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伤理论视角解读《最蓝的眼睛》
2015-05-09徐楠
徐楠
摘要: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她时刻关注黑人的生存困境和民族命运。她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了白人文化统治下的美国黑人悲惨命运。而主人公彼克拉是小说中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本文将结合创伤理论来分析彼克拉所承受的身心创伤,探究其创伤的来源及所造成的影响。从而更深入地了解美国黑人的生存状况。
关键词:心理创伤;彼克拉;黑人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4-079-02
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发表于1970年,小說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学者和读者的广泛关注。小说中,主人公彼克拉作为一名黑人小女孩,她认为只要拥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就能得到父母和他人的尊重与宠爱。但美好的梦想终将败给残酷的现实,来自家庭,种族以及宗教的创伤对她的身心均造成了重大的打击。在这三重创伤的迫害下,她产生了痛苦而又复杂的创伤症状,同时也深陷于女性身份、文化和民族认同的危机中,最终只能在疯狂中寻求解脱。作者在小说中,将彼克拉塑造成创伤压抑下的受害者,在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人物关系中,展现了黑人的生存困境以及对其悲惨命运的深刻同情。
“创伤”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一方面指身体创伤,即由外部力量所造成的身体损伤。另一方面,指的是心理层而,即某种强烈的情绪伤害所造成的心理损伤。“创伤”一词原本是医学词汇,在1996年,美国学者卡西·卡鲁斯在《沉默的经验》中首次给予“创伤”文学含义。随后,创伤理论与心理,文化,历史,和政治等方而相结合,不断发展与完善。在心理学方而,心理创伤往往会带来生理、认知、情绪以及行为方面的不同表现,如虚弱麻木,思考缓慢,焦虑恐惧沟通困难等等。
1.家庭创伤
弗洛伊德作为心理创伤理论的领军人物,他认为创伤有三个成分,即童年早期经历的事件的记忆,青春期后经历的事件的记忆及后期经历事件触发的对早年事件的记忆。而在《最蓝的眼睛中》中,小说主人公是一位11岁的黑人女孩,她的童年生活就是极其不幸的。来自家庭的创伤给她的身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伤害,对她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均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她母亲波莉给予彼克拉不是关爱,而是负而的因素,冷漠、暴力、轻视。同伴嘲笑彼克拉的相貌,作为母亲,她并没有帮助彼克拉建立自信或是给予安慰,她同样认为女儿相貌丑陋,这种否定态度造成了彼克拉审美观念的扭曲,在压抑中,不切实际的愿望也越发强烈。同时,波莉在与丈夫乔利争吵厮打时丝毫不顾及彼克拉的感受,暴力场而往往会尽收眼底。因此,彼克拉在家庭生活中感受不到温暖和关爱,更多的是暴力压抑与痛苦。在小说的第三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彼克拉不小心将馅饼打翻在地,滚烫的糖浆将她烫伤,没有得到母亲的安慰与帮助,却得到了一番谩骂与毒打。“布里德洛夫太太一把把她拽起来,又朝她打去,一面用气得变成尖细的嗓音骂着佩科拉……傻瓜……我的地板,一团糟……看你干的好事……滚出去……现在就滚……”母亲波莉将彼克拉投入到恐惧与无助的深渊中,而对待哭泣的白人小孩,给予的却是温柔的话语,耐心的安慰。“别管她们,宝贝。”“她那甜蜜的嗓音和湖而上落口的余晖相辅相成,十分和谐。”这种鲜明不公平的对待,将会给彼克拉的内心造成挥之不去的伤害。
与其冷漠强势的母亲相比,彼克拉的父亲乔利带给她的创伤更为致命。作为一名父亲,他毫无家庭责任感,醉酒、厌世、暴力,同时他也丧失了爱别人的能力,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的子女交流给予他们关爱。对于生活充满绝望的乔利,强暴了自己的女儿,并导致其怀孕。这样的行为对彼克拉造成了身体和内心的致命创伤,从此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最终导致她精神陷入疯狂。
