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哲学视域的职业价值观
2014-05-30周锋
周锋
摘 要: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进行职业探索、职业决策和实现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当前国内外学者对职业价值观概念研究和界定的基础上,从价值哲学视域,在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关系的层面上,对其进行深入辨析并概括出职业价值观的概念内涵和哲学属性,有助于科学推进职业价值观的内部结构、测量评价、群体特征、影响因素及其相关应用领域的研究。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价值哲学;职业属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4)05-0009-05
职业价值观对每个人的自我探索、职业认知、生涯决策,乃至于整个职业生活的发展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职业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本质属性是怎样界定的呢?纵观当前中外不同的生涯发展理论学者对职业价值观的相关研究,对职业价值观概念的界定仍然是各表纷纭,莫衷一是,很难有哪一个定义能够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同。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于从更为宽泛的角度探索职业价值观概念及其应用问题提供了方便,但这样也容易造成不同的学者对职业价值观内涵的理解错位,致使有些相关研究和问题探讨难于保持在同一概念范畴内进行。因此,从价值哲学角度认真审视和辨析职业价值观的概念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国内外学者对职业价值观概念的界定和阐述
国外学者一般将职业价值观称为“work values”,多数国内学者将其译为“职业价值观”,也有的将其译为“工作价值观”。我们平时所讲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究其本质也属于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属于人的价值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价值观在人的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和应用。多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者们從不同的角度,对职业价值观的概念做过各种各样的界定和阐释。
职业价值观这一概念起源于美国生涯发展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之中,生涯发展研究领域的先驱们很早就开始了对职业价值观概念的解析。早期就有学者从人的内在需求与工作的特质属性的关系,即哲学角度来阐释职业价值观的概念内涵。Super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人与工作相关的目标追求,是人的内在需求与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的具体反映[1]。也有学者从工作对人的追求的满足状况来定义职业价值观,Kalleberg提出职业价值观是个人从工作活动中想要追求的价值或意义,包括内在动机、便利性、同事关系、生涯、资源充足性五个方面的因素[2]。还有学者从价值判断思想体系角度来解释职业价值观,Elizur认为职业价值观是对工作行为以及从工作环境中获得结果的价值判断,属于直接影响个体行为的内在思想体系[3]。由此可见国外学者们早期对职业价值观概念的解析一开始就注意到了它的哲学属性,即本质上反映的是工作属性对人的需求的满足关系,并多侧重于从人的自身内部因素和主观角度来探索其内涵。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另外一些研究者关注到并尝试从职业本身的外在属性角度来定义职业价值观,突出了职业价值观的社会属性。Ross提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工作中所获得的终极状态(如收入高低等)或行为方式(如同事合作等)的信念[4];类似的还有Schwartz的观点,他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达到或获取的目标和报酬[5]。从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国外的研究者们的这些观点,多是针对职业人展开研究,并提出职业价值观的定义,经历了从哲学思辨到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发展过程。
随着生涯发展理论在国内的传播和应用,职业价值观日益引起越来越多国内学者的关注。不少人基于自己对职业价值观的理解和研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职业价值观概念的多种定义。国内早期对职业价值观概念研究,主要是对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介绍,同时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其实际应用,不仅强调其哲学属性,更注重其社会属性。较早介绍和研究职业价值观概念的楼静波认为,职业价值观是关于职业选择、职业等级、职业生活的意义等问题的价值评判,具体表现在秉承原则、价值取向和报酬期望等方面[6]。宁维卫进一步提出职业价值观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7]。黄希庭等强调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于某种社会职业的需求所做出的评价[8]。之后的相关研究在继承前人对职业价值观内涵所做阐述的基础上,开始从人们思考职业问题时的信念、意愿、态度等角度来做进一步的解释。刘璐俐提出,职业价值观是个人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对职业生活的能力、意愿及态度倾向所形成的一种动力系统,能够支持、引导人的行为趋势[9]。凌文栓等强调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态度或价值倾向[10]。2000年以后,仍不断有学者对职业价值观的概念内涵进行界定,但多数是从职业价值观的应用层面较为抽象的概括。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回归到对职业价值观的哲学内涵进行探索的道路上来。顾雪英提出,职业价值观体现了职业属性对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11]。于海波、张进辅等强调职业价值观是一套信念系统,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12]。近年来,有的学者从实践应用角度出发提出了更为综合的职业价值观概念界定,窦运来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内心尺度,是一种信念,反映了个体的内在需求及偏好,引导着个体对待工作的态度倾向、行为准则和目标追求[13]。
