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治疗胃脘痛经验
2015-04-16罗梦霞,袁嘉仪,韦长林等
李培治疗胃脘痛经验
★罗梦霞*第一作者:罗梦霞,2013级硕士研究生。E-mail:413817060@qq.com。袁嘉仪韦长林李丽贤(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
摘要:李培教授临床多年,对胃脘痛的诊治有着独特的见解,本文从胃脘痛的病因病机、临证要点、诊治特色等方面总结介绍李培教授诊治胃脘痛的经验。
关键词:胃脘痛;李培;名医经验
李培教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导师,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培教授精研医理,对中医学伤寒、温病研究颇深,临床近四十载,学验俱丰,对脾胃病的治疗有着独特的见解。笔者有幸师从李培教授,侍诊身边,观李老治胃脘痛每获良效,吾亦受益匪浅,现将李老治疗胃脘痛经验总结如下。
1病因病机
胃脘痛即指脘部作痛,而脘又有上、中、下之分,泛指上腹部而言。《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土得木而达。”叶天士所谓:“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喜条达,既能助脾气升清,又能助胃气和降,升降协调,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吾师李培教授认为胃为阳土,喜润喜降,以通降为顺,胃脘痛应注重气机升降。临床看来,本病初起多因情志不畅,肝失条畅,肝郁犯胃,脾胃纳运失司,气机阻滞而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胃腑和降不能而致痛;或因寒温失宜,寒凝气血不通则痛;病久则湿聚生痰,蕴郁于中焦,胃腑不降而痛;又气郁日久化火或湿痰聚久而蕴热,可灼扰胃腑而痛;或气滞血行不畅,久病入络而致胃腑络脉瘀阻而痛;或阳虚温运无力,浊邪郁滞而痛。吾师特别强调上述病因既可单一为病,亦可相兼相杂转化为病,虽虚实有异,但应牢记胃的生理特点,指出胃的病理特点突出于"滞",胃脘痛之病机主要还是胃中气血阻滞,胃腑失于和降,不通则痛。
2临证要点
2.1辨疼痛缓急吾师认为胃脘痛常反复发作,辨疼痛缓急还当与西医结合,如慢性胃脘痛出现呕血、黑便、便血者,应属急证范畴;如疼痛日久突然出现脘腹持续疼痛伴压痛、反跳痛、板状腹等,则提示疾病较重,当属外科急腹症范畴。这些危重情况不可拘泥于中医,存门户之见,当以病人之苦为急,愈病为要,适当选用西医诊疗手段。
2.2辨虚实寒热临证之时,李老认为凡胃脘痛病程较长,以手按之,喜按者,兼见面色少华,体倦乏力者,痛而虚也;凡病程较短,以手按之,拒按者,兼见食少腹胀,痛而实也;寒痛者,喜热则减;热痛者,饮冷稍安。口干不欲饮、喜热饮热食、胃脘隐痛、疲倦乏力、大便稀溏,舌苔白或腻,脉沉等属虚寒象;口苦口臭、口舌生疮、喜冷饮冷食、胃脘胀痛、大便干结,舌苔黄,脉弦滑等属实热象。李老强调虚实寒热错杂之病者,临床较多见,辨证当四诊合参,除注重患者症状外,还应细审舌脉,而察舌验苔是诊治胃病的重要手段,概言之,有苔为实,无苔为虚;苔白主寒,苔黄主热;若舌苔白厚,为寒湿中阻;若舌苔黄腻,为湿热壅结;若舌苔黄白相间,为寒热错杂之象。切忌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3诊治特色
.1 临证分治,以“通”为要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相宜,气机通畅,则人体安和。上诉胃脘痛之关键病机在于胃中气血阻滞,胃腑失于和降,不通则痛。故李老据此治胃脘痛常着眼于“通”字,如证属气滞而痛者,用药以疏肝理气为主;如证属气虚挟痰湿阻滞者,则以益气化痰除湿为主;如证属郁热灼扰者,则以清热行气为主等。正如《医学真传·心腹痛》中所言“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
