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师型教师的困惑与追思——基于典型文献的再研究

2015-12-25陆俊杰

职教通讯 2015年22期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困惑

双师型教师的困惑与追思——基于典型文献的再研究

陆俊杰

摘要:双师型是职业教育教师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标签性词汇,不仅出现在行政文件中,也是相关学术研究的持续热点。基于早期文献、高被引研究成果、有关标准的研究文章等典型文献的研究表明,长期的研究和探索并未解决双师型的固有纠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个体教师应在双师素质上作出更多努力,职业教育教师应更多地从群体意义上加强双师结构的要求,兼职教师的引进和使用需要更多的制度供给。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困惑;追思;典型文献

作者简介:陆俊杰,男,中原工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比较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双师型”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标签,对此,行政文件有大量规定,学者也有大量研究,也已经成为职业院校教师在思考自身专业发展时的重要方向。但是,相关规定和研究并未完全解决职教师资队伍发展中的问题,双师型本身也存在着不少争议。

一、典型文献基本情况及研究发现

本文所指典型文章是指三类文章:(1)有关双师型教师的早期发表的文章(见表1),这类文章显示了双师型教师提出之初的基本思路和初衷;(2)高被引文章,本文选取被引100次以上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共7篇;(3)有关双师型教师标准研究的文章,旨在探索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关于双师型教师标准的不懈努力,找寻标准之路。

(一)早期文献及研究发现(见表1)

表1 早期典型文献 [1-3]

注:本表所列典型观点并未概括相关文章的全部内容,只是截取其较为关键的观点,下同

由早期文献可以看出,学者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定义,将双师型作为高工专教育教师的特色看待,并阐述了提高现有教师水平的基本培养思路。之后有关双师型教师的研究基本上延续了早期学者的相关结论,并进行了“规范性”拓展。也就是说,其后的研究是在拓展、细化早期研究结论基础上的发展性研究。

(二)高被引文献(见表2)

表2 高被引文献 [4-10]

从高被引文章的基本属性和主要观点来看,高被引文献呈现以下六个特点:(1)被引百次以上的文献均发表于近10年前,充分证明了双师型教师作为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热点问题,持续被学界所关注。(2)文章作者主要是职教师资培养单位和权威专家,文献观点具有相当的代表性。(3)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尽管“双证”说具有一定认可度,但也出现了反对的声音,代表学界对双师型教师内涵、外延和标准的反思与探索。(4)学者较为一致地认为,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是一个难题。而标准的缺乏造成了理论与实践双重意义上的矛盾与不协调。(5)对于双师型教师究竟意味着单个教师的完善与成长,还是指教师群体在结构与素质上的协同与重建,学者们观点并不一致。其中,更多学者较为倾向于单个教师成长,并为此目标达成提出了自已的观点。(6)关于双师型教师是否是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的终极目标,已经有学者提出了“过渡”的观点,代表了相关反思在角度和深度上的拓展。

(三)关于标准的部分研究成果(见表3)

表3 有关标准研究的部分典型文献 [11-14]

有关标准的研究成果较多,反映出学界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认可,但也体现出对其操作难题的反思:(1)从文献发表时间上看,从2002年到2015,关于标准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本文只选取了较远和较近的两端文献作为分析样本。近10年的跨度表明,双师型的认定标准是一个难点。(2)提出双师型教师标准体系包括基本标准、基于专业的划分和等级标准具有一定创新性,但遗憾的是,此种创新性观点并未被学界广泛认同,学术研究和行政文件规定依然主要是沿着力图构建一个统一标准来行进的,这种简化的思维或许是标准迟迟未能达成广泛认同的内在根基。(3)双师型教师在研究和实践中逐渐泛化为对职业教育教师的一般性要求,但直到2014年,李建民还认为教育行政部门“没有界定”“仍然是空白”,也进一步从一个侧面了反映了我国双师型教师研究与实践的矛盾。(4)相关的反思或许提醒理论者和实践者一个问题,职业教育教师本来就有类型、等级的区别,我们在这之前加一个标签——双师型,可能并未能促进使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二、关于典型文献研究成果的讨论与反思

