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科书在新形势下的运用

2013-04-29徐永康

新课程·上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徐永康

摘 要:语文教科书是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教师应该打破“教教材”的旧的教学方式,把教材看作是一种“范例”。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科书运用;对话活动

语文教科书是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主要工具,也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语文知识、形成语文修养、训练和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主要依托。语文教科书上的范文被当成了经典,语文教学活动变成了教师教经典范文、学生学经典范文的过程。范文的主题、结构特点、语言特色、写作技巧等都被原则化、固定化和格式化了。教师要按照教科书编排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学生只要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内容,考试便容易过关。一句话,过去我们的教学是“教教材”。

新形势下新的教材观则是把教材看作是一种“范例”,强调教材的“范例性”,即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范例。通过教材这个中介以引起学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而不是必须让学生被动接受权威性的原理、法则、定理、公式。教材由此成为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和师生心灵对话的“话题”,师生通过对话进行交往,获得发展。鉴于此,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坚定地树立起“用教材教”的理念。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贯彻这一理念呢?

一、应当把语文教科书中的范文当成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形成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的“例题”

相对语文学科而言,其他学科的知识较具有系统性。而语文知识点多面广,在语文教科书中较难体现其知识的系统性。这虽给语文知识的传授带来一定的困难,但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评析范文的过程中传授语文知识,学生可以随文学习和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语法修辞规则、文体文学常识等。利用范文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完成人格构建,并不是简单地掌握范文本身,而是像数学教师教数学教科书上的例题一样,学生从例题的解析中获取的是数学知识,掌握的是解题方法,形成的是数学修养,而不是掌握例题本身。因此,语文范文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语文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不是以教学范文来确定,而是要根据怎样掌握和运用范文中涉及的语文知识来确定。比如,《白杨礼赞》一文,不能仅仅把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作为教学目标,而应是把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会象征手法的运用作为教学目标;《一面》一文,不能简单地把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格作为教学目标,而应是确立学习鲁迅先生这种高贵品格为教学目标等。

2.学生学习范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文体知识、文学常识、语法修辞知识等,不是简单掌握其在范文中是怎样运用的,而是要求学生积累这些知识,形成自己的语文修养,更重要的是学会自己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把它贯彻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

3.范文的思想性要能为完成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构建服务,而不是简单明确范文具有怎样的思想性。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贯穿了始终。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强调文章体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那对学生的人格构建意义就不大。应该强调和注重的是鲁迅先生的这种爱国情感对现代学生的启发和影响,激发现代学生在新时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读书的信念。

4.应注重范文的启发性,不拘泥于范文的权威性。这样才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如,在教学《刻舟求剑》一文时,我要求学生谈谈本文给他们的启发。有个学生是这样说的:“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及时。”诚然,这种回答与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不相符合的,但我觉得这种回答应该值得肯定,因为“做事情要及时”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是很有帮助的,表明学生已经从中有所领悟、有所收获。“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为何要用权威的见解来扼杀学生的新思维呢?

二、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运用教科书

在新课标下,讲究学科之间的联系,讲究知识的迁移。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各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都注重了范文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代表性。但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一定得时刻注意我们上的是语文课,传授的应该是语文知识,不能喧宾夺主。如,学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时,我们就不能把花儿呈现各种颜色的原因、机理作为教学的重点,因为那是生物学、物理学知识的范畴。我们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要求把文章准确、严密的语言、严密而巧妙的结构、合理的说明顺序、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作为教学的重点。

三、在课堂教学的形式上要时刻注意教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课堂是师生对话的平台,教师是对话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既然是对话,那么就要围绕着话题进行。既不能跑题,又不能过于拘泥。跑题就达不到教学目的,过于拘泥又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有碍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既不能给学生定小框框,又不能放任自流。既然是对话,教师就应该对课堂有应变性和可控性。在对话时注意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应逐步引领学生走向深刻。

有的教师在上课之前,备课做到面面俱到,而有些学校也强调备课的完整与周密,甚至强调教学程序都要写得具体详细。这在课堂教学实践上,学生只能是随着教师的指挥棒而动,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事实上这也是不能很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的。教师对课程具有“前瞻性”是必须的,但教师毕竟不是神仙,不可能全面预测出课堂上将会发生的一切。当然,这也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毫无作为了。“主导”地位决定教师应根据范文的特点,确定好教学目标,围绕着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一个小的话题,或者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设计出对话的程序。这不是给学生定框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对话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朝着教学目标奋进。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时,我先从一年四季,每一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特点来导入,接着问学生最喜欢哪个季节,说出理由。学生自然有许多不同的答案,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过长时间的纠缠,教师应适时提出如果我们喜欢某个季节,让别人和我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我们该如何做呢?比如说春天,我们需要抓住哪些景物来表现春天的特点呢?这样一下子就把纷繁的思维引导到正题上。接着让学生结合《春》这篇课文来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适时点拨、概括、总结,让学生明确描写景物需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多角度、多层次表现景物,还让学生明确,要能抓住景物特点,平时需要多观察、多思考。

以上只不过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探索,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诚然,“教无定法”,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只要我们能牢固树立起“用教材教”的理念,我们就一定会走出一条教学的新路。

(作者单位 安徽省铜陵县流潭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绽放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