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桃花扇底家国梦
——也说侯李入道

2012-01-28王慧

枣庄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李香君孔尚任桃花扇

王慧

(中国艺术研究院 红楼梦研究所,北京 100029)

孔尚任在《桃花扇》中究竟想让侯方域、李香君的入道说明什么呢?他不喜欢生旦当场团圆的结局?此前完成的《小忽雷传奇》中的梁厚本、郑盈盈就是当场团圆,而且是皇上赐婚的大团圆。他没有民族主义思想?可《入道》中的张道士明明对着侯李二人一声“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1]他对清王朝满腔热情,犬马图报,可同时也在与友人一夕长谈后发出“所话朝皆换,其时我未生。追陪炎暑夜,一半冷浮名”[2]的心灰意冷之叹!因此,当我们探讨侯李入道结局是否合乎剧本的进展、情理甚至作者的思想时,恐怕除了细审文本、联系孔尚任的仕途经历外,还离不开当时的社会实际以及明末清初的禅悦之风。

一、惟有美人称妙计

“桃花扇何奇乎?妓女之扇也,荡子之题也,游客之画也,皆事之鄙焉者也。”(《桃花扇小识》)桃花扇乃妓女与荡子的定情之物,不过一桩风流韵事的见证而已,本也无奇。可这桩韵事发生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人身上,也就有了非常之意义。

帷幕刚刚拉开,侯方域虽是“客况不堪,却也春情难按”,要“到秦淮水榭,一访佳丽”,“物色名姝”,此时正值崇祯癸未二月,明朝统治已临崩溃之时。一段不合时宜的末代爱情就在家、国风雨飘摇的背景下上演了。“夷门谱牒,梁苑冠裳。先祖太常,家父司徒,久树东林之帜;选诗云间,征文白下,新登复社之坛”的侯方域与“妙龄绝色,平康第一”且又获得过复社、几社领袖赞赏过的李香君自是绝配。

可惜这段爱情一开始就是一段阴谋的开始。阮大铖文庙丁祭、借《燕子笺》戏受到了复社的羞辱,千方百计想报仇,找回面子。其至交杨龙友出了个主意,侯朝宗和吴次尾、陈定生是至交,若他能从中调解,定能说合成功,而此时的侯公子正闲居无聊,要物色一秦淮佳丽,自己已经给他物色了李香君,假如阮大铖愿意出梳拢之资,“结其欢心,然后托他两处分解,包管一举双擒。”阮大铖连声叫好,并把三百金送到了杨龙友府上,任凭区处。在这种情形下,杨龙友开始积极筹备侯李二人的婚事,并成功赞助了侯朝宗的梳拢。可怜的名士与美人,丝毫没有怀疑萍水相逢、客囊羞涩的杨龙友如此出手阔绰的真诚,不仅备有箱笼、首饰、衣物,而且送上席银三十两。直到新婚第二天才想着问问杨龙友为何这么做。假如说侯李爱情之初还未能摆脱荡子与妓女风流互赏的老路时,那么,从《却奁》开始,侯李之情有了质的飞跃,不再是才子佳人的卿卿我我,而是有着共同思想基础的知己之爱,侯方域的《壮悔堂文集·李姬传》中说李香君“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桃花扇》中的李香君则以清晰、丰满的感性形象印证、开拓了这一界定。

李香君绝非一般等闲妓女,动荡的生活状态让她更具见识,也更能及时发现敌对者的阴谋。最能体现其气节、胆量的,当为“却奁”、“拒嫁”、“骂筵”三事。阮大铖资助妆奁的阴谋瞒过了侯公子,却让香君慧眼识破,一席话惊醒梦中人。“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要徇私废公;那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于是拔簪脱衣,高唱“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这番铮铮铁骨、大公无私自是巾帼不让须眉,难怪侯公子大声叫好,由衷赞道:“这等见识,我倒不如,真乃侯生畏友也。”李香君是个不爱钱财的,在她眼里,气节、立场要重要的多。这桩风流韵事至此已深深卷入政治漩涡,且也因此而进入了爱情的更高层次。

侯方域远遁而走,李香君“立志守节,不肯下楼”。漕抚田仰以三百金欲纳香君为妾,香君以“人之下人”的妓女身份,面对宰相、漕抚两家权豪势要而毫无惧色,不惜“碎首淋漓”,宁死不嫁。“阮、田同是魏党,阮家妆奁尚且不受,倒去跟着田仰么?”香君是忠于爱情的,同时也是忠于她的政治立场的。她当面指斥马士英、阮大铖奸佞祸国的行径,“堂堂列工,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辛辣的唾骂酣畅淋漓!当香君被推倒雪中并踢了几脚时,杨龙友为保护她说了句“丞相之尊,娼女之贱,天地悬绝”。不错,其社会地位悬殊如此,其品格操守也是“天地悬绝”。