国内外研究者们在对职业价值观概念进行解读时,无论是从工作属性对人的需求满足角度来界定,还是从价值判断、态度、信念、个性倾向等心理特征角度来阐释,综合来讲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一是职业价值观表现为人们依据自身需要,对职业及其属性所进行的评价或选择,是人们对待职业的态度和信念,这种信念和态度决定着人们对职业及其属性的总体判断。二是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职业进行价值判断的评价标准、内心尺度和个性倾向,它们共同发挥作用,融合在一起,为人们评价职业、选择职业乃至确定人生职业目标提供内在依据。三是职业价值观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内在驱动系统,可以作为支持和引导人们职业评价、职业决策和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影响着人们的一切职业行为。四是只有个人结合自身需要,对某一职业的属性进行价值判断,并且做出取舍选择时,个人的职业价值观才能呈现出来,因此职业(工作)属性是职业价值观得以表现的外部因素。五是职业价值观是个人价值观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中,个人的价值观始终居于核心地位,个人的价值观制约着个人职业价值观。
二、从价值哲学角度认知职业价值观
研究职业价值观的哲学内涵,需要将其放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来进行审视和分析。认知职业价值观的诸要素,并将其内涵言简意赅、高度凝练地整合为一种概念表述,还需从作为元概念的“价值观”入手。价值观的概念源于“价值”这个哲学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反映的是事物的属性对人的需求的满足程度。价值不仅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属性的反映,同时也包涵着人对客体属性的评价与应用。价值观就是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属性或自身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
人的价值观是在社会实践中,即人同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的形成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与人的需要、利益、兴趣、愿望等密切相关。价值观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评价标准和价值尺度,即主体判断客观事物和自身行为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标准,是主体做出评价或决策的内在依据;二是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指的是主体对客观事物与自身行为是否认同以及个性倾向,是主体做出评价或决策的具体结果。
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对客观事物和自身行为的是非判断、荣辱区分与取舍选择。也就是说价值观主要表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是非判断是基于对评价对象全面认知的基础上而进行的综合研判;荣辱区分是基于个人内在情感与公众普遍认同情感基础上的人生情感体验辨析;取舍选择是基于认知和情感基础上的思想倾向和行为方式选择。而价值观从根本上决定着这三个表现维度的具体呈现结果。
价值观是人深藏于心的一种信念,在人的具體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挥着评价标准、行为导向和情感激发的作用,是个体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无形而有力的世界,深深地影响着人生活动的方方面面。群体价值观的融汇,构成了社会伦理、公共道德与民族文化体系的内核和灵魂。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的核心价值体系,则集中反映出人类社会应该提倡什么、应该反对什么,应该对各种客观事物和自身行为做出怎样的判断和取舍。因此,对于个人而言,价值观是影响人的思想、行动乃至人生发展和成败得失的最主要的内在因素;对于一个群体到一个社会而言,价值观就是群体意识、人文精神和社会文化的核心内容。价值观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每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和生存之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社会生态和精神文化。
职业价值观(work values)作为价值观在职业生涯(Career)领域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必然拥有一般价值观的上述特点。从哲学角度来看,价值观包含于人生观,人生观包含于世界观。因此,职业价值观属于世界观范畴。同时,职业价值观反映的也是关于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对与职业相关问题的思考、评判和选择的方法与原则,而非单纯的结论性观点。因此,职业价值观又包含有方法论。从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规律来看,对于具有社会属性的人来讲,人们的职业价值观既有时代烙印和群体倾向,也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概括来讲可以做如下论述:
一是从认知角度来看,职业价值观是个人对职业(工作)属性这一客观事物的内在反映,表现为个人对职业或工作岗位及其属性的认识和评价。在这一认知过程中,每个人必然都会遵循着自己的内心尺度和评价标准。这种内心尺度和评价标准作为人的自身需求,构成了职业价值观的内部因素;而人们所认知和评价的职业(工作)属性,则是职业价值观的外部因素。在个人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是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在互动之中发挥着作用,并进而影响着每个人的职业生涯。
