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女性叙事声音的建构

2017-05-06张倩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3期

张倩

摘 要:托妮·莫里森是当代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共出版了十部小说和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她于1988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奠定了黑人文学在世界文坛的地位,同时标志着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她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发表于1969年,从那时起莫里森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这部作品以黑人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开始,展现出莫里森对黑人女性生活的关注。莫里森在这部小说中构建了两种叙事声音:作者型叙述声音和个人型叙述声音。通过这两种叙事声音莫里森向读者展示了黑人女性所遭受的压迫与她的女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女性主义叙事 叙述声音 女性主体建构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科研启动项目;项目名称: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托妮·莫里森的作品;项目编号:2015QDW07

第一部研究莫里森研小说作品的专著《莫里森的世界:文学批评方法探索》于1985年在美国面世。它包括了多篇有关莫里森小说的评论文章。这部专著开启了美国莫里森研究的新纪元。在EBSCO數据库中检索到国外期刊有大概156篇关于《最蓝的眼睛》的论文。主要是讨论小说中的主题、女性主义和种族主义。在UMI数据库中,有大概32篇关于《最蓝的眼睛》硕博士论文,主要从母女关系、性别政治以及写作策略等角度讨论这部小说。

1999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国内研究莫里森及其作品的专著《性别·种族·文化》。从CNKI检索得到的数据显示,国内有大概357篇期刊论文和77篇硕博士论文是探讨《最蓝的眼睛》的。主要是从文化、小说的主题、小说的写作策略和手法等角度分析这部小说。其中只有五篇硕士论文是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研究莫里森作品的论文,但是集中在《宠儿》《爵士乐》和《秀拉》这三部作品上。因此,本文试图采用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从叙事声音这一角度来分析《最蓝的眼睛》。

一、作者型叙述声音

在《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中,有两类叙述声音混合交错构成了整部小说,即作者型叙述声音和个人型叙述声音。女性主义叙事学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苏珊·兰瑟结合了经典叙事学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成为了该理论的奠基人。她提出这样的假设:“女性声音实际上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场所,这种意识形态张力是在文本的实际行为中显现出来的。这样,就把社会身份和叙述形式联系起来了。兰瑟用作者型声音这个术语来表示一种“异故事的”、集体的并具有潜在自我指称意义的叙事状态。”其中,“异故事”用通俗传统的解释就是第三人称叙述。在这种叙述模式中,叙述者并不是故事本身的参与者,他与书中的虚构人物分处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他不参与任何情节但是却知道整个故事的发展和走向。“异故事”也就是说不在故事本身当中存在,是故事外的声音。那么,这种叙述声音也就多了作者功能。

但是,在《最蓝的眼睛》中,叙述模式却是不寻常的。但读者读完整部小说会发现,作者型叙述声音不是别人,正是本书的人物之一克劳迪娅,她以回忆的方式叙述这整个故事。当她作为书中人物的时候,她是儿时的克劳迪娅,当她以作者型叙述声音出现的时候,她是成年的克劳迪娅。作者莫里森用克劳迪娅这一人物把小说和读者联系在了一起。作为一个成年人,当克劳迪娅回过头来看她和皮克拉的童年的时候,对于过去发生的一切,她有了更深的理解。她的这种全知型的叙述也让读者对主人公皮克拉有了更深的同情之心。而作为书中的人物,克劳迪娅如何知道其他人物的内心世界可能是读者们要问的一个重要问题。事实上克劳迪娅是最好的叙述者,因为她是一个有着反抗种族歧视意识的小女孩,莫里森选取这样一个人物作为作者型叙述声音更加能够建立她的女性叙事权威,用克劳迪娅代替自己来表达对种族歧视的反抗。

通过成年克劳迪娅的作者型叙述声音,莫里森讲述了这个悲惨的故事。尽管作为主人公,皮克拉却很少直接出现在读者面前,她的故事都是由克劳迪娅间接来讲述的。她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她想得到蓝色眼睛的渴望,她在学校所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被父亲侮辱以及最后精神失常,这些都是黑人小女孩在成长过程可能遇到的悲惨遭遇。莫里森采用克劳迪娅的叙述声音来讲述皮克拉的的故事,让读者通过第三人的叙述来了解这个悲伤的故事,这样的叙述会显得更加客观,叙述也更加可靠,如果是皮克拉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那么读者对她的同情心势必会减弱,一个黑人小女孩在当时讲述自己的故事有几个人会阅读呢?所以,莫里森用克劳迪娅这样一个作者型叙述声音,代替自己为黑人女性发出了声音并且构建了自己的女性叙述权威。莫里森作为一个黑人女作家,在当时想要满足所有读者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如果一位黑人女作家讲述的故事或者她笔下塑造的人物超出了以白人为主体的读者群可接受的女性形象,那么她的作品很有可能无法面世。但是,莫里森通过采用这种作者型叙述声音的方式,成功建立了她作为女性作家的叙述权威。

