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课改背景下某些教学行为的反思

2013-04-29王建伟

新课程学习·上 2013年6期
关键词:有效合作教师角色有效提问

王建伟

摘 要:目前,新课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进,广大教师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改革教学实践。但有些教师对课改精神的理解存在误区,由此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在此试作分析,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

关键词:教师角色;有效合作;有效提问

新课程进行到今天,的确让我们的教学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不难发现,我们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理解和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部分教师盲目地追求所谓的“新”,而忽视了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导致部分课堂教学陷入误区,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教师角色的“定位”

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教学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于是,有些教师迷惘了,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认为既然学生是主体,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就是主角,教师成了配角。因此,在课堂上,有的教师一节课只讲了十分钟,绝大部分时间给了学生,教师成了“旁观者”,整个课堂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就像一盘散沙,吵吵闹闹,对须掌握的知识模棱两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教师该如何“定位”呢?

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新课程则强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来,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路人。教师与学生平等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平等、交往、互动昭示着教师不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不是“放羊式”的教学,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分享学习;上课不再是单向的付出或教师当“旁观者”,而是师生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路人。

二、有效合作

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师生之间拉近距离,让学生动起来。但我们会发现有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认为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要保证学生有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机会

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没有自主学习为基础的合作犹如空中楼阁,没有经过个体独立思考的小组合作就如无源之水,只能让学生感到措手不及、无所适从。所以我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有意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五分钟,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可以把要点写下来,然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有了自己的观点,有了与别人交流的需要,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

2.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

(1)让学生大胆地“说”

大胆地“说”是合作学习的前提,需要每个成员都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对方的观点。有些学生特别是一些学困生,默不作声,不敢开口,都等对方先说,生怕别人笑话,所以我在教学中尽量鼓励学生,特别是一些胆小的学生,不要怕出错,要大胆地“说”,同时强调同学之间不允许嘲笑,在我的鼓励下,一些学生胆子大了,有的学生开始争论问题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说”,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点。

(2)让学生学会用心“倾听”

学会倾听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我在教学中反复强调学生要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别的同学在发言时要用心去“听”,不要开小差或乱插嘴;二是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从中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听别人“说”,不是从头一个字听到最后一个字,而是要抓住最关键的字和句子;三是听后要有思考,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或不同意见。别的同学表达的观点,自己要有思考,我的观点和他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问题在哪里?要善于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

(3)让学生学会“讨论”

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同之处,这就需要讨论、评价,以形成最佳的方案。我在教学中强调“讨论”不是争得面红耳赤,不是比谁的嗓门大,不是好学生说的观点都是对的,每个人都要参与,求同存异,找到问题的最佳结合点,同时教师要注意个别学生讨论不着边际、离题万里、乱侃一通,这需要引起注意,教师要在关键之处予以指导,让每个学生都学会讨论问题的方法。最后,学生讨论出来的答案可能千差万别,教师一定要引导和总结,当然不是统一标准答案。

三、有效提问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变为引导者,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有的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师生互动,一改过去讲授式的“满堂灌”为提问式的“满堂问”,有些问题是多余的、无效的。比如,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上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吗”“你体会到吗”“对吗”之类肤浅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内容、不分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所得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文本,走进文本,在文本探索中激发兴趣,培养感知能力。

1.要有深度

有的问题,要提供足够时间让学生再读自悟,或进行适时适度的点拨,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思考进一步深入。例如我教说明文《巍巍中山陵》这课时,我作了这样的提问:课文的题目能改成“中山陵”吗?学生回答不能,我问为什么,“巍巍”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答得一般,他说:“巍巍”表现了中山陵宏伟的气势;有的学生回答:“巍巍”不仅指中山陵宏伟的气势,更指孙中山先生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崇高地位。这样的提问不仅有深度,而且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主题,体现了提问的有效性。

2.要有启发性

“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例如我教《散步》这课时,我就抓住课文开头提问:“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如果改成“我们全家在田野散步”不是更简洁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学生纷纷回答,有的学生答得很好,他说:文章一开始交代了主人公,祖孙三代,“我”处中间,上有老,下有小,“我”的责任重大,为下文作铺垫。这样提问有启发性、有实效,能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这篇课文的内涵。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每一节课完后都应该认真反思一下:这一节课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哪些提问是多余的,哪些提问需要进一步改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改革并不排斥教师的角色,而是對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强调学生的有效合作,更强调课堂的有效提问,只有这样,新课程改革才能不断地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林茶居.对教育常务负责.教师月刊,2013(3).

[2]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中国科技技术出版社,2006-03.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有效合作教师角色有效提问
简析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有效合作学习
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合作学习的实践探究
关于初中物理课堂的提问策略研究
教师角色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及角色转换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