二是从情感角度来看,职业价值观是个人对职业(工作)属性这一客观事物的认同和倾向状况的反映,表现为个人对职业或工作岗位及其属性是否认同和喜好。现实世界中,由于各行各业的自身特点和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不同的职业或岗位在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社会交往、劳动报酬、发展机会以及稳定性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差别,甚至是巨大差异。同时每个人在能力水平、兴趣特长、性格特点、成长经历、家庭背景、身体条件等方面也各有所长,对各种职业或岗位及其属性有着不同的主观评价和喜好。各类职业或岗位在人们心目中是否认同以及喜好程度必然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既有群体特征,又有个性倾向。当然这些也是人的职业价值观得以存在的现实基础。
三是从行为角度来看,职业价值观是个人对职业(工作)属性这一客观事物的选择和取舍,为人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决策提供内在理由。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就业方向和具体工作岗位的选择,为个人进行职业探索、职业决策和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它融合于人的所有职业活动当中,在个体的职业发展领域,支配着人的态度、行为和信念,影响着着人的职业认知、职业选择乃至整个生涯发展。职业价值观的澄清,有利于个体更好地认知自我和探索职业,从而合理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并促进生涯发展的预见性和可控性。
三、职业价值观的哲学内涵及其属性
立足于价值哲学,职业价值观就是依据个人自身需要,对职业(或工作)属性的总体评价和看法,既包括评价方法与标准,也包括个性倾向。职业价值观一般具备如下属性:
第一,主观性。人们在依据自身需求对职业(工作)属性进行价值判断和个性选择时,总是遵循着自己内在的评价标准和个性倾向。人的需求是主观性的,评价标准和个性倾向也都是主观性的。因此,职业价值观必然具有主观性。人的职业价值观不会独立存在的,而是建立在自己的需要基础之上。如果想要分析一个人的职业价值观特点,首先要从这个人的需要入手。人的需要改变了,其职业价值观也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同时,职业价值观又具有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人的需要发挥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当职业(工作)属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需求,而受外部环境和条件限制又没有更好的职业选择时,人会自觉降低其部分内在需求的强度,暂时接受和适应职业(工作)属性。
第二,差异性(或多样性)。职业价值观本质上是人关于职业(工作)属性对自身需求满足情况在头脑中的反映。需要是人对某种既欠缺又渴望得到的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反应,是形成职业价值观的心理基础。人的需要是复杂多样的,不同个体的需要不仅有同有异、各有侧重,而且即便是相同需要,在层次、稳定性、强度等方面也都有所不同。还有,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现实生活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人们在自身条件、性格特点和所处环境等方面千差万别。同时,现实世界中各种职业就其属性而言也是各具特色,甚至大相径庭的。不同个体有着不同的需要,有着不同的内心世界,人们在依据各自需要对大千世界的各种职业进行审视和判研时,职业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必然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
第三,稳定性。职业价值观属于人们深层次的思想意识范畴,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人生态度。它是在人的成长历程中,随着能力的提高,认知水平的增长,经验的积累,在家庭、社会、教育以及个性倾向的综合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对职业世界的总体认知和评价。人的职业价值观需要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才能形成,不过一旦形成,就会作为一种人生观根植于思想深处,不会再轻易改变,具有持久性并相对稳定。
第四,阶段性。人的职业价值观形成之后便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但是并不是固化在某种阶段或状态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的改变、阅历的积累,人的物质条件和精神世界都会发生变化。人们在不同人生阶段对职业的需求也会逐渐发生变化,职业价值观便会在潜移默化之间发生渐进式的,亦或是回归式的变化。特别是在某些重要人物或重大事件出现时,个人的职业价值观甚至还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第五,可塑性。一切价值观都是人的大脑对外部物质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反映。职业价值观就是人们对职业(工作)属性的具体反映。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必然遵循着由感性认识,经过实践检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来指导具体实践的一般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不是简单的单向发展,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反复验证,波浪式推进的。在人们的职业价值观形成过程中,人的认知能力、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职业世界的认识,并进而影响到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对于青年群体来讲,职业价值观是可以通过提高认知能力,拓展认知广度,和在实践中强化认知深度,来加以改进和完善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价值观是具有可塑性的。
