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能有几多愁 浅斟低唱总关情
2013-04-29施伟萍
摘 要:南唐后主李煜以其词《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名句而著称,他是一位遭逢亡国之痛的诗人。在他的词作中表现了不同时期的自我形象,他的词做到了“深哀浅貌,短语长情”,达到了词的极高境界。李煜词作浅斟低唱,抒发了无限的愁绪,开拓了寓意无穷的意境,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本文从李煜词描写对象、思想感情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自我”。
主题词:诗词 李煜词 自我形象 探析
南唐后主李煜以其“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名句而著称,他是一位遭逢亡国之痛却诗情迸发的著名诗人。李煜(963─978)字重光,世称南唐后主,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善属文,工书画,知音律。《新五代史》记载李后主的形象是“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宋建隆二年(961)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宋开宝七年(974),宋兵南下攻金陵。第二年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李煜嗣立于国势衰微之际,薄命君主的辛酸和痛楚造就了他词作的超逸绝尘,他第一个以抑扬自伤凸起在中国词坛上,是中国词史上变革创新词风的诗人之一,词到李煜以清切婉丽为宗,在浅斟低唱中进行自我抒写,以不可遏止的真情抒发了自己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在词作中寄托了他的苦痛、悲哀和沮丧的灵魂。他的词“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奔腾倾泻,如泣如诉的音调撩人情怀,震人心魄,他以生命的强音奏出了悲剧式的结尾。
李煜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抒情诗人,他把词作为抒情的工具,刻画了鲜明的自我形象,塑造了一个仰首问天、回首问物、抚心自问而“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忧愁形象,表现了无限的惆怅、无限的孤独、无限的冷漠、无限的伤感,在诗人剖白的心曲中,有他独特的风格,在他所塑造的自我形象中灌注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的词表现了他所感到的人生的哀愁和不幸,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一、不同时期的词展现了不同的自我形象
李煜的前期词作基本上没有脱离花间词的脂粉气,从他当上皇帝开始,就感到内外交加的压力,中期词风开始转变,自被俘到宋后,李煜就开始抒写成为阶下囚的痛苦,后期创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一)前期词是“梦脸慢笑盈盈”的自得形象
李煜词前期作品是描写宫廷和一般男女之间的欢乐生活,主要都是歌颂爱情,这些作品创作在李煜的起步时期,有花间香艳之气。《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描写李煜纸醉金迷般的荒唐生活,《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描写了宫廷中纵情游乐的情形,我们从侧面看到封建统治者的腐朽生活。还有一些对爱情生活的描写,《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极其细致地刻画了一个“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的女子在花好月圆之夜带着慌张的神情又轻轻跑去和自己相爱的男子幽会的戏剧画面。李煜这时期的生活是奢侈迷离的,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梦脸慢笑盈盈”的自得形象。
(二)中期词是“回首自纤纤”的忧愁形象
李煜继位,南唐朝廷已经十分危殆,外则强敌压境,内则民不聊生。中期词作表现了离愁别恨、感时伤春。这一时期创作处在发展阶段,作者的文学修养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他通过起步阶段的创作尝试摸索到了一定的技巧,作品感情也开始转向凝重。宋兵压境,他与日俱增地感到“起坐不能平”,作品也开始从描写客观现象到着重人物心理的刻画,生活的威胁是无法逃避的,他把积郁在心头的忧愁都倾吐在词作中,调子已经很低沉,色彩也变淡了,显得很悲哀。他感时伤怀的《谢新恩》中写到“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国家大势已趋,他难以排遣心头的悲哀之情,特别是看到自然界的一些景物,更触动了他的愁怀;《清平乐》词写到:“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雁来音讯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春草来比喻他的愁恨,更能说出他心头旋生旋灭、排除不了的苦闷,李煜这时期精神深处已经感到孤独和寂寞,是一个“回首自纤纤”的忧愁形象。
