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高危因素临床分析与治疗研究
2013-04-29张志英
张志英
【摘要】 目的 分析导致孕妇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于2009年3月——2012年10月间收治的80例产后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收治的80例产后无出血的产妇作为对照组。通过对观察组患者住院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统计并分析患者产后出血率、出血时间以及引起患者出血的原因。同时,综合分析出血患者所出现的妊娠并发症以及所采取的分娩方式和产后出血之间的关系。结果 宫缩乏力因素是引起出血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中有51例(6375%),其次是胎盘因素16例(2000%)。通过统计学分析,妊娠并发症、分娩方式等与对照组孕妇产有统计学差异(P<005),也导致宫缩乏力等因素出现的主要因素。结论 强化孕前以及孕期的宣传管理并严重控制剖宫产术适用的各项指征,提升助产人员的专业技能等是有效防范产后出血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宫缩乏力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05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860-01
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 PPH)指的是孕产妇在分娩后24H内所产生的阴道流血量在500ml以上。其是一种在孕产妇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甚至危及生命。全球有25%的孕产妇死于产后出血,基本全部来自发展中国家。我国由于发病率计量方式不同,计量结果存在一些差异,所报道的结果占分娩数的大约16%-64%,占孕产妇死亡数的455%。由于产后出血的治疗中还有一些较难解决的问题,如病因复杂、分娩时无法将失血量进行准确的评估、相关因素较多等,所以,加强对产后出血进行预防与治疗具有较重要意义。本次对我院在2008年2月——2011年2月的120例产后出血的临床诊断的资料进行具体的研究、探讨,并将同一时期未出现产后出血的患者与其进行对较,试图分析导致孕妇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再通过主要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从而使患者能够降低产后出血率,提高产后生存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09年3月——2012年10月间收治的80例产后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患者年龄19-45岁,平均年龄(263±323)岁。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符合产后出血标准。
同时,选取同期收治的80例产后无出血的产妇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年龄18-47岁,平均年龄(253±342)岁。经统计学处理,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年龄、入院时间、停经天数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通过对观察组患者住院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统计并分析患者产后出血率、出血时间以及引起患者出血的原因。同时,综合分析出血患者所出现的妊娠并发症以及所采取的分娩方式和产后出血之间的关系。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定性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定量数据采用t检验,若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通过统计分析,孕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在5%左右。产后出血患者的产后出血量450-3400 ml不等,其中有56例(7000%)患者在产后出现严重出血情况,而有60例(75%)患者在产后2小时内出现出血。
通过对观察组患者出血原因的统计,结果表明:宫缩乏力因素有51例(6375%);胎盘因素16例(2000%);产道裂伤8例(1000%);还有5例(625%)患者则是由于其他某些因素导致,如凝血功能障碍、子宫内翻、产后膀胱充盈过度。
通过与对照组孕产妇各方面的比较,结果表明,妊娠并发症、分娩方式等与对照组孕妇产有统计学差异(P<005),是导致出血的主要因素。观察组和对照两组研究对象的具体比较情况如下表1所示。
3 讨 论
在我国,产后出血是导致孕妇死亡最常见的因素之一,据最新调查,产后出血的发病率大约为447%,本次所研究的产后出血率跟调查结果较接近,大约为536%。在此前的研究中,重点对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次研究对导致产后出血的这些主要因素进行了证实,但这些因素并非造成产后出血的唯一因素,还有许多其他的综合作用,最明显的主要有分娩方式、妊娠并发症、剖宫产等相关因素。
目前,临床上针对治疗产后出血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提前进行预防。通过本次的研究,分析出了造成孕妇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现建议考虑使用以下的方式进行预防治疗:①对育龄妇女作相应的宣传教育,将意外妊娠导致的流产、引产降到最低,加强预防多孕多产及减少胎盘等因素造成产后出血。②产妇的孕期一定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尽量控制患者的日常饮食,防止胎儿体重超标,定期进行产前体检,以便能够尽早发现并及时解除并发症可能会导致的后果,对一些无法继续妊娠的孕妇进行劝解,尽早终止妊娠。③在进行剖宫产手术时,手术人员必须详细了解孕产妇的剖宫产指征,根据孕产妇的实际状况,尽量降低剖宫产率,给孕妇一个最适合的分娩方式及方娩环境。④医护人员应尽量消除临产孕产妇的负面情绪,如与其交流等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对孕产妇进行全程部护,适当的进行语言沟通,使产妇能够增加信心,适当的将产妇的恐惧感与焦虑感降到最低,让产妇能够保存体力,从而达到缩短产程、促进子宫收缩等效果。⑤院方在不断加强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的规范手术操作,选择对孕妇影响最小的方式进行剖宫产术。⑥术后必须认真的进行护理、观察,特别是在术后的2h内,一定要加强对产妇进行监测护理,一旦发现异常,必须立即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 刘晓敏,耿影红282例剖宫产后出血原因及危险因素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9(03)
[2] 吕莉,黄丽云中央型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36)
[3] 孙炜,古建霞产后出血60例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09(08)
[4] 朱彩容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J]现代医院,2010(11)
[5] 张显根241例产后出血相关原因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