四、从价值哲学视域辨析职业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职业价值观属于人的价值观体系。一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对于自己可能选择哪些行业,乃至是否从事某一具体工作岗位,发挥着最终的决定性作用。人们进行自我探索、了解职业世界和做出职业决策的整个过程,换一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是个体职业价值观的澄清、验证、发展和趋于稳定的过程。此外,通过职业价值观探析还能够检测个体对所选择职业的适配性和满意度,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入职以后在职业世界中未来的发展状况。
纵观职业价值观相关研究,无论是以青年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还是以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无论是以促进职业探索和职业决策相关问题为目标的研究,还是以提高企业或组织人资与绩效管理为目标的研究。研究内容多聚焦在职业价值观的概念界定、内部结构、测量评价、群体特征、影响因素以及职业价值观与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等方面。在进行这些研究时都需要首先对职业价值观的概念进行阐述和界定。只有在此基础之上,职业价值观的内部结构、测量评价、群体特征、影响因素等研究才会得以科学的推进。因此,从价值哲学视域出发对职业价值观进行辨析,科学、准确界定其具体内涵,是进行职业价值观相关问题研究和探讨的前提与基础。
当前学者们对职业价值观概念的界定虽然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多从应用层面来理解和阐述。也有部分学者从工作属性对人的需求满足关系方面,即哲学角度进行了职业价值观的概念诠释。但是把职业价值观作为人的价值观体系中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从价值和价值观的哲学意义出发,将其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深层次地审视、分析其概念内涵和本质尚不够深入。从价值哲学视域对职业价值观进行哲学辨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个人需求和职业(工作)属性是构成职业价值观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人的需求,即内部因素始终居于个人职业价值观的主导地位;职业(工作)属性,即外部因素则一直居于个人职业价值观从属地位。二者之间能够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
2.不同的人或同一人的不同发展阶段,其职业价值观具有差异性(或多样性),究其原因就是人的需求、个人特点及其所处环境存在差异性(或多样性),或者是人在不同时期随着条件和观念的变化对职业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3.职业价值观是在人们依据自身需求对具体职业(工作)属性进行评价、判断和取舍时才会表现出来,并对人的职业探索、职业决策和生涯发展发挥着潜在的决定性作用的。
对职业价值观的哲学内涵和属性有了以上基本认识,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界对职业价值观概念的深入思考,进一步清晰地认识职业价值观的哲学属性、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同时还有利于在职业价值观的概念界定上统一认识,从而引导今后的相关研究在同一个概念体系内规范进行,使职业价值观的内部结构、评价测量和影响因素等研究更加科学和统一。
[参 考 文 献]
[1] SUPER D E. Manual for the Work Values Inventory. Chicago:Riverside Publishing Company,1970.
[2] KALLEBERG A L.Work Values and Job Rewards: A Theory of Job Satisfaction[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77,42:124-143.
[3] ELIZUR D, SAGIE A. Facts of Personal Values: 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Life and Work Values[J]. Applied psychology review,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1999,48(1):73-87.
[4] ROS M, SCHAWRTZ S H, SURKISS S.Basic Individual Values, Work value, and the Meaning of Work[J].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1999,48(1):49-71.
[5] SCHWARTZ S H. A Theory of Cultural Values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work[J]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1999,48(1):23-47.
[6] 楼静波.当代青年的职业价值观[M].青年研究,1990.
[7] 宁维卫.中国城市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J].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10-20.
[8] 黄希庭,张进辅,李红,等.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9] 刘璐俐.大专学生工作价值观之调查研究[C].第三届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量学术研讨会论文,1997(12).
[10] 凌文輇,方俐洛.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
[11] 顾雪英.职业价值观概念及其结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0(16):52-53.
[12] 于海波,张进辅. 从职业价值观中分析当代大学生需要的特点[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68-76.
[13] 窦运来,黄希庭.中国企业R&D人员工作价值观结构实证研究[J].科学研究,2012(3):434-436
【责任编辑 卢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