(三)后期词是“无奈夜长人不寐”的伤感形象
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李煜被俘到宋,由一国之君跌落为阶下之囚,从此郁郁不乐。后期的创作是追怀往事、悲伤不幸之作,词中充溢着梦、泪和愁,读了使人回肠荡气,词作一字一珠,是作者真挚血泪感情的流露,他在宋过着“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李煜《与金陵旧宫人书》的生活,怀着敢怒而不敢言的强烈感情,运用千回百折的笔调表现了满腹的愁绪和满脸的泪痕。他的词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写秋夜的凄清;《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写到雨声惊梦,晓寒袭人,梦里片时欢聚,醒后更倍感身居异地的冷落。《望江南·多少恨》写到梦昔日之繁华,更觉愁绪如海。我们从这些词中看到了一个“无奈夜长人不寐”的形象。李煜抑制不住心头的愤懑,回首恨依依,此时此境,他似乎感到了落月的沉哀,“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这一时期的词读来凄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
二、塑造的自我形象所蕴含的典型意义
李煜是一个多愁善感、具有敏锐观察力和深厚文学修养的艺术家,他成熟的作品做到了“深哀浅貌,短语长情”,达到了词的极高境界,构成了鲜明的自我形象,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词作所塑造的自我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通过描写对象来展示“自我形象”
作为诗人,李煜观察生活很细致,常回翔于凄迷之域,而赏物又不滞于物,善于捕捉优美的形态、生动鲜明的景物,使之充满灵性,成为一些与诗人特殊思想感情直接沟通的意象,这些景物通过作者严密的谋篇、巧妙的布局,很别致地放入他的景框之中,像一件件小小的艺术品,作者抓住各种意象之间的联系,使通篇气势浑然一体,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有主有次,有远有近,有特写镜头,摇拉推进变换交替。由于作者心情的凄清寂寞,所以他描写的物象也给笼上了一层幽暗冷漠的纱帷。他笔下出现最多的是“落花、流水、夜雨、秋风、春草、芭蕉、寒月、梧桐、小院”等,描写的空间也显得很深邃幽眇,仿佛一个捉摸不定的境界,其中似乎有人物的活动,但又往往藏在朦胧之中。看他的《捣练子》一词: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短短二十七字,却集中表现了离怀别绪,用白描手法抓住一个“不寐倦长更,披衣出户行”的失眠者在夜深人静之时对周围环境所特有的感受,作者描写了许多足以引起离愁别绪的景象:院静、庭空、寒风阵阵、砧声断续、月照帘栊,触目伤心的景色径直向诗人袭来,撩拨他的愁绪,全词接触到人本身的只有“无奈夜长人不寐”七个字,但这一句是画龙点睛之作,作者先用“深、静、空、寒”等字造成浓郁的凄清气氛,再用“无奈夜长人不寐”这一句使人物的感叹像红丝线把一切情景都串联起来,使这不寐之人的离怀别绪更清楚地表现出来。
李煜的作品表面上都是一景一情,本质上却体现出典型的意义,他的情和景不是孤立绝缘的,他从个别的形象中概括了一类人共同的心理特征。李煜词之所以为人们所喜爱,就是因为他在这方面的创作是成功的,他的《乌夜啼》也说明了这一点: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是一支伤春小曲,作者从“林花”遭受“寒雨”无情摧残这一景象着笔,表现了春光易逝,用“落花”、“寒雨”描写了一幅残红狼藉的暮春图景,创造了一种令人沉闷的环境,对于自然界的变化,诗人是留恋不舍和无可奈何的,这种因春色渐老而引起的惆怅,一经与闪烁在泪光杯影中的伤离之情相结合,就迸发出意味深长的哀叹“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达到了富于概括意义的境界,从而使这首词获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满地花谢时,诗人感到花谢“太匆匆”,又怎能再经受早晚风吹雨打呢?他慨叹“林花”的命运,联想到自己的命运,更是感慨万千,他选取的意象是很有特点的,而且在客观描写了“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之后,马上转入主观的感受“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突出人事,融景入情,作者通过景与情的描写编织了一个充满伤离别怀的“愁绪的网络”。李煜这些词散发出来的是比较忧郁的气息,从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凄咽悲沉的心灵,不能否认其中颓废的因素,在他的自我形象中凝结着幽怨和伤感。
(二)通过抒发感情来展示“自我形象”
