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圈以内太阳高度(大小)问题解析
2015-08-27常根宝
常根宝
【关键词】 地理教学;太阳高度;解析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4—0121—01
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是高中地理的难点,多数文科学生对此常有畏惧和厌倦心理。尤其是极圈以内某地太阳高度大小的问题,更让学生头疼。现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以求能对学生有所启发和帮助。
[例1] 图1为某日地球光照图,AB为晨昏线,太阳直射点在E点,其纬度为θ虚线为太阳光线,CD所在纬线度数为ψ。α、β分别为此时D、C两点的太阳高度,试确定α、β的关系及β的大小。
解析:由图1及材料可获得以下信息:
1. 太阳直射点在E点,D点与其经度相同,地方时均为12时;
2. AB为晨线,A点为0时,C点与其经度相同,两地地方时相同 ;
3. A点所在纬线刚出现极昼(C、D点必然在极圈以内),其纬度与太阳直射点E的纬度值θ互余;
4. CD所在纬线已出现极昼,这一天,CD所在纬线上各点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可用图2表示。
根据以上信息,通过推理,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在图2中,α为D点此时的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最大),β为C点此时的太阳高度(0时太阳高度,一天中最小)。D点此时的太阳高度:α= 90°-纬度差。
注意:此处的“纬度差”是D点与直射点E之间间隔的纬度数,为(ψ-θ)。
即:α=90°-(ψ-)
C点此时的太阳高度:β= 90°- 纬度差
注意:虽然C点与D点在同一纬线上,也在同一经线圈上,因为处于极昼,两地均有太阳照射,有不同的太阳高度。如果计算C点的太阳高度β,其纬度差不但包括D点与直射点E之间间隔的纬度数(ψ-θ),还要包括从D点沿着经线圈向北过北极点后再向南到达C点经过的纬度数为[(90°-ψ)×2]。
即:β= 90°-[(ψ-θ)+(90°-ψ)×2]
结果为:β=ψ+θ-90°
可以推出α与β的关系:α+β=2θ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1:
极圈以内的某地若出现极昼,在这一天,该地正午太阳高度(α)与0时的太阳高度(β)之和等于2倍的直射点纬度数(θ)。
C点此时的太阳高度:β=ψ+θ-90°
此式可转换为:β=ψ-(90°-θ)
(90°-θ)为这一天A点的纬度,即刚出现极昼地点的纬度,ψ为C点的纬度。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2:
极圈以内的某地若出现极昼,在这一天,该地0时的太阳高度(β)等于当地纬度(ψ)减去该天刚出现极昼(极夜)地点的纬度(90°-θ)。
根据以上两个结论,可以轻松得出结论3:
极点上若出现极昼,一天内太阳高度不变,且大小等于这一天直射点的纬度数。
由于以上三个结论的推导中,所有地点的纬度均为不确定值,因此,三个结论也适用于南极圈及其以内各地的相关问题。利用以上结论,在解决相关问题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用以下习题来验证:
[例2] 如图3所示。此时ABC弧线上的太阳高度角为0°,某学生正在距离B地正南方2775㎞的某地观测到北极星的仰角为42°。完成下题。
此时若图中的D点的太阳高度角是10°,则D点的地理纬度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别是:
A.80°N,33° B.67°N,36° C.77°N,36° D.77°N,33°
解析:由上述图文材料可获得以下信息:
1. 图示为北半球极地俯视图,ABC弧线为晨昏线;
2. 观测者所处纬度为42°N,B点纬度为67°N(42°+2775÷111);
3.观测者处与黑夜(能看到北极星),经线BD地方时为0时,B点所在纬线刚出现极昼,D点早已出现极昼。
方法1:
B点太阳高度为0°,与D点太阳高度的差为10°,则纬度也相差10°,D点的纬度为77°N(67°+10°),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结果,为36°(选择C项)。
方法2:
B点刚出现极昼,太阳高度为0°,可以得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3°N(90°-67°)。由于D点处于极圈以内且出现极昼,可利用本文所总结的结论1直接计算正午太阳高度:23°×2-10°=36°。而且,B点纬度为67°N,D点为0时,太阳高度为10°,可利用本文所总结的结论2计算D点的纬度,为77°N,也可以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得出结论(选择C项)。
以上只是对极圈以内某地出现极昼情况下太阳高度大小的初步分析。教师在教学时,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理解出现极昼时太阳的视运动轨迹 ,才能熟练运用本文的三个结论应对相关问题。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