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的生态主义解读

2016-12-26范朝颖王晶钿蒋倩倩

考试周刊 2016年99期
关键词:在路上凯鲁亚克杰克

范朝颖+王晶钿+蒋倩倩

摘 要: 《在路上》是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小说以萨尔等人的西行为主线,表达了二战后美国年轻人对自由和本真的向往,再现了他们迷茫、挣扎的精神状态及物质化、冷漠化的社会面貌。本文从生态主义出发,分析小说中的环境破坏、人际异化及自我迷失,并挖掘其社会根源,以期为现代人探求精神归属提供些许启示。

关键词: 杰克·凯鲁亚克 《在路上》 生态 异化

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1922-1969)曾提出“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之说,是美国“垮掉的一代”的领军人物,有“垮掉一代之王”或“垮掉一代耶和华”的称号,他的代表作《在路上》被誉为“垮掉的一代的《圣经》”,广受评论界关注。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萨尔与狄安多次穿过美国腹地来到墨西哥的故事,反映了二战后美国青年空虚迷茫又不懈追求自我的精神状态。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包括女性主义、宗教信仰、美国梦追寻、创作风格、翻译策略等不同角度。但目前研究尚未对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人际关系、自我探寻等方面及相互影响给予足够重视,因此,本文拟从生态主义角度详细分析小说中的环境破坏、人际异化及自我迷失,并挖掘其社会根源,以期为现代人探求精神归属提供些许启示。

一、环境破坏

小说伊始,萨尔就梦想到西部游历。当时西部相对于东部来说并不发达,似乎仍保留着它的本来面貌,但跟随着萨尔的旅行,我们可以感受到西部正逐步走向工业化。他的第一次西部之旅并不愉快。当他第一次看到期待已久的密西西比河——这象征西部的大河时,失望代替了喜悦。“在夏日的薄雾中,密西西比河看起来并不迷人,水并不很深,散发出的阵阵腥臭味儿就像你在美国这具粗野的身躯上闻到的那样”[1]16。在此后的旅行中,密西西比河曾多次以污浊的形象出现,河面总是漂浮着被砍伐的木头和各类工业制品。西部一直是美国开发的对象,向西移民、驱赶土著、侵占狩猎区和开发自然资源,这些都是美国向西部扩张的手段。工厂轰鸣、铁路川流不息已经是西部的常态。另外,西部的“灯光”也为萨尔所注意,当夜幕还没完全落下时,灯光已经闪烁了起来。有时候,夜晚能看到的也只是那亮着的灯光。而那些闪烁的灯光背后则是美国经济的繁荣。早在20世纪初,美国就已经奠定了其世界强国的地位:工业蓬勃发展——钢铁厂、肉类加工厂、石油精炼厂、运输服务等行业每年都会为美国盈利数百万美元;科技迅速发展——汽车取代马车,帆船让位于商船、战舰,飞机载着人们畅游于蓝天,摩天大楼耸立。萨尔的西部之旅恰好证实了这一切——纵横交错的铁路、向远方延伸的公路、吐着浓雾的轮船及规模越发庞大的城市。然而,铁路上烟雾弥漫,公路两旁植被稀少,轮船的浓雾总是不能吐尽,街道萧索、悲凉又阴暗。这一切无疑展示了现代工业给环境带来的灾难。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美国一直致力于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自然问题,因此造成了上文提到的环境破坏现象,造成了自然生态危机。

“自然生态危机是相对于人而言的,是人用生产方式从外部参与了自然的生态,造成了整体或类似整体的破坏,并反过来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2]24。萨尔大病初愈即梦想去西部游历。疾病暗示着人类远离自然、精神压抑,因而健康受损,于是萨尔想到充满“原始”与“野性”的西部寻找新生。可这个愿望没能实现。由于工业的入侵,西部的自然环境业已遭到严重破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大量人口蜂拥进入城市。原本依靠自然资源而自给自足的西部人民开始为生计而奔波。

