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精神意蕴解读
2016-05-09陈育林
陈育林
摘要: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又对孔子的儒家学说进行了继承和进一步的发展。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学派成为读书人的正统思想,儒家精神深深植入了古代文学作品中,使得儒家精神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命脉。不同的历史时期,儒家精神在文学作品中的意蕴表现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儒家精神;古代文学;意蕴解读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4-032-02
一、仁义礼仪的儒学理念的教化
自春秋时期孔子创建儒家学派,从先秦到两汉,儒家精神开始慢慢渗透人心,并且其理念和思想皆体现在了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期间虽然经历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波折,可儒家精神并没有因为秦始皇的抵制燃烧而中断,大火烧去的仅仅只是其外在的表现品,儒学精神的根脉并没有断,很快就犹如离离原上草,寸寸蔓生不息了。
德不孤,必有邻。克己复礼为仁。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令而不行。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论语》中几乎每一句话都在阐述表现着儒家精神,仁义道德,尊师好学,自强自爱,字里行间都闪烁着儒学的精髓和意蕴。
不仅仅是《论语》,春秋战国到先秦,再到两汉,这个时期的历史散文,诸子散文,辞赋和乐府民歌,随着大一统的实现,文学也慢慢统一了格调,以仁为中心,以义为依托儒家精神如同文字的骨髓,贯穿在文学作品中,以字歌德,以文崇义,强调了君为主臣为辅的儒家学派的统治理念。
儒家精神完全浮在文字表而,是这个时期的文学显著的特点。良药几苦利于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春秋战国到两汉这期间的文学作品因统治阶级的需要,使得文学作品多带有政治教化,劝诫性质,直白地阐述着儒家的仁义和自强之精神。
统治者为了更好地进行统治,崇尚宣扬儒家学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学派更是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到了两汉,儒家精神几乎成了所有文学作品的主导思想。此时的儒家精神对文学作品的教化虽然没有先前直接,但儒家思想和精神在文学作品中的植入更加深化。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此时的儒家思想己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学派,所以不管是《史记》还是《汉书》,以至后来的乐府民歌,都在字里行问彰显着儒家精神的光辉,爱民拥君,自强不息,以礼待人等儒家理念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儒即学,学当儒,文必儒。由于统治阶级的引导,儒家精神由此在两汉前的古代文学作品中起着重要的思想教化的作用,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思想,儒家学派的理念和内容也充斥在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儒家精神成为当时文学作品的根基。
二、儒家精神和文学作品的自由恋爱
古代文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很多新变,诗,赋,小说等体裁在这一时期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文学不完全是政治教化,多了自己的风骨和神韵,多了自由和灵魂。
此时涌现出许多文学家族,如三曹,二陆,谢氏家族,他们身居上流社会,重视门第和宗族伦理关系,衣食无忧,声势显赫,温饱之余开始了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虽然他们自幼受儒家正统思想教育,却又追求个体独立与自由,反对异化和束缚,重视心灵的解放。
这一类的文学家把儒家精神化为己用,以旧革新,在表露自己慷慨激昂的文学大家之气派的同时,也让儒家精神这种正统思想在自己的作品里客串,使自己的文字得到意义上的升华。
“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车辙马迹,经纬四极。黜陟幽明,黎庶繁息。於铄贤圣,总统邦域。封建五爵,井田刑狱。有燔丹书,无普赦赎。皋陶甫侯,何有失职?嗟哉后世,改制易律。
劳民为君,役赋其力。舜漆食器,畔者十国,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侈恶之大,俭为共德。许由推让,岂有讼曲?
兼爱尚同,疏者为戚。”魏晋诗人曹操的诗,既表达了自己的治国理念,抒发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流露了儒家精神的熏陶和影响。”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中,皆是忧国忧民的句子。不仅仅是杜甫,李白,杜牧等很多诗人的作品大多反映现实生活,反映民问疾苦和国家大事,当时的文人墨客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文学作品中大多闪烁着“民为贵,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儒家精神。
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再到唐宋,生活越来越富足,世人如同见光的幼童,开始重视精神自由和文娱生活。文人墨客越来越多,无论是战乱潦倒,还是盛世安稳,都止不住文人墨客的笔墨挥洒。而此时的儒家精神和文学作品已经不是教化和被教化的关系了,儒家精神早己自然而然地渗入文人墨客的心里,致使他们的文学作品无意间种上了儒家精神的脉搏。
盛唐安宋的年代里,文同儒,儒浸文,儒家精神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已经从最初强势攻入和统治教化,演变成了互相影响,自由恋爱。
三、文学和儒学扯不断理还乱的纠葛
元代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蒙古贵族在以武力统一中国的过程中,由于战争的摧残和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对各种工匠却相当重视,他们把众多的工匠集中在大城市里,设置各种于工业作坊,为城市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城市的繁荣,为杂剧和南戏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在民族的和阶级的双重压迫下,加以全国灾荒严重,广大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元代的社会生活为元代文学,尤其足杂剧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身受民族压迫、阶级统治的广大人民呼唤自己的代言人,人民的反抗斗争赋予元代文学以巨大的批判力和战斗性。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关汉卿在《感天动地窦娥冤》中写道:“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问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对于汉族政权覆灭的哀伤,和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的悲痛。因此元代的文学作品中儒家精神多表现为追忆,对少数民族统治不满的汉族文人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既谴责当时社会战乱,民族歧视,暴虐统治的凄苦,也展现了对前朝儒治的怀念和向往,思儒念儒成为当时文学作品中隐含的脉搏。
元末文人在远离政治旋涡的环境中所形成的隐逸心理和孤独性格,又明初的政治高压统治下收到猛烈的重创,明朝提倡程朱理学,对文字存在逆思想的文人实行镇压,大兴文字狱,不少文人因一字一句之误而惨遭迫害.这种严酷的思想文化专制使明初文人谨小慎微,写诗作文不敢直抒胸臆,针砭现实,造成明代前期文坛的黯淡景象。
明朝前期,文学变成歌功颂德、消遣享乐的工具,成为宣扬封建道德、推行教化的教材,而儒家学派成为统治者强加的思想枷锁。此时儒家精神和文学作品成了难解的冤家。而到了明朝末期,小说、戏曲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创作十分繁荣,不仅数量多,而且取材而也较广。这是明代后期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讲史小说《三国志》等众多的通俗史书,神魔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世情小说《金梅瓶》,戏剧《牡丹亭》等影响至今的文学大作逐步出现。
再到清代的《儒林外史》、《红楼梦》、《聊斋志异》、《镜花缘》、《长生殿》,明末清朝的文学作品抨击旧社会,批判封建糟粕,对封建考试制度的摧残人才,进行揭露和辛辣的讽刺,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思想和不同程度的民主思想。
四、结束语
从表面上看,明末清朝的文学是在远离甚至剔除儒家精神的影响,实际上从深层探究,仁义礼仪,善恶分明,此时文学作品并没有完全脱离儒家精神的影响,儒家精神依旧如一条隐含的脉搏,植入在文学作品中,儒家精神依然在文学作品中彰显着不可缺少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