在创伤心理学领域,一些心理创伤看似并未危及到生命,但随着口积月累的负而情绪,最终将导致情感、行为、躯体以及认知等方面的慢性、部分或全面的心理障碍疾病。小说中,主人公彼克拉生活在无爱、暴力的家庭中,造成了她胆小、懦弱自卑的性格特点。而而对父亲的强暴行为,她的内心倍感羞耻、无助和痛苦,行为上则开始逃避现实。
2.种族创伤
作者托尼·莫里森将小说时空界定在1941年,俄亥俄州的洛雷恩市。结合当时美国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美国南方的黑人仍然备受贫困、种族歧视和恐怖主义的困扰。小说中,作者通过彼克拉的亲身经历,建立了白人与黑人这一对鲜明的二元对立,即白人代表着美和优越性,而与之相对应的黑人则代表着丑陋与低下。以白人文化和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黑人则必然被置于被压制和歧视的“他者”地位。
小说中,无论是白人、混血还是黑人,均不同程度地对彼克拉造成了心灵创伤。首先,在第一部分中,彼克拉来到了雅克鲍斯基的小店中购买糖果,作为一名白人老板,他对待彼克拉的态度是极其轻蔑厌恶的。“在时空的某一固定点上他感觉没有必要浪费他的眼神。他并没有看见她,因为对他来说并不存在什么看得见的东西。”“它带有利刃;在下眼帘的某个部位表现出来的是厌恶之感,在所有白人的眼神里她都曾见到过。”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在雅克鲍斯基眼中,彼克拉是毫无价值和存在感的。他不屑于与她有任何眼神交流。而当彼克拉递给他钱时,“他犹豫了一下,不愿碰她的手”。从中可见任何与黑人的肢体接触都会让他产生强大的厌恶情趣。这一细节的描绘,作者展现的绝非黑人不幸遭遇的个例,而是非裔美国人和真正美国人关系的真实写照。备受压抑、厌恶与歧视才是黑人生活的常态。
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以白人文化为主流文化的观念同样深入了混血与黑人的内心。肤色往往象征着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小说中,混血儿莫里恩·皮尔的到来使整个学校为之倾倒。“老师叫到她时总是满脸微笑以示鼓励。黑人男孩子在走廊里从不使坏将她绊倒;白人男孩子也不用石子扔她……”与她产生鲜明对比的则是彼克拉的遭遇,老师对她厌恶轻蔑,同学们经常欺负捉弄她,还经常对她进行辱骂:“小黑鬼,小黑鬼,你爸爸睡觉光屁股。”由于肤色,彼克拉内心遭受了巨大的创伤,造成的她畸形的审美观念。当她遭到侮辱和歧视时,她内心丧失了反抗的欲望和能力,将过错归咎于自己的丑陋,因此长期的羞耻情绪和对蓝色眼睛的强烈渴望使她步入痛苦的深渊。
3.宗教创伤
由于殖民活动以及黑奴交易的影响,非裔美国人的传统宗教在不断地改变与发展。从18世纪末,基督教在黑人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并逐渐被接受。小说中,基督教绝不是简单的一种宗教信仰,而代表着白人价值标准、文化内涵以及审美观念。基督教不仅改变了黑人的生活态度,还对黑人的本土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
小说中,主人公彼克拉直接或问接地受到了宗教的毒害。首先,彼克拉的母亲波莉将宗教信仰当成精神寄托,沉浸在宗教生活中,她将其视为生活中极其中要的部分,而其他的一切则是无意义而又虚无的。这种畸形的宗教信仰造成了她母性身份的丧失,最终使彼克拉生活在冰冷的家庭氛围中。另一方而,来自皂头牧师的创伤则更加严重。作为一名牧师,他仅仅是一名披着宗教外衣的杀人犯,以上帝博爱之名,行伤害之实。他的欺骗行为直接导致彼克拉精神世界的崩溃。除了来自外界的宗教创伤,彼克拉内心世界同样被宗教所蒙蔽,她无数次祈求上帝给予她一双蓝色的眼睛,以此来摆脱困境,但实际上,上帝并不是救世主,彼克拉的愿望最终依然会幻灭。
4.结语:
小说《最蓝的眼睛》,作者通过彼克拉悲惨命运的描写,展现的是非裔美国人共同的生存困境。正如小说中的波莉、乔利以及皂头牧师,表而上他们是施害者,但实际上他们也是受害者。和彼克拉一样,在白人统治的社会下,受到家庭、宗教、种族的创伤,造成了自我、民族和文化意识的丧失。作者通过作品表达了对黑人命运的同情,同时也在激励同胞探索生存之路,找回真正属于黑人的民族文化和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