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2015-12-17蔡德红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创新性学历创造性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蔡德红

(鞍山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无论对于高校还是对于我们整个国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有关创新人才的界定、目前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涉及的问题和相关的建议三个方面探析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收稿日期2015-04-15

作者简介蔡德红(1965-),女,上海人,鞍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一)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产物,诞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发展于 90 年代中期[1]。关于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目前各位专家学者还没有一致的观点。总体来说,目前有以下两种主要观点:从广义上来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社会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也是社会和国家最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从狭义方面而言,人才培养模式特指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人们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性认识,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实践在头脑中的主观反映。本研究探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主要指狭义的概念,即高校根据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专门为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二)创新人才

对于创新人才的界定,有“创新型人才”和“创造性人才”等多种提法。林崇德曾指出,“狭义的创新人才是指在社会生产和社会过程中做出创造性突出贡献的人;广义的创新人才是指那些具有创新性素质或者能力并且能够为社会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2]。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院校根据其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以获取知识为前提,通过发展智力,并且将培养创新能力做为核心,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标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二、目前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是产生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场地,同时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后半叶,由于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大,使得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世界各国也都意识到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水平标志着国家的实力和国家社会总体发展水平,而衡量一所高校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高校的创新性以及培养出的人才的创新水平。我国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仍然存在一系列误区及弊端,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意识层面

对事物的认识是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的先导。因此,对于事物的认识是特别重要的,如果认识上存在误区,那么整体的方向就会出现偏差。

1.学历越高,创新能力越强

在我国,大部分人都将一个人的学历与创新能力联系在一起。普遍认为,一个人只有学历高,才有可能会表现出异于他人的创新能力。但是,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区,学历其实是指一个人的学习经历而已,具有高学历只能说明这个人的学习经历要相对丰富些,但是学习经历丰富并不代表他所表现出的创造能力要比其他人更强。而且教育只是培养人的基本素质,但是到底能否成为创新性人才,还要看这个人的综合素质。因此,单纯从学历出发来判定一个人是否是创新性人才这是片面的,看一个人是否是创新性人才,关键要看这个人是否在其所在领域占有一定的主动地位,是否能够打破常规,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创造出新的事物。

2.人文学科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自古以来,大部分人认为,只有自然科学领域才能够出现创新性的人才,而人文学科是不可能出现创新性人才的。因此,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会出现重视自然科学而忽视人文科学的培养倾向。人的全面发展是创新的基础,因此想要培养出创新人才,就要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融合起来,不能将两者对立开来。因此,创新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同时还要有高尚的人文精神。

(二)管理层面

高校自身的创新性和个性是其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精神品格,也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动力作用。然而在我国,很多高校恰恰缺乏自己的个性,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千篇一律地按一个模式来办学、管理,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一样。这种缺少自主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创造性人才是非常不利的。目前,在我国高校管理方面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科层化过于严重。人们原本是为了减少工作中的混乱,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才进行管理,同时也是为了给管理的对象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但现实却恰恰相反。管理的规章制度一旦建立以后,管理者就会要求所有被管理者服从制定好的管理规章,要求管理对象完全服从于管理者。这种管理制度往往使广大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从而削弱了其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三)办学层面

1.校园文化层面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办学的核心,亦是其精髓所在,是一所高校的灵魂;而校风、学风则是高校独特的精神、气质的外在表现。校园文化反映了高校特有的价值取向,呈现了高校的精髓和品质。它指导高校办学行为方面的基本理念、根本准则。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注重人文环境的管理,倡导“尊重人、敬畏学术、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努力实现“以人为本”“以育人为本”,为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潜质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

2.师资层面

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学生的过程中,最首要的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教师。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多数教师却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校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创新需要在实践中投入大量的精力,而在现实中高校教师却缺少这种条件。尤其是近几年,很多高校在对教师的考核方面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学历、职称,轻能力”等趋势,这就使得大部分高校教师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待遇、职称而努力的发论文、搞科研,或者努力获得更高的学历,而不得不将创新问题搁置起来。第二,受到我国传统的影响,无论哪个层次的教师在课堂中的控制欲望都很强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支配者的角色将书本中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以及创造性。

另外,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阶段后,出现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数量与质量矛盾的状况。大规模的急剧扩招引发了种种问题,如大学生数量骤增,而教育资源却非常有限,因此导致高等教育总体质量下降。其中最严重的教育资源短缺现象就是教师的数量不足与质量不高[3]。知名专家学者是一所大学的宝贵财富,对大学生有着非常强的感召力,但是随着本科生人数的增多,知名学者给本科生上课的机会却越来越少,这无疑会减少很多让知名学者与本科生直接对话的机会。

3.实践活动层面

不断的实践是创新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目前多数高校受到我国文化传统影响,只重视讲授理论知识,而轻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失去了基础,造成很多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这对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三、对策与建议

(一)在意识方面,应改变观念,正确理解创新人才所包含的内容

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中的核心因素是观念,转变观念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不能仅看他的学历、学科、获得的证书、奖项等,更应该注重的是他是否能够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事物。只有全面正确地认识创新人才所包含的内容,才能使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在管理方面,应注重个性化建设,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要在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中推行人本管理,就一定要优化校内的精神环境,要避免科层制的弊端,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根据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来实施管理,并且根据每个学生自主性发展的需要随时做出灵活的调整,优化教学资源,给学生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更加自由的空间,发展个性化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在相对宽松自由的空间内进行创新性的研究,这是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

(三)在办学方面,应注重文化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文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因此营造具有创造性的校园文化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创新的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部分。俗话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可见,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所教育出来的学生的素质,同样,教师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合作者、支持者,教师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要优化教师队伍,多从外面引进一些创新性人才,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进而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此外,增加学生实践环节,让学生们尽可能多地参与实践活动,多动手、多思考,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意义重大,高校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 潘懋元.分类、定位、特点、质量——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3(2):104.

[3] 王秀丽.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Innovative talent produc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I Dehong

(SchoolofEducationalScienceandTechnology,AnshanNormalUniversity,AnshanLiaoning114007,China)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whole country.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innovative talent producing mode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the innovative talents,present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creative personne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relevant suggestions.

Key words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novative talent;producing mode

(责任编辑:刘士义)

猜你喜欢

创新性学历创造性
浅谈创造性审査意见答复的切入点
建筑设计中色彩对外立面的创新性应用思考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膨胀学历
知识无力感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