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眼神经麻痹中医治疗概况
2015-04-16谢晓春洪亮江西中医药大学03级硕士研究生南昌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330006
★ 谢晓春 洪亮 (.江西中医药大学03级硕士研究生 南昌 330006;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
动眼神经麻痹中医治疗概况
★谢晓春1洪亮2(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南昌 330006; 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
摘要:动眼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本文对近年来国内运用中药、针刺、电针及穴位注射治疗该病的概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动眼神经麻痹;中医药疗法;文献综述
动眼神经麻痹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属中医学上胞下垂、睑废、目偏视、风牵偏视、雎目等范畴,其不单纯是眼科疾病,常为全身病在眼部的表现,临床以突发上睑下垂、眼珠偏斜、转动失灵、视一为二为特征。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复杂,以头部外伤最常见,其他原因还见于颅内炎性、糖尿病等[1]。本病目前西医尚无特效疗法,而中医药及针刺疗法对本病有一定的疗效,本文就近年来本病的中医治疗概况综述如下。
1中药治疗
梅运伟[2]用中药益气活血化瘀,祛风化痰通络,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加减(黄芪、当归、红花、赤芍、地龙、全蝎、僵蚕、桃仁、川芎、白附子、防风)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12例,其中治愈7例,好转5例。毛照海[3]运用中药内服补阳还五汤加味(生黄芪、川芎、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地龙、全蝎、蜈蚣、僵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个月为1个疗程。辨证加减:痰湿重者去当归,加半夏、陈皮、白术、胆南星;阴虚阳亢者加龟甲、生龙牡、牛膝、钩藤;气虚明显者加大生黄芪用量。局部用桂枝、鸡血藤、丹参、川芎,以75%的酒精密闭浸泡3天后外擦患侧局部,每日3次,随后以热毛巾外敷30min,疗程同前,治疗期间每治疗7~10天,停用2~3天。治疗后天性动眼神经麻痹 11 例,结果经1~3 个疗程治疗,11例患者中治愈6例,好转4例,无效1例。其中1个疗程治愈者4例,2个疗程治愈者2例。
2针刺治疗
尹勇等[4]主穴取丝竹空、太阳、翳明、合谷;攒竹、头维、翳明、外关,随证取穴:内直肌麻痹配睛明,上直肌麻痹配阳白,下直肌麻痹配四白,下斜肌麻痹配瞳子髎。结果3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10例,有效12例,无效8例。其中颅脑损伤所致者痊愈7例,疗效最佳。高云华[5]取患侧风池、合谷、太冲、三阴交、足三里、睛明、上明、攒竹、承泣、四白、阳白、太阳、百会。在57 例确诊为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中,痊愈 48 例,有效 5 例,无效4 例,总有效率 92.98%。崔艳杰等[6]主穴取申脉(双)、照海(双),配穴取攒竹(病侧)、睛明穴(病侧)、四白(病侧)、太阳(病侧)、足三里(双)、三阴交(双)。结果32例患者治愈30例,有效1例,无效1例。齐建卓[7]取患侧攒竹、睛明、阳白透鱼腰、风池、上明、承泣为主穴,合谷、足三里、中渚为配穴。结果30例患者中痊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陈芳[8]主穴取睛明、承泣、瞳子髎、球后、攒竹、脾俞;配穴取太阳、阳白透、风池、光明、足三里、合谷,每次选2~3个主穴,2~3个配穴交替使用。共治100例,痊愈75例,显效20例,好转5例。林靖等[9]运用针刺主穴取阳白、鱼腰、上明、攒竹、丝竹空,配穴取合关、外关、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治疗60例动眼神经麻痹,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结果痊愈35例,显效10例,好转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60%。
3电针治疗
陈顺荣[10]将主穴分为两组:阳白、风池、上明(目正视,瞳孔直上,眶骨上缘与眼球之间)、丝竹空、太阳;鱼腰、风池、攒竹、睛明。每日针刺1组,两组交替使用。配穴取合谷、太冲、外关、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光明、地机。共治28例,痊愈20例,显效4例,好转2例,无效2例。陈肖云等[11]将64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予以电针治疗:取患侧睛明、阳白、鱼腰、攒竹、丝竹空、承泣、四白、风池、完骨、养老、光明,双侧头针视区、眼球协同运动区(前额入发际2cm,中线旁开2cm)。对照组单纯用药物治疗:维生素B1100mg及维生素B12500μg肌注,每日1次;维脑路通注射液250mL,静滴,每日1次;神经营养药用奥得金30 mL,静滴,每日1次。结果治疗组32例中痊愈18例,有效 14 例;对照组 32 例中痊愈 5例,有效 19 例,无效 8 例。