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在希望的路上

2013-04-29石聪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在路上美国梦重建

摘 要:《在路上》是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长篇小说,同时也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该流派的“圣经”。以往,人们更多地倾向于分析它“垮掉”的特征及其蕴含的种种消极因素,从而忽略作品的真实含义。本文通过对美国梦的拆解以及新文化意识的重建,带领读者重新认识“垮掉的一代”所表现出的积极的生命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在路上》 “美国梦” “垮掉” 拆解 重建

“《在路上》是杰克·凯鲁亚克的第二部小说,在极度的时尚使人们的注意力变得支离破碎,敏感性变得迟钝薄弱的时代,如果说一件真正的艺术品的面世具有任何重大意义的话,该书的出版就是一个历史事件……《在路上》将被奉为‘垮掉的一代的信仰声明。”①在这部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作者通过自身体验,为读者描绘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的全貌,揭示了“美国梦”的荒谬和不切实际,以及当时美国青年的叛逆却又孤独寻找的精神追求。

一、传统“美国梦”的覆灭

所谓“美国梦”,是指在美国无论地位、出身、种族和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只要具备聪明、勤劳和坚忍不拔等必要条件,任何人都可能在相同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与他人进行公平竞争,获得最终的成功和幸福,使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在一定程度上,“美国梦”的确是一种催人奋进的理想。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美国梦”演变为只有少数人才能实现的梦想。特别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转型期,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对于下层劳动人民来说,“美国梦”只能是作为梦想而存在。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梦”愈发变得遥不可及,作为这一时期反文化运动的力作,《在路上》就是对“美国梦”的一种反叛和拆解。

凯鲁亚克对迪安·莫里亚蒂这个反英雄式的人物的塑造充分表现了“美国梦”的瓦解。工业文明的高度发达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不再,而是变成了冷冰冰的金钱关系;物欲的横流,使人们的理想和信仰缺失而精神更加贫乏;战争的残酷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创伤以及冷战阴云的笼罩使人们对未来充满恐惧、迷惘和绝望,不再相信通过努力可以实现幸福生活,自美国立国以来的“美国梦”逐渐破灭,“垮掉的一代”应运而生。迪安·莫里亚蒂不再是一个英雄式的人物,而是一个反英雄式的人物,他也成了反传统与反权威的典范式人物。迪安总是沉溺于酗酒、吸毒和性放纵。迪安“在西部的时间有三分之一花在台球房,三分之一在监狱,三分之一在图书馆”②。在萨尔与迪安刚相识的时候,迪安便发出过“性可是生活中唯一头等重要而且神圣的事”这样的感慨,“在路上”的旅途中不断寻花问柳,寻欢作乐,随意地周旋于几个女人之间。在萨尔看来,“迪安的生活永远永远有日程安排”,当然,这并不是指他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安排,他需要有严格的时间性以便于更好地周旋于玛丽卢和卡米尔之间,“是这样安排的:半小时前我下班了。那时候,迪安在旅馆里和玛丽卢嘿咻,我便有了换衣服的时间。一点整,他从玛丽卢身边赶到卡米尔那里——当然,她们两人谁都不知道真相——同她干了一次,让我有时间在一点三十分赶到。”③迪安做事,仅仅是听凭自己本能的驱使,疯狂而不及任何后果,“他狠狠地擦擦下巴,猛地打了一把方向盘,超过三辆卡车,飞也似的驶进了特斯塔蒙特市区……他的一举一动变得绝对疯狂;许多动作仿佛是在同一时间完成的。”④“疯狂”可说是“垮掉者们”的精神标志,“随后的十天,用威·克·菲尔兹的话来说,是充满了明显的疯狂——而且疯狂。”⑤在笔者看来,这种表面的“疯狂”表现出他们对于社会现存体制的极度不满,乃至失望,因此,他们通过这种“疯狂”的行为,更多的表现出一种精神上的诉求,迪安信仰他自创的神秘主义哲学,即对“它”的体验,虽然无法具體描述出何为“它”,但在笔者看来,这似乎是一种生活态度:对沉闷、固守的旧式生活的抛弃,与传统价值观的决裂,任意而为,尽情享受。迪安的作为,充分颠覆了传统的美国梦。

二、文化价值——新精神意义的重建

正如每一个新的希望都是发芽于旧的废墟之中一样,《在路上》也让读者从一个另类的层面上看到了新一代的希望,虽然这些“垮掉者们”放浪形骸的生活足迹遍布了大部分的美国,但是凯鲁亚克似乎更愿意人们去关注这些足迹背后的目的——追寻。以迪安、萨尔为代表的年轻人通过自己的人生选择,努力地追寻个人梦想和他们的人生价值,凯鲁亚克以这种看似精神上、抑或是满腹宗教意味的追寻,凸显出作品想要表达的新希望的建构。