3.2善选成方,喜用对药李老认为古代医家在当时条件下,其成方必是穷究医理,反复验于临床之效方,临证时匆匆组方的疗效往往不及古方,通过准确辨证把握病机,妙选成方,再随症加减,使方与病情相合,临床疗效显著。如肝郁气滞者方选四逆散,脾胃气虚则选四君子汤,或见清阳下陷便溏、泄泻者则选补中益气汤或气味白术散,或见食积者则选枳实消痞丸,寒热错杂者则选半夏泻心汤等;李老常强调,临床用药当如用兵,只有熟悉了中药的寒热温凉、归经及功效才能在临证用药中调度得当,且重视对药应用,对药是由两味药搭配而成的有特定配伍关系的处方用药组合,二者或相反相成,或升降相须,或协同增效,内容十分丰富。如临床常用的名方金铃子散,其中延胡索活血行气,为血中气药,乃止痛之佳品,川楝子疏肝泄热、行气止痛,二药配伍理气止痛之力甚强。如良附丸之高良姜胃脘散寒,香附疏肝理气,合而共奏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之功。如《时方歌括》中的百合汤,百合养阴清热,乌药行气止痛,两药合之为阴虚胃热所致疼痛之良方。
3.3对症用药,贯穿始终李老常说中医治病重点在人,患者往往因有突出的、不能耐受的某些症状而来就医,辨证准确选方用药的同时,适当选用对症之药,可更加有效缓解患者痛苦。如见烧心、反酸者则加黄连、瓦楞子、海螵蛸、牡蛎等制酸止痛,如见嗳气、呃逆频频则加旋覆花、代赭石、枇杷叶等降气,兼见疲倦乏力较甚则加黄芪、人参、太子参等益气,兼见恶寒喜暖则加肉桂、桂枝、吴茱萸、小茴香等温中散寒。诸如此类,临证选方用药之机巧,当于临床中细细揣摩,方能运用自如。
3.4辨病论治,衷中参西中医治病素以辨证为核心,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各种理化检查手段的不断更新与介入,因此对疾病的认识,不仅要识证,还要辨病。中医胃脘痛可包括西医之急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功能性胃肠病、急性胰腺炎、胆囊炎、溃疡穿孔等等,因此李老诊治胃脘痛,常借助胃镜、X线、CT、B超、HP试验、生化指标等以确定是否是胃腑疾病,是否有HP感染,是否属急症范畴,是否兼夹肝胆、胰等其他脏器疾病,明确诊断疾病后,适当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免贻误病情。如患者查出溃疡多发且严重者,除予患者中药汤剂外还加以西药制酸的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
3.5注重调摄古人云“去病,三分靠治疗,七分靠调理。”对于胃脘痛,李老临证时常不厌其烦地反复交待生活中的注意事项,非常重视生活的调节。常嘱患者保持心情愉悦,多运动,因胃气和降大都依赖肝气的条达,情志畅达则肝气疏,肝气疏则全身气机通畅,才能助胃气和降有权。又告患者要长期坚持遵循饮食宜忌,一忌生冷、坚硬、粗糙、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过酸、过甜、过辣等);二忌烟酒;三是进食方式,应少食多餐,忌过饱、过饥等。
4临床验案
患者,赵某,女,26岁,2年前开始出现胃脘胀闷不适,后逐渐发展为胃脘胀痛,时做时止,恶心欲吐,反酸,无烧灼感,消谷善饥,眠差,二便调。舌质红、苔白,脉涩。辨证为气滞胃脘证。治法:理气和胃止痛。药用柴胡15g,香附25g,紫苏梗15g,陈皮15g,枳实25g,香橼15g,佛手15g,大腹皮25g,甘草6g,海螵蛸30g,丹参30g,半夏25g。3日2剂,日3次。嘱患者多运动,快步走路锻炼,每天少食多餐。4剂后,患者诉胃脘胀痛已除大半,共服10余剂,患者症状悉除。
按:如上所述,胃痛者,气血阻滞为其关键病机,四诊合参,本病患者当属胃气阻滞,不通而痛。全方用大队行气之品,以通降胃气,气血兼治,药少而效宏。
(收稿日期:2014-12-01)编辑:王河宝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