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联邦大学师范生在鞍山教育实习的跨文化实践
2015-12-17金爱晶
澳大利亚联邦大学师范生在鞍山教育实习的跨文化实践
金爱晶
(澳大利亚联邦大学 教育与人文学院,澳大利亚 维多利亚 巴拉瑞特 3353)
摘要本研究以案例形式(Case study)呈现了四名澳大利亚联邦大学教师教育专业大四学生2014年 4 月在鞍山为期三周教育实习的经历和感受,以及中方指导教师及中方学生与外籍实习教师一起工作学习的感想和对他们的评价。研究数据显示这是一次中澳双方都一致认同并受益的跨文化教师教育交流的实践,并探析了双方不同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所导致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异。
关键词中国;澳大利亚;跨文化;教师教育;师范生;教育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
收稿日期2015-04-21
作者简介金爱晶(1962-),女,辽宁鞍山人,澳大利亚联邦大学教育与人文学院教师,博士。
本课题是对2014年4月在鞍山进行了为期三周教育实习的四位联邦大学大四学生的案例研究。研究者作为澳方实习指导教师组织并参与了学生们在中国的实习,感受到他们的成长和进步。希望本研究能对这一国际合作项目的未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
此项研究涉及对象包括:
1.四名澳大利亚联邦大学教育系教师教育专业大四的学生。其中两名男生Daniel和Tim分别是27 和28 岁,两名女生Laura和Amanda分别是26 和23 岁。他们都是出生在澳大利亚的白人后裔,之前对中国了解甚少,是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由教育学院实习指导委员会从所有报名学生中筛选出来的。临行前中文水平几乎为零,只限于会说不标准的“你好”“谢谢” 和“再见”。
2.四名中方指导教师。他们都是学校英语教学的骨干,有着超过十年的丰富的英语教学经验,且都是第一次指导外籍实习生。
3.四位指导教师班级的大多数学生也参加了本研究。他们是来自鞍山两所重点初中的七年级学生。
二、研究主要数据来源
学生们的实习日记、在中国期间的交谈及看课记录、返校后的实习总结及对他们的访谈记录构成本研究的研究数据。其它数据包括对中方指导教师的访谈录音,中方指导教师的指导日志和对中方学生们的问卷调查结果。
三、主要研究问题
1.澳大利亚实习生对中国实习的体会和感受,包括怎样看待中国的学校教育,中国的学生和老师,中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及这一经历会以怎样的方式影响他们未来的教师生涯。
2.中方指导教师怎样看待和评价澳方实习生的工作,包括他们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工作热情、合作能力及澳实习生与其指导过的中国师范院校实习生的异同。
3.中国初中生对外籍实习教师的看法和感受。
四、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在西方教育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案例法(case study),将澳方实习生、中方指导教师和中方学生分别进行个案研究。Casestudy 的实质是研究者通过与被研究者的谈话、提问、书面调查等来获取第一手材料以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经历、所体验。这一研究方法的特点是它可以探寻不同被研究者的独特的、叙述性的、内心深处的感受,从而达到理解领悟被研究者的内心世界中正在发生着或曾经发生过什么的目的[1,2]。
五、研究结果
笔者将研究结果分成三大部分,即外籍实习生部分、中方指导教师部分及中方学生部分。
(一)澳大利亚联邦大学实习生在中国的实习感受
1.时刻感受中国人的热情好客
Amanda在实习日记中是这样描述的:刚到中国时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我非常紧张,内心很忐忑。但这种紧张情绪很快被指导教师和孩子们的友善、礼貌及热情所驱散。来中国前我对中国和中国学校教育没有什么概念,真的没想到会受到如此的礼遇,让我很快就有了在家一样的感觉,也没有在异国他乡的孤独和寂寞感……
Tim在访谈中风趣地说:我很吃惊作为一名外国实习老师会在中国的学校感觉如此快乐,师生们都非常友好,无论能否用英文交流,他们的表情和肢体语言都在向我传递着欢迎和友善的信息……
Daniel的实习总结是这样开头的:我十分珍惜在中国做实习老师的宝贵经历,中国人是我目前接触到的最友好的人群之一。他们的好客和友善另我感动。中国的孩子们勤奋,努力,刻苦用功,让我体会到当老师的快乐……
Laura是这样表述的:中国学生对我的尊重是我在澳洲四年所有实习过的学校中从未经历过的。我非常喜欢中国的孩子们,也给予了孩子们比同龄澳洲孩子更多的关注和尊重,或者说我给予了中国学生比他们年龄大得多的尊重和信任……
从以上实习生们的真情实感不难看出他们对中国文化中的尊师及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极大认同。
2.思辩两国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异同
Amanda在实习日记中写道:中国学校文化的氛围及班级人数之多是我没有预想到的。孩子们对学习的用功程度包括他们聪明的天资是我在澳洲中小学实习时不多见到的……在我的四年教师教育课程学习中,所有的老师都在强调并要求我们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学会在教学中使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包括鼓励法、启发法、 引导法等,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教师在一旁指导帮助学生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探寻问题的答案。这些似乎与中国目前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大相径庭……
Laura是这样说的:中国学校教育的高密度课程及激烈的竞争意识令我吃惊。社会现状和教育结构使孩子们必须在学校刻苦学习以取得好成绩。在我看来这一切给只有十几岁的正在成长发育阶段的孩子们以巨大的精神和身体压力。他们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和对学习的执著……
Daniel在实习日记中写道:显然,中国的整体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与我在澳大利亚从小学到大学所经历的完全不同。但我常常思考为什么它们在中国适用。人数超多的大班型,频繁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考试和测验,加上教学内容的巨大量,使得死记硬背成为可以理解的主要教学方式……
Tim说:我的教育理念是每个学生都可以以适合自己的不同方式达到学习目的。中国的教育好象只给出一种衡量成功的参数,那就是考试的分数。孩子们从早上8 点开始上课一直到晚上5 点。一天9 个多小时在学校努力读书,我能感到他们很累很疲劳。但他们好像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作息时间……
从实习生们的感受中我们可以发现中澳教学理念的不同,尽管有些看法可能片面或过于表面化,但都是他们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3.学生实习后的反思
