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5-08-27朱忠骁
朱忠骁
【关键词】 语文教学;讨论法;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4—0094—01
讨论法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选派代表记录并发言,最后教师总结点拨。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讨论法,不能放任自流,为讨论而讨论,教师应从讨论问题的选择、讨论过程的调控、讨论结果的评价等方面入手,解决讨论法运用上的误区。下面我就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具体谈一谈讨论法的运用。
一、牵头抓总,精准切入讨论问题
1. 讨论的问题要便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如语文教学专家宁鸿彬教《皇帝的新装》时,设计了:“文章什么地方体现了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当学生找出了文章中所有表现“骗”的句子后,教学这篇文章的目的也达到了,这个问题的设计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关注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 讨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在讨论过程中,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直接关系到讨论的成败。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肤浅的内容,甚至课文中就有现成的答案,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这种讨论也就失去了意义。如果讨论的问题难度太大,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结果学生抓不住问题的关键,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只能答非所问,长久下去,学生的讨论兴趣和热情就会锐减。所以,要让讨论顺利进行,就必须考虑讨论的问题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那种学生既不容易回答而经过思考后又能回答的问题。
3. 讨论的问题要便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所以,对讨论问题的精心选择,不仅是为了便于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而且可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项链》的教学,我让学生讨论:为《项链》写一句话的评论;为《项链》写一个合理的结尾。
二、有的放矢,有效调控讨论进程
1. 防范出现跑题。“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在课堂上追求虚假的“师生”对话,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甚至连提问也没有什么系统性,任意而为,天马行空。课堂上淡化教师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讨论,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这时,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必须主动作为,积极引领学生的思维回归到中心议题上来。
2. 防范出现误解。讨论法使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了发挥,师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深入了,课堂也活跃了,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期盼的局面。但是过分异化讨论,最终导致学生的思维混乱。比如在讲解《孔雀东南飞》时,我们谈到兰芝的结局,有的学生就认为兰芝太傻,放着太守的儿子不嫁,竟然要殉情。甚至有的学生说不如让她假装嫁给太守的儿子,然后再离婚,和焦仲卿私奔……有的教师不对这种惊人的言论加以引导,反而纵容、赞扬,认为这就是把话语权交给了学生。当学生出现某些观点性的错误时,教师应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错误,走出误区。
3. 防范出现冷场。在讨论的过程中,出现冷场是十分普遍的。讨论小组缺乏组织,小组成员之间不能相互配合,学生对讨论的问题不理解,有些学生害怕发言等,这些因素都会引起冷场的尴尬局面。在学生讨论不起来时,或不愿意再进一步讨论时,教师就应当分析出现冷场的原因,或指导讨论技巧,或诱发学生质疑,或设置铺垫性问题。学生讨论就像“放风筝”一样,手中的线不能不放,只有放,才能让风筝自由飞翔,但手中的线,又不能全放。教师只要把握好调控的时机与分寸,那么,既能抓住手中的线,又能让风筝自由飞翔。
三、注重激励,科学评价讨论结果
对讨论结果的评价是课堂讨论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因为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后,并不知道正确的观点是怎样的,所以,教师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对学生讨论结果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对学生正确的观点特别是对有独特见解的发言以及对平时不爱说话同学的发言,应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自己有了信心,对讨论充满热情和期待。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