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2014-05-30胡巍
胡巍
摘 要:小微企业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融资难的问题却长期制约着其生存和发展。将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理论分析框架,从风险、信息以及融资模式的角度分析了融资难的成因,并从小微企业、银行和政府三方面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困境;融资框架
中图分类号: F83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4)05-0128-04
一、问题的提出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等的统称。我国于2011年公布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正式界定了小微企业的概念。截至2013年底,我国共有1 169万户法人企业以及4 436万户个体工商户符合小微企业的标准,占我国全部法人企业的76%以及全部市场主体的94%[1]。小微企业创造了我国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贡献了国家税收总额的50%,提供了85%的新增就业岗位[1]。
我国的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的小微企业长期受到融资问题的困扰,难以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得数量充足、价格合理的资金来支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与其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作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说明,我国的金融体系对资金的配置效率不高,未能有效的向有价值的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将影响小微企业融资的因素纳入到统一的分析框架内,从而系统性的研究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二、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框架研究
(一)融资分析框架建立
在我国由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下,银行信贷是小微企业获得融资的最重要途径。由此,本文建立如图1所示的融资分析框架。此框架由融资主体、融资行为和融资结果三部分构成。
第一,融资主体。小微企业和银行是参与融资的主体①。在信贷市场上,可以用“风险属性”对融资主体进行描述。(1)小微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偿还贷款,偿付能力是小微企业的风险属性,将其定义为“风险水平”;(2)银行是经营风险的市场主体,对风险的态度是银行的风险属性,将其定义为“风险偏好”。第二,融资行为。融资行为是指融资主体将自身的风险属性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进行转化。(1)小微企业的风险水平由内部人员掌握,需要通过“信息传递机制”(例如财务报表、企业信用评级等)转化为外部可以解读的“企业经营信息”;(2)银行的风险偏好需要通过“风险识别机制”(例如信贷技术、审批流程等)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银行信贷标准”。第三,融资结果。银行根据企业经营信息和银行信贷标准来权衡风险与收益,作出最终的贷款决策。银企之间的融资会出现三种均衡结果,即融资成功、融资失败、融资部分成功。
(二)融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融资的因素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如图1所示,可以分解为风险匹配度、信息对称程度以及融资模式三部分。
1.风险匹配度。企业的风险水平与银行的风险偏好是否匹配和相容,是影响融资结果的决定性因素。当二者相互匹配时,融资成功,企业获得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银行获得利息收益;反之则融资失败。
2.信息对称程度。当银企之间信息完全时,银行可以分辨企业的风险类型、监督企业的经营情况,并据此对不同的企业实行差异化的利率政策。此时,信贷市场出清;反之,当信息不完全时,银行只能对所有的企业设定一个固定的利率。此时,银行提高利率会使得市场上的安全型企业退出、风险型企业进入。因此,银行会选择在较低的利率水平上拒绝一部分小微企业的贷款申请,而非在较高的利率水平上满足所有小微企业的申请。从而,信贷市场无法出清。出现了信贷配给。
3.融资模式。融资模式是指,银行以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和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将与融资有关的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的一个具有特定功能和竞争力的融资解决方案。融资模式的有效与否决定了银行是否有动力、企业是否有意愿进行融资。不同的融资模式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企业。
三、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
在小微企業融资的理论分析框架基础上,可以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融资实践,分析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具体原因。
(一)小微企业的风险水平与银行的风险偏好不匹配