从上述各类典型文献可以看出,有关双师型教师的研究既充分证明了双师型这一概念的生命力,也凸显了问题的存在。下面从两个角度作以分析。

(一)典型文献研究的基本特点

典型文献揭示了双师型建设的基本意义,对其内涵进行了广泛拓展,认定标准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首先,反复彰明了双师型要求对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意义。一是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发展,职校教师在双师型的指引下不断发展,涌现出大量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教师,促进了个人成长;二是促进了职教教师师资队伍的发展,对于彰显职教教师的特点具有积极意义;三是双师型教师从20世纪90年代写入文件开始至今仍是有关职业教育文件的重要关键词,也足见国家对这一概念引领作用的依赖。

其次,内涵逐渐增多。这一点诸多文献都进行了阐述,不再赘述,只扼要说明。行政、学者、一线教师等对何谓双师型教师都进行了大量研究,使双师型这一概念的内涵日渐丰富,也逐渐更为具体,如双证说、双素质说、一体化说,等等。

最后,标准趋向多样化,标准问题也是双师型教师相关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对此,行政文件有说明,专家学者有观点,一线教师有看法,有作者将之称为专家标准、行政标准、专业标准等。无论哪种说明,都表明各方面对标准的不懈探索。这种探索激情既来自于行政的需要,也来自于对双师型教师标准的重视,彰显了各界想利用好这个概念,促进职教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的迫切愿望。

(二)对仍存问题的思考

文献研究表明,尽管双师型提出至少有25年之久,但争议和问题尤在。其实,这一点无需过多解释,只从概念内涵和标准分为行政、学者和教师等角度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一个概念提出至少25年后,这种区分仍然没有合流,本身便说明这一概念的复杂性。这种复杂不仅表现为理论上的复杂,更主要原因是实践上的操作难题。双师型教师一经提出,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很快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并持续近30年,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双师型的生命力。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之所以无法达成共识,也足见其间存在的逻辑和实践困境。

首先,内在纠结。对于职教教师能否成为双师型教师,是难是易,各界的分析和研究都清晰表明一点:如果标准不严,不少教师可以达到。这也是为何近些年来不少学校在提及师资队伍发展时都宣称自己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了60%甚至更高;如果标准较严,尤其是从双师型应然内涵的角度出发进行严格要求,我们又会发现不少已经被界定为双师型教师的人可能远远达不到双师型的标准。这也是也有学者呼吁双师型教师不必限于讲师以上,教授以上,也可以有更多评价标准的原因所在。

其难点还有一点,即一万小时。也就是说,成为一个合格和熟练的教师,单从教师岗位上讲需要1万小时,需要5年,甚至10年。而成为一个专业人士也需要这么长的时间,这种硬性条件如何实现和协调,着实是个问题。

其次,职业类型的差异与个人特质。心理学研究证明,不同气质类型和性格类型的人在职业选择上是不同的,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能否做好一件工作。不难理解的是,教师是一个职业类型,而其他各专业技术岗位也是各自的职业类型。而双师型教师追求的是合二为一,这种努力当然就会带来纠结与困境。当然,对于构建双师结构的职教教师队伍和促进教师个体成为双师素质的人(而不是硬性的双师型)也一度被人提及,但始终没有成为一个显性话题,很快被淹没在双师型个体这种宏大声音里。

最后,学校培育的天然缺陷。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学界的共识是,基于学校培养的模式不利于双师型的培养。但意识到这一问题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事实上,这一问题依然严重存在,不论是来自于普通高校学生进入职业学校,还是职教师资培养单位培养的职教师资,均存在这一问题。甚至可以说,基于职业学校既有教师的在岗培育也会受到教育时间长短、在企业实践的专业切入深度等问题的天花板效应,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兼职队伍建设的难点在于人事制度,但这一问题的解决也不是很快的,需要更多制度供给。

三、追思:双师型走向何方

双师型教师的提法是否完整概括或者说较好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长期以来存在的争议与讨论是否会走向清晰,这仍然是议而未决的问题。双师型如何突破,笔者拟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说明。

(一)是否需要改名或取消

既然双师型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诸多争议和讨论,一个最简单的处理办法是取消这一概念。也有一些论据可以支撑这一思路,比如,国外也并未对职业教育教师作出一个标签化说明,我国中小学、高等院校教师也没有标签化的词汇用来概括。显然,我们不能说没有标签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就是失败的,或者教师整体素质是不高的。