当萨尔与迪安抵达墨西哥时,不禁为墨西哥那“未经改造过的”风光感到无比震惊,并一改往日的压抑,心情无比畅快。当他们行驶在墨西哥的公路上,萨尔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一个与非洲人、阿拉伯人和印第安人和平共处的和谐世界。而这种感觉在卡莱罗那、伊利诺伊或亚利桑那等州的公路上是从没有过的。狄安更是一改往日飙车的习性,他缓缓地开着车,向两旁张望,置身于一块陌生的土地,竭力想了解一切的一切[1]292。在这块陌生的土地上,仙人掌和丝兰花开在公路两旁,姑娘们去田野劳作,牧民们有说有笑。澄澈的天空下,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活力,却又那么和谐、安谧。这样的景象正是狄安的家乡西部未被工业化之前的景象,它既给了狄安安全感又给了他灵魂深处的归属感。

工业和科技的发展虽然促进了经济,保证了美国在“冷战时期”的世界地位,但使环境遭到了破坏,使人类被生存环境压迫并且与自然分离。

二、人际异化

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不仅使环境遭到破坏,人与自然分离,还使社会关系异化,主要体现在亲情、爱情、友情这三个方面。

首先,亲情的异化。狄安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生活。但他的父亲是一个酒鬼,也是一个“疯子”,他对狄安疏于管教、放任自流,甚至诱导年幼的狄安为其做假证。母亲的缺失和父亲的不负责任造成了狄安内心极度的不安全感和无归属感,所以狄安只能在偷车、飙车和性爱中寻找自我存在感。在与朋友萨尔结伴旅行中,狄安说要去寻找父亲,可他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在哪,连父亲现在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他觉得城中任一醉鬼就是他的父亲。后来父亲给狄安写了一封信,可是父亲很快又进了监狱,狄安又不知道父亲到底在哪里了。直到小说结尾,狄安都没能找到父亲。

萨尔的姑妈在书中是一个温暖的存在,她在萨尔遇到经济困难时能及时提供帮助,是萨尔疲惫时的温暖港湾。但她却不能在精神上理解萨尔,她不喜欢萨尔和狄安交往,曾多次劝告萨尔要远离狄安。而萨尔一心只想流浪,只有在遇到经济困难和身心疲惫时才会想到姑妈。

其次,爱情的异化。狄安是一个高大俊朗的青年,很招女人喜欢,而“生性喜欢浪迹天涯”[1]3的他则注定对爱情不负责任。狄安结过两次婚,同两任妻子玛丽露和卡米尔同时交往,还不时与其他女人发生关系。狄安说过玛丽露是他最喜欢的女人,而卡米尔是最理解他的女人。但狄安并没有对这两个女人负任何责任。他一直把玛丽露当做发泄欲望的工具,并自始至终都认为玛丽露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婊子。卡米尔是一个甘心为家庭牺牲的女人,她为狄安生儿育女,并在狄安手指受伤时承担家庭的经济重任。可狄安无视她对家庭的付出,依旧与玛丽露纠缠,在酒吧中厮混。他一时兴起便花光所有积蓄买了一辆车,毅然抛妻弃女又开始另一段旅程。在最后一次旅行中,狄安去墨西哥办理与卡米尔的离婚手续,马上又准备与其途中偶遇的另一个女人结婚。小说结束时,狄安仍然孤身一人独自漂泊。狄安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最终使玛丽露离开了他,卡米尔带着破碎的心独自与孩子相伴,而他的新婚妻子又重复着卡米尔的经历——与孩子守候在家中,等待狄安流浪归来。

最后,友情的异化。萨尔一直都羡慕狄安的生活方式,并把狄安当做前两次旅行的目标,狄安也同样把萨尔当做朋友并向他学习写作。萨尔跟随着狄安的脚步,即使在所有人都质疑狄安的时候仍然无条件支持他。但狄安却沉迷酒色,从不与萨尔倾心交谈。狄安曾经抛弃过萨尔两次,有一次甚至是在萨尔身染重疾、最脆弱、最需要朋友关怀之时,毅然离开了他。由此,萨尔最后一次在萧瑟的纽约街头偶遇冻得发抖、衣着单薄的狄安时,头也不回地走了。

亲情、爱情、友情能无限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然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总是伴随着异化的阴影,冲突和对抗从来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3]13。在小说中,人际间的冲突与对抗源自物质的匮乏。外部的物质匮乏与内在的意识投射为人际关系布下了异化的罗网,这一罗网似乎无法突破[3]13。小说发表于1957年,当时美国正处于冷战时期。经济得以继续发展,但贫富差距加大,加之美国人民战后的疲惫及“红色威胁”、冷战序幕的拉开、麦卡锡主义等一系列政治压迫,使得美国人民变得保守、自私和淡漠。外部的物质匮乏加上内部的不确定性和恐惧感,造成了当时美国社会异化的局面。