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刘龙彪等[12]取患侧睛明、承泣、阳白透鱼腰、印堂、太冲、足三里,常规消毒后,选用0.30 mm×25~50 mm毫针,进针得气后,在睛明、阳白、承泣与印堂之间接G6805治疗仪低强度疏波脉冲电流,留针15min。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共治34例,痊愈22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1例。许正月等[13]将32例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按中医辨证分为外感风邪型5例,脾胃虚弱型10例,肝肾阴虚型17例。主穴选攒竹、阳白、丝竹空、太阳穴,取患侧单穴。依据辨证分型取配穴,脾胃虚弱型取足三里、脾俞、胃俞、三阴交、百会;肝肾阴虚型配三阴交、太冲、太溪、肾俞、肝俞;外感风邪型配风池、合谷。均取双侧。结果外感风邪型5例患者中,痊愈2例,显效1例,有效1例,无效1例;脾胃虚弱型10例患者中,痊愈5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1例;肝肾阴虚型17例患者中,痊愈11例,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1例。
4中药结合针刺治疗
赵斌等[14]自拟基本方(生炙黄芪、地黄、当归、川芎、赤芍、红花、桃仁、钩藤、全蝎、僵蚕、柴胡)结合针刺睛明(或上睛明)、承泣、上明、球后、丝竹空透鱼腰、太阳、百会、风池、合谷、足三里治疗顽固性动眼神经麻痹15例,治愈5例,好转9例,未愈1例。刘建武等[15]用中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赤芍、红花、川芎、炙黄芪、升麻、葛根、杭菊花、大枣),配合针刺及穴位注射甲钴胺治疗瘀血阻络型眼睑下垂1例。经治疗35天,右眼睑与健侧基本对称,眼球无外斜,活动自如,视物清晰。杨锦国等[16]自拟动眼汤(熟地、山萸肉、青葙子、茺蔚子、白蒺藜、勾藤、生石决明、珍珠母、枸杞、菟丝子、蔓荆子、赤芍、橘络)内服配合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3例,治疗2个疗程痊愈2例,3个疗程痊愈1例。李种泰[17]用中药明目地黄汤(熟地、生地、山药、山茱萸、当归、枸杞子、泽泻、益智仁、桑螵蛸、五味子、丹皮、茯神、柴胡、丹参、夜明砂、牛膝)配合电针(取穴承泣、球后、瞳子、太阳、睛明、养老、合谷、光明、太冲)治疗糖尿病并发动眼神经麻痹。结果52例中,临床治愈35例,有效11例,无效 6例。总有效率 88.15% 。
5中西医结合治疗
董继先[18]将58例确诊为后天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按就诊顺序的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予以口服维生素B120 mg,腺苷钴胺片500μg,每日3次;三磷酸腺苷注射液40mg,辅酶A 注射液200单位,胞二磷胆碱注射液500 mg,加入至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以15天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及电针治疗。中药治疗予以加减羌活胜风汤(羌活、防风、柴胡、独活、白芷、白术、枳壳、荆芥、薄荷、川芎、前胡、全蝎、白附子、白僵蚕、当归、丹参、黄芪),年老体虚者,倍黄芪以益气固表;肝阳上亢者,加珍珠母、龙骨、牡蛎以平肝熄风;肝虚动风者,加天麻、钩藤等以熄风化痰;兼有肝虚血少者,倍当归,加白芍、熟地以养血祛风,每日1剂,水煎服。电针治疗取患侧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风池、合谷。15天为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痊愈19例,有效8例,无效2例;对照组痊愈11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杨柳等[19]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7例。所有入组的74例患者均给予甲钴胺,1次1片,1日 3次。治疗组37例患者在给予西药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中医综合疗法:补中益气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补中益气汤加减组成如下:人参、白术、黄芪、升麻、当归、枳实、生姜、大枣、柴胡、僵蚕、全蝎、蜈蚣、炙甘草、茯苓,肝肾不足者加杜仲、菟丝子;痰湿重者加藿香、佩兰。针刺取穴以患眼局部为主,以补益脾肾之穴为辅,眼周局部穴位取患侧,余取双侧穴位。所取穴位如下:攒竹、阳白、瞳子髎、睛明、后溪(双侧)、申脉(双侧)、脾俞、关元、足三里。针刺结束后,在攒竹、阳白、瞳子髎、睛明四穴中,每次选取两穴,严格消毒后,予注射用甲钴胺用注射用水稀释后穴位注射,隔日1次,每周3次。两组患者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记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痊愈20例,显效10例,有效7例;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6例。张薇[20]将确诊的84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两组患者原发病基础治疗照常进行。对照组肌肉注射甲钴胺,静脉滴注胞二磷胆碱。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正容汤加减以益气活血化瘀、祛风化痰通络,用针刺睛明等穴位来疏通局部经脉。药物:羌活、白附子、胆南星、白僵蚕、秦艽、防风、半夏、木瓜、甘草、生姜。