当然,从目前情况看,双师型这一提法或许不会从职教教师这一论域中淡出。一个基本论据是,目前找不到更合适的词语来替换他。在双师型教师相关研究中,有一些学者提出了鲜明观点,比如,认为这种提法没有揭示出职教教师的本质特征,也有学者提出三师型、四师型的提法,继而有学者提出这是一个过渡性的概念,但数十年的研究和实践不但没有淡化双师型,而且有日益强化的倾向。

这里其实有一个逻辑问题,就是各界似乎在一点上达成了共识,即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需要一个标签,否则,无法显示其特殊性。或许这与近些来年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而不是一种层次来看待的基本思想相一致。既然需要从层次说上挣脱出来,再不用一个标签化的词汇来界定其特殊性,可能更不利于职业教育地位的提升。

总之,改名或取消确实是个难题,但并不意味放弃对双师型概念包含的纠结与困境的思考与探索。

(二)双师型建设的思路究竟如何

即便以双师型这一概念将长期存在为一个前提来讨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也存在一个问题:双师型究竟强调个体,还是群体;是一种外显标准,还是内在素质;应该在结构上做出哪些探索。这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部职成教司原司长黄尧在《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中也指出:“学校可按照教师职务任职资格,招聘社会上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来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增加‘双师型’比例。”[15]也有其他学者提出过类似观点。这至少可以表明,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存在结构问题的。

笔者认为,强调个体,强调双师素质而不过度执着于双师型,强调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在结构上实现理论性教师与实践性教师的协同可能更为现实。因为强调个体的思路始终无法使个体教师走出左右开弓的难题,也无法让职业学校走出造假的怪圈。而追求结构和素质则可以让教师更关注于教学、学校更提高对从企业界产业界引进人才的探索。这可能既是最大限度利用双师型这一概念的积极意义,又最大限度地降低在争议上过多纠缠的出路之一。

(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化究竟意味着什么

从逻辑上看,提双师型教师,是为了增强职业学校教师的特性,促进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化。但双师型是不是正确引导了这一指向,值得讨论。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师的最大区别可能是知识与技能类型的目标对象不同。就拿中小学的语文、数学为例,不少特级教师要想在这种教师岗位上做到炉火纯青,寓知识教育与人格涵育于一体,均需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摸爬滚打。而中小学并未对相关教师提出既是教师又是作家或者数学家的要求。

职业教育教师或许不是更多地努力成为技能的高超实践者,而应更多在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练而努力。成为教练者需要了解基本动作要领,但更为关键是具有高超的领悟力、并发挥运动员本身的内在潜能,结合各自特点制定训练方案,而这何尝不需要十年或几十年的锤炼?

当然,必须清晰说明的是,笔者对相关争议性讨论进行探索性解决,并不是抹杀这一概念在引领职业教育教师成长中的功绩,而是尝试性地分析职业教育教师究竟所谓,应该何为,这与诸多研究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王义澄.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1(2):49-50,53.

[2]刘训良.建立与完善高工专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考评办法[J].盐城工业专科学校学报,1994(4):50-51.

[3]陈幸福.突出电力职业技术教育特色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J].中国电力教育,1996(2):80-83.

[4]卢双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解析及其师资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2(10):40-43.

[5]姚贵平.解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6):30-31.

[6]黄斌.深度解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11):36-38.

[7]陶书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80-81.

[8]唐林伟,周明星.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4):30-33.

[9]贺应根,夏金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5(13):55-57.

[10]张社字.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障碍与实现路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4(Z1):116-118.

[11]黄斌,毛青松.“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体系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30):41-42.

[12]曹子英,孙培松.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标准的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2):117-118.

[13]李建民,等.“双师型”素质教师标准探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3):330-333.

[14]邢赛鹏,等.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5(4):45-48.

[15]黄尧.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J].职教论坛,2000(10):8-12.

[责任编辑曹稳]

猜你喜欢

双师型教师困惑
浅谈高职教育教师的发展趋势
校企合作体制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林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小学国学教育之我见
诸事结网,人如困兽
软件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达赖的“困惑”与解惑之道
论我国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中职护理教育中双师型教师的优势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