李煜通过词表达了对美好事物和理想的炽烈向往和追求,对故国的怀念,对人生的咏叹,对现实的愤懑,毫不掩饰地表现自我,直抒胸臆,非常忠实自己的内心感受,自然真切的感情如喷泉迸发,多少人对之产生同情,并从中找到了与自己相同或相近的情感,人们欣赏李煜的词,就是看到了这一鲜明的自我形象,通过自己的再创造,就会马上引出同感。所以这一形象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这巨大的成功归于一个“真”字,即真情实感。完完全全是从表达自己内心体验和生活感受出发,从各种各样事物身上,去捕捉由此而在自己心中涌现出的瞬息万变的复杂多端的感情,运用淡墨简单勾勒点染,如一幅幅水墨画,极其自然,没有任何斧凿的痕迹,他的另一首小词《相见欢》(又名《乌夜啼》)就是一例: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唐宋诸贤绝妙好词选》(卷一)云:“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相间欢》写的是离别之愁,寂寞独处,满腹愁怨,无语可以形容,故朴实直率说出了“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月色溶溶之中,见到梧桐,深院更加增添愁感,一层一层,着“锁”字,更是无可奈何的样子,作者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是一种独特而又真切的感觉,可谓是味在感觉之外,根植于人们内心的是一种心灵深处所感到的滋味,它不能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李煜词中的愁如千头万绪、千丝万缕,像无边的细雨,蒙蒙乱扑人心。李煜后期词中始终贯穿一个“愁”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活脱脱的伫立西楼、怅然若失的自我形象。
写亡国之恨的,最突出的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中写到虽然东风带来了春的信息,然作者身不由己,往事如烟,凭栏独望,一副凄凄惨惨的景象。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非常突出地表现了李煜的性格,全篇以怨问开首,气势博大,或似波涛起伏,或如流泉幽咽,概括力极强,寓意鲜明而形象。用清人沈德潜所说的“起乎贵突兀,似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来评论这首词的开头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全词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画出诗人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被幽囚于小楼的李煜在峭劲的夜风里凭栏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色月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心头,禁不住为之黯然神伤,想起昔日“嫔娥鱼贯列”的春殿,何处再有当年“吹断水云间”的笙歌?何处能重温“醉拍栏杆”的一份情味?凡此种种都已成为永不复返的往事,已经不堪回首。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感情的波澜达到了顶点,如晴空响起的一声长号,但又戛然而止,语尽意未尽。这首词表现了作者长流不断的愁思,包含了诗人的“愁千片,泪万行”的纠结痛苦的内心世界,万千感慨之中有对过去的怀恋和悔恨、有对目前处境的厌倦和不满、有对未来暗淡前景的不幸预感,这愁没完没了,像一江春水那样浩瀚无边。李煜这首词饱含他的辛酸,正像飘风急雨一样,震撼人的心灵。“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诗人灵魂的颤动、灵魂的呼唤,很好地表现了李煜这个具有无边无际哀愁的艺术形象,也揭示了复杂时代的失意心理,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典型意义。这首词也是李煜生命的绝唱。
李煜在其词作中勇敢地表现了自我形象,并且通过他的典型感受来反映时代,反映生活,以他杰出的创造力概括了一般人对世事沧桑的忧愁哀痛,他勇于创新,在表现自我形象时能够鲜明地表现其内在气质和独特个性。李煜词就是他自身的一幅投影画像,他的词以鲜明的自我形象和清新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词坛上成为一颗熠熠闪光的珠宝。
综观李煜词作的浅斟低唱,抒发了无限的愁绪,开拓了寓意无穷的意境,后人称道之词颇多,但不足亦显,“著我”之色彩太浓烈,产生比较悲观的情调,这些从他词中体现出来的自我形象中非常突出,所以不可否认李煜词有压抑颓废的因素,他过多囿于小我之中,为自己和小朝廷唱绵绵不绝的哀歌,这也是我们在读李煜词时要注意的内容。李煜的一生是一场豪华凄凉的梦。叹春化秋月,惜流水落花,李煜本身就如一首词,凄清悲慨,沉闷郁结,“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李煜词神韵超绝、丰神谐婉的写照,正因其清晰的自我形象,使李煜词独奇千古,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 王建平.李煜词创作的个性心理诠释[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科学版),2007(2).
[2] 石坚.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论李煜词的自我救赎与悲剧的必然[J].当代文坛,2011(3).
[3] 陈力夫.为人君所短 为词人所长——走进“薄命君王、词中之帝”李煜[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2(5).
作 者:施伟萍,副教授,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