脾虚湿盛症者以陈皮、白术、党参、云苓健脾利湿化痰;痰湿偏重者以薏苡仁、石菖蒲、佩兰除湿祛痰;恶心呕吐者以竹茹涤痰止呕;病久气虚血瘀者以黄芪、当归、丹参、红花益气化瘀;脉弦滑、苔黄厚质胖者以赤芍、山茱萸、桑寄生养阴润燥、活血通络;外伤者以藁本、防己、桑寄生、三七粉疗伤兼利湿通络。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服用,服药期间忌辛辣、烟酒及重味。针刺主穴:阳白、上明、睛明穴、攒竹、鱼腰、丝竹空;辅助穴:曲池、三阴交、足三里、外关、合谷、太冲。每日针灸 1 次,每次针灸留针时间30 min。结果治疗组治愈30例,好转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治愈16例,好转10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 61.90%。张秀敏[21]运用糖尿病基础治疗的同时,口服中药益气活血汤(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鸡血藤、川芎、甘草、何首乌)配合静脉输注盐酸丁咯地尔,肌肉注射维生素B1、维生素B12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共治22例,痊愈22例。
6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
郑士立[22]针刺取攒竹、阳白、瞳子髎、睛明、后溪(双侧)、申脉(双侧)。上述诸穴均以得气为度,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后溪、申脉穴留针过程中,每隔10分钟运针1次,每次每穴半分钟左右。每天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天。穴位注射取主穴睛明,配穴取攒竹、阳白、瞳子髎中任意一穴,每次2穴每穴注射0.5mL甲钴胺,于每疗程的第1、3、5天注射,1疗程3次。经上述治疗两疗程后,23例确诊患者中,痊愈18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65%。王晓霞等[23]取患侧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太阳、四白、上迎香、眼球协同运动区(前额入发际2cm,中线旁开2cm)、百会、光明、三阴交、足三里。诸穴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手法,百会、足三里和三阴交采用补法,余穴采用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15分钟行针1次。同时患侧太阳及双侧光明、足三里针刺得气后,将针身调整至约1寸在肌肤外,选用1.5cm长的艾条,点燃后插在针柄上作温针灸。针刺结束后,在攒竹、鱼腰、四白、上迎香穴中,每次选取两穴,每穴注射1mL稀释后的甲钴胺,隔日1次,每周3次。结果30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中,痊愈17例,显效8例,好转5例。刘洁等[24]将30例眼肌麻痹患者(外展神经麻痹9例,动眼神经麻痹21例,其中累及上睑提肌者7例)采用针刺联合穴位注射,配合全身给予扩血管及营养神经药物进行治疗。外展神经麻痹取球后、瞳子髎、丝竹空、太阳、合谷;动眼神经麻痹取攒竹、四白、睛明、丝竹空、太阳、合谷,上睑提肌受累再取阳白、鱼腰。穴位注射选取患眼3个穴位,每个穴位注射维生素B12注射液0.1mL。结果30例患者中治愈2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温乃元等[25]将104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2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太阳穴注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1)电针:以攒竹、阳白、丝竹空、瞳子髎为主穴;配以睛明、鱼腰、四白、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照海、申脉。每次取4~6穴,患者平卧,常规皮肤消毒,针刺穴位得气后接G6805型电针治疗仪,用疏密波。(2)穴位注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mL穴注太阳穴。对照组单纯用电针疗法。结果治疗组痊愈38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48例;对照组痊愈27例,有效13例,无效12例,总有效40例。
7结语
综上所述,近几年来动眼神经麻痹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且目前西医无特效疗法,而随着中医眼科学的不断发展,运用中医药及针刺为主要方法治疗动眼神经麻痹已逐渐得到重视,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然而中医治疗本病多为个人的临床经验总结,在辨证、方药及疗效评价上缺乏统一标准,以及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因此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重点是探究出一套能够使辨证标准化,同时可筛选出重复性高、疗效好的方药方案,并制定统一的疗效标准,探讨各种疗法的作用机理,以便更好地运用于临床,造福于患者。此外,由于动眼神经麻痹病因复杂,与全身病密切相关,治疗时还宜详查病因,针对病因治疗,标本兼治,可以加快疾病康复,防止复发。
参考文献
[1]蒲一民,徐智科,刘宗顺,等.首诊动眼神经麻痹35例病因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3,13(8):1 694-1 696.