二、 个人型叙述声音

兰瑟用“个人声音”来表示那些有意讲述自己故事的叙述者。个人型叙述声音有着结构上的优势,某种程度上,当个人型声音存在时,它要比其他人物的声音更加吸引人,因为个人型声音讲述的是自己的故事。但是,相较于作者型声音,个人型声音不具备全知的视角, 它仅仅是一个人物在讲述自己的经历与故事,因此,在叙述权威上,弱于作者型叙述声音。那么,在《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中,作者又为什么要采用这样一种声音类型来讲述故事呢?

在1970年以前,在由黑人作家所创作的小说中,几乎没有出现过个人型叙述声音。莫里森赋予了她笔下人物这种声音,让他们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其实在当时这也是一种挑战,因此,作为作者型叙述声音的补充,个人型叙述声音只占了整部小说非常小的一部分。

在第一部分笔者已经分析了由克劳迪娅所构成的作者型叙述声音,我们可以得知克劳迪娅是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莫里森不仅赋予了她作者型叙述声音,并且也赋予了她个人型叙述声音,原因如下:

在整个故事的发展中克劳迪娅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她负责向读者讲述她和佩克拉一起度过的童年,她也是佩克拉悲剧的见证者。但同时,她也和佩克拉有着巨大的不同。例如:“我只知道从来没有人问过我想要什么样的圣诞礼物。如果那些有能力满足我愿望的大人把我当回事,问问我想要什么礼物,他们就会知道我不想拥有任何东西,或者占有任何实物。我更想在圣诞节那天获得某种感受。”这是克劳迪娅有关于圣诞礼物的个人型声音。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克劳迪娅还是一个有反抗意识的小女孩,她抱怨大人不理解她,强加给她她不想要的圣诞礼物,通过她的个人型叙述声音,她表达出了自己的不满。这也是她与佩克拉的区别,她足够坚强,是这一类黑人女性的代表。这也与她的家庭有关,她的家庭虽然贫穷,但是稳定健康,当她和她姐姐受到伤害的时候,她们的妈妈会保护她们。克劳迪娅的个人型叙述声音是具有主观性的。她对白人女孩也表达出了不满与厌恶,她不明白为什么人们都喜欢带色的皮肤和金色的头发。正是由于大众都喜欢她们,她开始厌恶她们,因为她能欣赏自己的美,这也是她与佩克拉最大的不同。克劳迪娅能够接受自己、认同自己、欣赏自己,她的坚强也使得她在整部小说中担任了重要的叙述声音。也使得莫里森通过这样一个坚强的黑人小女孩建立了自己作为黑人女性作家的叙述权威,表达出了对白人世界以及男性主体的不满。

托妮·莫里森通过采取作者型叙述声音以及个人型叙述声音相互交融的叙事模式,在《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中成功建立了自己作为女性作家的叙述权威,通过小说中人物的叙述声音,为黑人女性发声,建构了黑人女性的主体。

女性主义叙事学目前仍保持着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英国、欧洲大陆和世界其他地方都有学者在展开研究。在国内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生的兴趣,已有不少论著和研究生论文面世,其为研究女性小说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开拓了新的途径。本论文的完成使读者更清晰地意识到莫里森的写作目的及其在小说中表达的主题的女性意识,为填补国内以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莫里森作品这一空缺略尽微薄之力,为今后研究莫里森及其作品提供新个案和新视角,为女性寻求平等权利提供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唐伟胜.性别、身份与叙事话语:西方女性主义叙事学的主流研究方法[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5):73-80.

[2] 万梅.《最蓝的眼睛》的叙事结构和话语策略[J].南京立业大学学报,2005(3):50-53.

[3] 王守仁.性别·种族·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王守仁.白人文化冲击之下的黑人心灵——-评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J].河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124-129.

[5] 吴新云.身份的疆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 谢群.《最蓝的眼睛》的扭曲与变异[J].外国文学研究,1999(4):104-111.

[7] 苏珊·兰瑟.虚构的权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