1.小微企业的风险水平高。小微企业的管理不规范、市场竞争力弱、经营稳定性差,导致其经营效率低、利润不足、生存年限短,相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表现出较高的风险水平。首先,小微企业大多采用家族式管理,依靠亲缘、血缘和地缘来维系企业的运行。因此,企业主的主观意志对管理的影响很大,使得小微企业的管理具有典型的“人治”特征,表现出主观性、武断性、随意性的特点,难以有效的吸引人才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其次,我国的小微企业长期以来习惯于以价格优势来抢占市场,忽视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等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然而,随着我国资源要素价格的持续上涨,小微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利润下滑,市场竞争力逐渐丧失。最后,我国的小微企业大多分布在简单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以及传统服务业等进入门槛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之间竞争激烈、淘汰率高、平均生存年限短。例如,我国微型企业(资产规模100万元以下)以及小型企业(资产规模1000万元以下)的5年平均存活率分别为65.5%和79.6%,明显低于大中型企业915%的平均存活率[2]。
2.银行的风险偏好谨慎。银行吸收公众存款和发放贷款,通过经营和管理风险来获得收益。因此,银行的首要目标是稳健经营,会主动过滤和规避风险较高的企业。然而,小微企业整体而言具有较高的风险水平,与银行的经营目标不相容。据统计,我国银行业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为51%,分别高出大型、中型企业4.1个和2.4个百分点[3]。因此,小微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融资支持时具有天生的劣势。
(二)银企间信息不对称
1.小微企业的信息生成机制不畅。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小微企业的内部信息生成机制不健全,加大了外部投资者判断企业前景和风险的难度,制约了自身获取外部资金的能力。小微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没有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此种治理结构有利于企业主直接掌握企业的经营信息。但是,小微企业也因此没有动力通过季报、年报以及股东会议等方式发布和传递企业信息;同时,我国的小微企业难以提供规范、完备且经过外部审计的财务报表,无法准确对外传递企业的赢利能力、资产负债、经营前景等方面的信息。
第二,小微企业的外部信用信息支持体系不完备。外部信用信息支持体系包括政府主导的征信系统以及商业化运作的评级机构,可以从第三方的角度客观中立的收集并传递企业的信息。但是,我国的信用信息支持体系尚不完备。例如,我国的征信系统只收集了企业在金融机构的信息,并未包含工商、税务、司法等部门的信息,难以全面反应小微企业的经营和风险情况;此外,我国的评级体系亦不发达,评级公司数量少且主要面向大中型企业服务。
2.银行的风险识别机制失效。银行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流程来处理和判断企业的信息,称之为风险识别机制。我国银行业现行的风险识别机制不适应小微企业的特点,难以有效的筛选出符合贷款条件的小微企业。
第一,银行缺乏适合小微企业的信贷技术。我国银行业的信贷技术高度依赖于财务报表等标准化的“硬信息”,无法处理小微企业的信誉、企业主品德等个性化的“软信息”。同时,小微企业的固定资产少,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比例高。而现行的抵押担保技术难以判断存货和知识产权等流动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的价值和风险,只接受厂房和土地等固定资产作为抵押物,增加了小微企业获取资金的难度。
第二,银行的信贷审批机制对小微企业不利。我国的银行普遍实行“审贷分离、逐级审批”的机制。调查人员、审查人员、审批人员分别履行尽职调查、合规审核、贷款决策的职责。此种安排可以实现不相容岗位的分离,防范银行内部人员的道德风险。但是,此种审批机制的流程长、环节多,会造成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和扭曲;同时,作为有决策权的各级行长缺乏有关小微企业的专业知识,难以作出有效的决策。
(三)融资模式失效
当前,我国银企之间采用“点对点”的传统融资模式进行资金借贷。此种模式的运作方式为:银行信贷人员与企业进行一对一的接触,通过实地调研和定期回访等方法对企业进行精细化的调查和持续的追踪,并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企业的经营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然而,传统融资模式只适合于经营规范的大中型企业的贷款申请,并不适用于小微企业。
第一,成本与收益不匹配。银行的收益与贷款金额和贷款期限成正比。我国超过六成的小微企业需要的是金额100万元以内且期限不超过1年的贷款[4],难以为银行创造可观的利息收入;同时,银行处理每一笔贷款均需付出固定成本,以及识别企业信息和监督企业行为的可变成本。小微企业的贷款次数频繁且信息不规范,导致银行小微信贷的成本居高不下。
第二,融资时效性差。小微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灵活高效的经营方式和快速的市场适应能力,且其融资需求多为流动资金周转。因此,小微企业对融资时效性的要求远远高于大中型企业,一般要求在5到10个工作日内获得资金,以便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然而,传统融资模式的贷款审批周期在1到3个月,显然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
第三,无法批量化处理业务。单笔小微企业贷款的利润有限,因此银行应通过批量化的方式处理贷款,从而享受规模效应带来的收益增加。但是,传统“点对点”的融资模式具有规模不经济的特点,每名银行信贷人员所能管理的企业数量有限,增加人员又会导致成本上升从而抵消收益的增加,无法批量化的处理小微企业贷款业务。
因此,传统的融资模式对于银行来说成本高、收益低,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无法满足其“小、快、短、频”的融资需求。从而,银行没有动力开展小微企业信贷,而小微企业也缺乏通过银行等正规渠道进行融资的意愿。
四、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思考
为了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企业、银行以及政府三方应共同采取措施。小微企业应从提升管理与决策水平和转型升级入手,降低自身经营风险;银行应通过技术、机制和模式的创新来主动适应小微企业信贷的需求和特点;政府的作用则在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市场机制的顺利运行。
(一)小微企業方面