三、自我迷失

旅途开始之前,萨尔对纽约压抑的生活感到极其厌倦,还因此生了一场重病。他极度向往西部自由、狂野的生活。当狄安第一次出现在萨尔面前时,萨尔立刻被这个来自西部、英俊帅气的小伙子所吸引。于是萨尔开启了西部之旅。可西部之旅并没有萨尔期望得那样美好——环境被破坏,人们迫于生计四处奔波。萨尔是对未来有着很大期望的,他希望通过西部之旅唤醒自己沉闷的生活,摆脱中产阶级的生存方式。可他不知道自己追寻的崭新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也不知道怎样做才能实现愿望。所以才会轻易被狄安的自由幻象所迷惑。后来萨尔再次染上重病,狄安毫不留情地离开了他。这也暗示着狄安式的生活在萨尔这里行不通了,最终萨尔又回到了他的中产阶级。萨尔在路上的选择也是迷茫的。他因崇拜狄安到西部流浪,盲目地追随狄安,完全没有考虑到自我的需求。这点在他和特丽的分手上尤其明显——他因禁不住路上的诱惑放弃了幸福的家庭生活。最终,追寻美好明天对于目标不明确、方法不确定的萨尔来说注定以悲剧结尾。

出身于中产阶级的萨尔在追寻之旅中失败了,来自西部的疯狂的狄安没有成功。他以一种离经叛道的方式质疑这个死气沉沉的世界。他偷汽车、沉迷性爱、在公路上狂奔,以寻找自我存在感。可这些方式带来的快感是不长久的,所以狄安一直在外部世界中追寻自我。他说自己是在体验生活,可他不明白生活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他自小失去母亲,父亲又对他不管不顾,可以说,狄安从来没有过一般的、正常的家庭生活。他所谓的体验生活其实就是寻找刺激。狄安曾坦言未来将由他们创造,可狄安从没有设想过未来的样子,反而对未来极度不负责任。他用辛苦赚来的钱吸食毒品、泡酒吧,甚至一时兴起为一辆车花光所有,完全不顾自己养家糊口的重任。狄安喜欢毒品、汽车和速度,这些都是工业和科技的产物。因此,他早已迷失在了工业、科技的洪流中。

外在的环境危机加速着内在精神危机的出现,“个人生活变得异常贫乏,人的‘意志能量不再‘向上仰望,而是‘向下堕落”[4]9。二战后,美国经济继续发展,军事力量提高,但快速发展致使人们无暇顾及精神需求。存在于二战前的人口和就业问题依然困扰着人们,加之持续繁荣带来的贫富差距拉大,使人们生活更加焦虑。只要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就能获得美好明天的美国梦变得难以实现。经济繁荣带来的物质化冲击着人们,使人们为生活烦恼的同时不得不变得自私和冷漠。同时,二战造成了美国人民信仰的缺失。残酷的战争使美国人开始质疑上帝,并挣扎于上帝和现实之间,延续了数千年的宗教信仰在战争面前变得摇摇欲坠。战后,政府急于加强经济发展和军事建设,信仰重塑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许多人因此丧失信仰、迷失自我。

四、结语

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向我们展示了二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给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带来的多方面影响,详细刻画了青年人的自我追求与迷失,对我们反观现代社会有着重大启示。“工业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把我们带进枷锁牢笼——自然环境破坏、人际关系破裂、自我迷失。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环境破坏已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网络等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隐患。如何有效利用工业和科技,如何在日渐物化的社会中寻找自我,无疑是现代人面临的重大人生课题。

参考文献:

[1]杰克·凯鲁亚克,著.文楚安,译.在路上[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2]李宗菊,胡亚辉.生态批评视域下的电影《在路上》[J].外国电影评论,2015:24-26.

[3]陈慧平.“自我”与“他人”——萨特的人际关系异化论及其启示[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4:11-14.

[4]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在路上凯鲁亚克杰克
杰克和吉尔
变成什么好
把沙发往前挪一挪
把沙发往前挪一挪
把沙发往前挪一挪
On Cultivation of Learners’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ELT
《在路上》中的父亲形象解读
被冤枉的小杰克
杰克·凯鲁亚克:流浪者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