[2]梅运伟.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12例治验[J].河南中医,2004,24(8):46-47.
[3]毛照海.中药内服外用治疗后天性动眼神经麻痹11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5):61.
[4]尹勇,欧阳应颐,张锡芳,等.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2,2(5):27 -28.
[5]高云华.针灸治疗动眼神经麻痹57例患者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3):67.
[6]崔艳杰,高其芳.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32例[J].四川中医,2012,30(10):135 -136.
[7]齐建卓.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30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6):166.
[8]陈芳.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100例[J].针灸临床诊治,2007,23(11):10.
[9]林靖,戴伟.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6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1,20(1):45.
[10]陈顺荣.电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28例[J].中国针灸,2010,30(2):168-169.
[11]陈肖云,朱英,黄小珊. 电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32例[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8):1 747-1 748.
[12]刘龙彪,冯祯钰,张滨农.电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34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0,19(4):47-48.
[13]许正月,于静.电针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32例[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6):484-485.
[14]赵斌,韦企平.针刺联合中药治疗顽固性动眼神经麻痹15例[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1,21(3):169-170.
[15]刘建武,徐杨青,杨来福.针药配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1例[J].江西中医药,2006,3(12):57.
[16]杨锦国,梁文智,张永平.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3例[J].中国临床医生,2006,34(12):57.
[17]李种泰. 中药合电针治疗糖尿病并发动眼神经麻痹52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5):460.
[18]董继先.针药并举治疗后天性动眼神经麻痹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2,22(4):270 -272.
[19]杨柳,刘新英,郝佳.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中年人动眼神经麻痹37例[J].世界中医药,2013,8(8):912-913.
[20]张薇.中西医结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84例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3):402-403.
[21]张秀敏.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22例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5,23(8):93-94.
[22]郑士立.针刺配合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动眼神经麻痹23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4):285.
[23]王晓霞,刘国强,孙玲莉.针灸配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动眼神经麻痹30[J].陕西中医,2012,33(7):883 -884.
[24]刘洁,周微,刘博强.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眼肌麻痹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3,33(6):620-621.
[25]温乃元,范志勇,李志彬,等.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动眼神经麻痹52例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5(3):213-214.
(收稿日期:2014-12-11)编辑:薛铁瑛
中图分类号:R276.7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