1.反叛传统,寻求自由

反叛,意味着分离与对立,当人性与所处的社会表现出紧张和不和谐的时候,人往往会有两种选择:反叛或逃避。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不再有传统“美国梦”的金色光芒所笼罩,在那个梦碎的时代,凯鲁亚克们通过在作品中构建一种远离主流社会的独特世界,来实现他们对现实世界的颠覆和反叛,从而在废墟上建立起新的理想的精神王国。

反叛,是“垮掉”者们的图腾与信仰。有些评论家如是说:“‘垮掉的一代是美国有史以来在和平时期接收强化训练的第一代人,是熟悉屠杀人类、思想清洗、控制论、动机调查等概念的第一代人,是用核武器摧毁人类与世界成为可能后成长以来的第一代人……‘垮掉的一代太强盛、太急切、太好奇,他们根本不可能按照长辈的意愿办事,他们对什么都不满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除了极端行为。”⑥这段话很好地诠释出那一代美国人深深刻进骨子里的反叛基因。通过不断地“在路上”的流浪过程,寻求他们眼里的自由家园。

小说中,“垮掉者们”的反叛方式可谓五花八门,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酗酒、吸食毒品以及性滥交。正如小说中描绘的那样,酗酒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论他们是多么的穷困潦倒,也总会用仅有的积蓄疯狂饮酒作乐。对于性,更是疯狂,在他们眼中,性不仅是肉体上的本能需要,更代表了一种精神上的解放。他们放弃了正统的美国生活,远离喧嚣,向往自由,在光怪陆离的大都市中,他们感到孤独,被异化,不断失去自我,在强势的主流文化冲击之下,这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失去了精神归属:“我醒来时太阳发红;那是我人生中难得有的最最奇特的时刻: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了——我远离家乡,旅途劳顿,疲惫不堪,寄身在一个从未见过的旅馆房间,听到的是外面蒸汽的嘶嘶声、旅馆旧机器的嘎吱声、楼上的脚步声以及各种各样凄凉的声音,看到的是开裂的天花板,在最初奇特的十五秒钟里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谁。我并不惊恐;只觉得自己仿佛是另一个人,一个陌生人,我一生困顿,过着幽灵般的生活。”⑦萨尔在旅途中的这段自白,可以看作是那些失去精神归属的人们的自白,这些旅途中的人们,只为了寻找那些失去的精神自由,不断地往前走着。这群人敢于反叛传统,追寻自由,这也代表着凯鲁亚克们为重建新精神意义所作出的努力。

2.找寻新希望、新信仰

《在路上》中,迪安曾经对萨尔说过一段话,“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路。那是一条在任何地方、给任何人走的任何道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⑧是啊!我们究竟在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怎么走呢?在追求希望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疑虑和各种各样的顾忌,但是,如果始终不出发,就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路。迪安和萨尔已经在路上,他们也在不断地找寻新的希望,在他们的带领之下,人们终将找到自己的“应许之地”。

在物欲横流、霓虹闪烁的大都市生活中,凯鲁亚克关注美国那些最为阴暗的角落冷漠的纽约街头,到迷茫着糜烂气息的墨西哥红灯区,用同情的眼光关注着那些生活在都市繁荣景观下的流浪汉、吸毒者、妓女等悲苦的人们。这种关注不仅符合新生派艺术家对现代都市的审美震惊,同时也深入地挖掘出美国现代精神价值的丰富资源。这些生存在情感淡漠、价值观失衡、城市庞大而繁杂的美国现代大都市中的青年人,以各种狂放不羁、叛逆传统的生活来流露自身的绝望或迷惘的情感意识。但凯鲁亚克并没有一味消极地表达这种情绪,他将之改变为对现实社会的嘲讽、戏弄。没有人云亦云地放弃自己的价值,去盲目地遵循主流社会的价值准则,惟视传统为金科玉律,反而不断地、坚韧地追求人性的解放,精神境界的自由。

《在路上》表面上让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梦想倒塌的世界,但其深层则表达了浓厚的希望之情。正如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揭示和暴露,更在于唤醒。凯鲁亚克不经意间为人们描绘了一个新希望,使人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在于不断地去探索和追寻。每个人其实都站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怎样去选择、怎样走好自己的路,还需要每个人认真的思索!

① 杰克·凯鲁亚克著、王永年译:《在路上·引言》,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Ⅰ页。

②③④⑤⑦⑧ 杰克·凯鲁亚克著、王永年譯:《在路上》,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第53页,第147页,第51页,第21页,第321页。

⑥ 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2页。

参考文献:

[1] 黄开红.社会转型期的“美国梦”——试论嘉莉妹妹的道德倾向[J].外国文学研究,2006(3).

作 者:石聪,郑州大学文学院2011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欧美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在路上美国梦重建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的生态主义解读
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
红十字骑士的死亡与再生
用镜头“重建”徽州
别致的人生 与众不同的风景
《在路上》中的父亲形象解读
对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