Laura在实习总结中是这样反思的:中国实习经历让我反思澳大利亚的学校教育。看到中国孩子们在学习上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大量时间,我感到作为老师我应该给我未来的澳洲学生提出高一些的要求,同时也对自己提出高一些的要求。我越来越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了…中国学生和老师们的友好,热情,善良是我终生难忘的……
Amanda说:中国实习的整个过程让我倍感亲切,师生们的真诚和友善深深打动了我。这是我四年师范生实习经历中最快乐的一次。环境、文化、教学形式的改变也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我……中国实习在我看来是一次对社会文化、语言、特别是课程、教材、教法都不熟悉情况下的特殊教师技能培训。我非常享受这一过程,对将来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充满信心……
Daniel是这样说的:我实习的中国学校很棒,我庆幸自己被分配到这所学校与那些聪明、可爱、好学的孩子们相识、相知、相互了解。……这是我终生难忘的一次人生体验。中国的教学经历使我难以置信的萌生出做教师的幸福感,除了了解到中澳教育之间的不同外,也体验了中国文化中的基本元素……
Tim认为:中国实习我学会尝试用不同方法包括肢体语言去解释学生没有理解的东西,尽管在中国因为语言障碍这显得更为重要,但对我以后的教学绝对有帮助。短短三周受益匪浅,职业成长伴随个人成长。我开始认真考虑毕业后到海外教书的职业选择…….
从以上实习生们的反思和感受中可以看出中国实习对他们的意义。他们在这样的跨文化教学实践中丰富人生,体验成长,自信心倍增,对未来的教师生涯充满信心。
(二)中方指导教师的体会
总体上讲,中方指导教师对澳实习生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他们认为:澳实习生很勇敢,很自信,善于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他们思路灵活、能力较强、悟性较好。教学中能引进西方元素,并能借助肢体语言、思维导图(mind map)等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但两种文化差异太大……他们的合作精神是我们所欠缺的,也是我特别欣赏的……他们带给我们一些未曾领略的东西……他们设计的公开课融进了很多西方元素,以人为本,求拓展,有反馈,有实效性,虽有瑕疵,但瑕不掩玉……
(三)中国学生对澳实习教师的评价
超过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对澳实习教师给予了正面和肯定的评价。当被问到你喜不喜欢他/她的课时,孩子们的回答质朴真诚:
我喜欢他的课因为他上课生动有趣,内容丰富,语言幽默,使我们眼前为之一新……她的课堂上经常有互动,不死气沉沉,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我更容易融入学习中……她思维活跃平易近人,和她在一起时很快乐,她让我对外语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我喜欢他的课和他的教学方式,因为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他的诚实,热情,开朗使我在外国人面前不再羞涩……
当问到他/她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及相处期间什么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时,孩子们的回答有些相似:
他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课堂气氛和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来了澳大利亚人的淳朴、 率真和善良,带给我们无限的欢乐。他积极乐观,自信开朗的性格令我难忘…… 让我们感到学英语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很多孩子都提到这一点)
很明显,这是一次双方都认同并受益的跨文化教师教育交流的实践。四名澳大利亚实习生以普通实习教师的身份真诚坦率地表达他们对陌生的中国学校教育的感受,很客观很中肯。双方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差异有些是教育本身所无法涵盖的,与中澳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人口状况、发达程度等密切相关,应该在更大的社会文化范畴内加以讨论。研究数据也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两种不同文化对教育的塑造和影响,及两种不同的国情所带来的民族性格上的差异。但有一点是无疑的,这种教育文化交流实践给彼此提供了相互学习各自反思的难得机会,同时也把中华文化传播出去,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Yin,R.K.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M].Thousand Oaks,London,New Delhi,Sage Publication,2003.
[2] Gillham,B.Case Study Research Methods[M].London,New York:Paston PrePress Ltd,Beccles,Suffolk,2000.
A cross-cultural practice of federation university Australian pre-service
teachers’ placement in Anshan,Liaoning,China
JIN Aijing
(SchoolofEducationandArts,FederationUniversityAustralia,BallaratVictoria3353,Australia)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a case study of the experiences and reflections of four fourth year pre-service teachers from Federation University Australia who completed their three-week teaching placement in Anshan,Liaoning,China,in April,2014.The study also presents the perspectives and evaluations of the Chinese mentor teachers and Chinese students towards the Australian pre-service teachers.Research data shows that it was of mutual benefit to understand cross-cultural teacher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xperiences for both parties.The teaching placement process revealed huge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between the two because of the very different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Key wordsChina;Australia;cross-cultural;teacher education;pre-service teacher;teaching placement
(责任编辑:刘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