文主要探讨肺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puhnonary angiography,CTPA)对烧伤并发肺动脉栓塞患者诊断与疗效评估。
1 资料与方法
1.l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诊治的烧伤并发肺动脉栓塞患者38例,男29例,女9例,年龄28~65岁,平均(57.32±2.71)岁。32例患者行介入溶栓治疗,男26例,女6例,平均(61.28±1.54)岁;因栓塞部位位于肺动脉主干,有明显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低氧血症等临床表现。6例患者行抗凝治疗,男3例,女3例,平均(53.29 +1.82)岁;栓塞部位位于肺动脉小分支,临床症状较轻。
1.2 方法:采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机,管电压120KV,视野350mm×350mm,采集矩阵256×256,5mm层厚及层距重组,重组层厚Imm,重组间距1mm;对比剂为碘海醇(300mg/ml),剂量1.5ml/kg体重,注射流率3.0ml/s。图像经两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共同讨论确诊,并对患者治疗前后多次检查进行图像对比并评估治疗效果。
1.3 溶栓治疗方法: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局麻下经皮穿刺肺动脉溶栓术,注射碘海醇(300mg/ml)造影剂后显示栓塞部位,给予注射80~120万单位尿激酶溶栓,栓子可部分或全部溶解。
1.4 观察指标:介入溶栓治疗后,充盈缺损或杯口影范围减小,即可认为溶栓有效,可进行重复溶栓治疗。
2 结果
38例患者中,除积极治疗烧伤引起的基础治疗及抗休克治疗外,对其引起的肺动脉栓塞治疗,32例介入溶栓治疗患者中,31例效果显著,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复查CT管腔内充盈缺损影消失,另1例由于发现不及时,导致治疗延误,介入溶栓效果欠佳,最终导致死亡。6例普通抗凝治疗患者中,3例效果显著,另3例效果欠佳,治疗后复查CT仍可见管腔内充盈缺损影。肺动脉栓塞患者在CT平扫时一般无明显异常改变,有时可见管腔内密度轻度不均匀,或由于肺动脉高压造成动脉增宽及形态异常改变; CT增强扫描肺动脉主干和(或)分支管腔内结节状、条片状充盈缺损影,相邻正常管腔呈杯口状改变,见图1。
3 讨论
肺动脉栓塞(pulnlonary embolism,PE)是因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造成肺循环急性障碍,并发生病理生理学改变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主要发生在肺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少见于段以下分支。其栓子包括血栓、羊水栓、空气栓、脂肪栓等,栓子形成来源主要包括下肢静脉血栓、高血压、糖尿病、血液高凝状态、长期卧床等。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临床上约20%的患者,有时出现所谓的“三联征”,即同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及咯血,本文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呼吸困难,与之前报导相符。引起肺动脉栓塞的主要因素可能与长期卧床及血液高凝状态有关,烧伤长期卧床并发动脉肺栓塞是一种严重并发症,以往病死率较高,由于近年来我院烧伤患者较前增多,临床并发肺动脉栓塞发病率亦呈增长趋势,但死亡率低,本组仅为1/38(2.63%)。
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和误诊,应与冠心病、肺炎、特发性肺动脉高压、主动脉夹层、胸腔积液、其他原因所致的晕厥或休克等鉴别,烧伤患者长期卧床后如出现此类临床表现,要首先考虑到是否并发肺动脉栓塞,尽量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一旦并发肺动脉栓塞,一般两周内进行介入溶栓,为最佳溶栓时机。但不是所有介入溶栓都是肺动脉栓塞的适应证,200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及2012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4]均提及肺栓塞患者高危状态时为绝对禁忌证,应进行手术取栓或经导管栓子切除术或碎栓术。
目前诊断肺动脉栓塞主要方法有:螺旋CT、磁共振显像(MRI)、肺动脉造影、电子束CT、超声、放射性核素肺通气/血流灌注扫描等。以往肺动脉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经典方法,是金标准,但肺动脉造影为有创检查,随着CT技术的快速发展,CrIPA作为一种较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无创检查方法,已取代肺动脉造影成为最常用的肺动脉栓塞症的确诊手段,而溶栓治疗是非高危肺栓塞患者首选治疗方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