1.提升管理与决策水平。小微企业不具备资金和技术等“硬实力”的优势,而是具有经营方式灵活和市场应变能力强等“软实力”的优势。因此,小微企业主应提升自身素质,以便及时洞察市场的变化、确定企业发展方向、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同时,小微企业还应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和财务制度,以便有效的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准确的决策与高效的管理可以使得小微企业充分发挥其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降低经营风险。
2.企业升级与转型。小微企业可以与大型企业进行分工协作,发挥自身“精”和“专”的特点,专司某一环节的生产,积极融入到现代产业链中,实现经营方式的升级;此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小微企业可以摆脱传统行业对资源要素投入规模的依赖,依靠高素质的人力资本,进入科技类以及文化创意类等新兴行业,从事技术和知识的生产。
(二)银行方面
1.创新信贷技术。(1)发展关系型贷款技术。关系型贷款可以帮助银行获得小微企业在声誉、社会评价、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私有信息,从而更好地了解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与风险水平,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2)开发信用评分技术。在理论研究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银行设计适合本国国情的小微企业评分模型,将企业个性化的“软信息”转化为分数形式的“硬信息”,为决策人员提供参考。
2.创新管理机制。(1)创新审批机制。银行应组建专门的小微企业事业部并授予其适度的贷款审批权限,将审批机制从“向有决策权的人传递信息”变为“向掌握信息的人赋予决策权”[5],从而降低信息识别成本和信息扭曲程度。(2)改善考核机制。银行应通过专家团队的统计测算,为小微企业贷款设定一个不良率容忍度,改变原有的不良贷款零容忍的机制;同时,积极探索和实施尽职免责的考核政策,改变“唯结果论”的逐笔追究问责机制。
3.创新融资模式。银行可以重组与融资有关的内外部资源,创建具备有效的风险过滤机制和信息识别机制,能够快速、批量、低成本的处理贷款业务的小微企业信贷模式。例如,小微企业大多依靠商圈、产业链、物流链等联系在一起,呈现出集群分布的特点。因此,银行可以引入商会、核心企业、物流仓储公司等与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第三方机构参与融资过程,发挥第三方机构在专业知识和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起到风险过滤、信息识别、监督检查的作用,从而大幅度的减少银行的调查监督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提升业务效率,实现小微企业融资模式的创新。
(三)政府方面
1.健全金融服务体系。政府应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形成不同金融机构合理分工、有序竞争的局面,增加小微企业融资可获得性。一方面,政府应发挥大银行的主导地位,通过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引导大型银行将资金向小微企业信贷倾斜;另一方面,大力推动城商行、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的发展,鼓励其将经营重点转向地方经济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2.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基础设施的作用在于缓解信息不对称。人民银行应扩大征信系统的信息收集范围,实现与工商、税务、法院、海关等系统的互联互通;此外,政府还应推进商业性征信机构和信用评级公司的发展,作为公共征信系统的重要补充;最后,有关部门要着手制定适用于小微企业的会计准则,从而提高小微企业的财务透明度和会计信息质量,满足政府税收征管和银行信贷决策的需要。
3.加强法律保护和财税政策支持。政府应通过《中小企业促进法》及相关延伸法律明确小微企业的法律地位和发展方向;同时,加大对产权的保护力度和对违约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创造良好的信用守法环境;此外,政府还可通过减免税费、设立专项发展基金以及政府采购等方式加强对小微企业的财税支持,减轻企业负担。
五、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理论分析框架,对小微企业融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是由银企间风险匹配度差异、信息不对称、融资模式失效等多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企业、银行和政府三方应共同合作,从微观的技术和机制层面、中观的融资模式层面、以及宏观的融资环境层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达到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目的,使小微企业更好的发挥其社会和经济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情况报告(摘要)[EB/OL].[2014-03-31]. http://www.saic.gov.cn/zwgk/tjzl/zxtjzl/xxzx/201403/t20140331_143497.html.
[2]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全国内资企业生存时间报告[EB/OL].[2013-7-30]. http://www.saic.gov.cn/zwgk/tjzl/zxtjzl/xxzx/201307/P020130731318661073618.pdf.
[3] 李志強. 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与信息化对策[J]. 当代财经,2012(10):80-85.
[4] 巴曙松. 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中国现状及亚洲实践[R]. 海南:博鳌亚洲论坛,2013.
[5] 鲍静海,贾莹. 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测评[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32-37.
【责任编辑 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