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年级几何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013-04-29李长流
李长流
摘 要:空间想象能力是义务教育教学的重点之一,它是培养学生认知、想象、创新能力的结合,而培养这方面的能力重点体现在几何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低年级几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这方面能力,它不但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还能让其学习更为轻松、愉悦。
关键词:低年级;几何教学;空间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中指出:“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而且从一年级起,就开始将几何初步知识加入教科书中了,不但遵循了小学生认知规律,同时也是教学目标的一个起点。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引导他们从形象具体到抽象概括的認知。并充分利用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图形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完成从“形成表象一一识别形体一一再现表象”的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理念。下面就从这几方面谈谈低年级几何教学中的体会。
一、通过实物观察和学具操作,形成表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不是从直观开始,而是先从动作(操作)开始。因此。教学中要利用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加强教师的演示及学生的操作,借助实物、图形的全方位观察、比较,通过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帮助学生认知相关知识,使他们对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等方面形成表象。
例如,一年级义务教育教材“正方形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教材只要求学生初步感知正方形的概念。即正方形有四条边,且四条边都相等,而不教学正方形四个角是直角。那么如何在不教学直角概念的情况下让学生获得正确的感知呢?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正方形实物,通过横放、斜放、正面放让学生观察和采取沿对角线折纸比较四条边的长短。使学生认识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然后采取如下步骤:
(1)让学生观察比较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并说出它们有何不同?(一个方方正正,一个歪歪斜斜)。(2)教师用手捏住正方形学具的两个对角,轻轻一拉,问:“这还是正方形吗?”(不是,因为它有一点歪)(3)让学生用四根长度相等的木棒拼一个正方形,评析谁摆得正。通过上述观察、比较、操作学具,让学生初步感知正方形的概念,即完成形成表象过程。
二、利用感知知识,识别形体,巩固表象
通过操作直观教学,使学生初步获得知识。然而学生对掌握的知识易混淆,因此,教学时从操作直观开始,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思考,形成表象;另一方面要逐步脱离直观,逐步达到抽象化,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识别所学形体,从而进一步巩固表象,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新编教材教学内容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通过教学,学生初步感知了这些概念,但是他们对已学的知识容易回生,对形体间的区别容易混淆,如,正方形与长方形等。因此,必须加强巩固表象训练,可采取从物与物到形与形的对比练习。
首先,出示准备好的装有各种形体的“智慧箱”。由教师或学生说出每种形体的名称。请学生从口袋里由看着拿出来到不看摸出这种形体,举起来让大家看,请大家指正。然后,出示画有各种形体的挂图,指名学生说出各种形体的名称,并让大家指正。如此,由实物到图形的识别对比练习,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形成的表象,同时活跃了课堂。学生跃跃欲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三、再现表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几何形体教学中,完成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的过程并不是最终目的。“能根据几何形体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养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才是大纲的最后要求。因此,要使几何形体的表象深刻地雕刻在学生的大脑中,并能随时回忆和再现,闭上眼睛能勾勒出它们的形状大小和特征,就如同这些物体挂在眼前,一目了然。教学中必须经常练习,不断强化,不断发展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
例如,学习了长方位和正方体的直观认识,可通过提问学生或书面填空形式完成:正方体有( )个面,都是( )形,四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有( )种摆法,你能摆给大家看吗?从而让学生在大脑里再现形体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通过上述训练过程,低年级学生不仅直观认识了几何形体,形成表象,而且培养和发展了他们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为以后学习有关几何知识打下了坚实基础,又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文芳.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对空间能力培养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1(3):25-28.
[2]徐明杰.浅谈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J].数学通报,2005(6):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