侠骨柔肠的秦淮名妓李香君以其忠贞于千辛万苦中盼望着自己的“锦片前程”——侯方域归来,到那时,“何处不许游耍,岂但下楼”。可盼来盼去一场空,盼来的是兵荒马乱,天涯沦落。我们不能说李香君所托非人,但她所敬重并寄托希望的复社文人,虽然在当时是一支进步的政治力量,但由于文人自身的软弱和偏激,着实无力担负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重任。孔尚任深深看透了以侯方域为代表的复社文人身上的弱点。

《桃花扇》里连“青楼皆知敬重”的复社文人自然是以挽救国家危亡为重任的,但他们的行为却无法让我们苟同。风雨飘摇之际,还“春情难按”,今日“同看梅花”,明日“秦淮赏节”;当大变发生在即,复社领袖们的反映是“中原无人,大事已不可问,我辈且看春光”。只有同仇敌忾的气节意识,却没有与敌斗争的战略战术,只凭书生意气追求一时痛快,丝毫不顾严重后果。固然,马、阮专权,打击报复;弘光昏庸,政治腐败,是造成南明灭亡的主要原因,可日争门户,时起争端,不讲策略,只逞口舌,复社文人也难辞其咎。

阮大铖得势公报私仇,要大肆逮捕复社人士,诸人竟然要“到朝门外讲讲他的素行去”;国家民族危亡之际,礼部尚书钱谦益还要“亟正文件,以光新治”,复社也响应编选新篇。而当朱明政权大势已去,大清王朝节节胜利之时,那些曾经慷慨激昂的“文人名士,都是识时务的俊杰,从三年前俱已出山了”。这些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实在是不堪一击,不用别人出手,自己就分崩离析了。

让我们聚焦侯方域。在易代之际,侯朝宗参与了很多政治活动,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他的书生意气、名士风流却也带来了无法回避的危害。尤其是他还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深深的自私。让我们看一段李香君的假母李贞丽与侯朝宗在失散后偶遇的对话:

李:官人不知,自你避祸夜走,香君替你守节,不肯下楼。

侯:(掩泪介)

李:后来马士英差些恶仆,拿银三百,硬娶香君,送予田仰。

侯:我的香君,怎的他适了?

李:嫁是不曾嫁,香君惧怕,碰死在地。

生:(大哭介)我的香君,怎的碰死了?

李:死是不曾死,碰得鲜血满面,那门外还声声要人,一时无奈,妾身竟替他嫁了田仰。

侯:(喜介)好!好!你竟嫁了田仰……

李贞丽还知道问苏昆生“香君独住,怎生过活”,可侯朝宗却根本没在意自己逃走后香君的日子怎么过。当侯公子惊问“我的香君,怎的他适了”和喜说“好!好!你竟嫁了田仰……”时,我们所看到的不是情深意重,而是深切的自私,只要香君没有嫁给他人,还在等待自己,碎首淋漓是没有关系的,李贞丽代替香君随便嫁给谁更是没有关系的,只要香君给他保住了忠贞与名节。当侯朝宗看到那柄香君不惜血染当地而保住贞节的见证时,他的最先反应竟是“果然是些血点儿,龙友点缀,却也有趣”。不难看出其中的怀疑之味,还带着点对扇子的鉴赏之义。香君的“锦片前程”全寄托在这样的侯方域身上,是不是也太危险了点?

香君是忠贞无私的,侯生是软弱自私的,这曾经有着共同政治基础的知己之爱在二人失散的时间长河里其实已经变得千疮百孔。孔尚任是清醒的,曾经的万般深情在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寻寻觅觅之后,与其蜕化变质,不如快刀斩乱麻。所以,他让侯李重逢之际紧接着就来了张道士的一声“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是啊,爱情的根基坍塌了,这爱情还站得住吗?“堪叹你儿女娇,不管那桑海变。艳语淫词太絮叨,将锦片前程,牵衣握手神前告。怎知道姻缘簿久已勾销,翅愣愣鸳鸯醒梦好开交,碎纷纷团圆宝镜不坚牢。”沧海桑田,世事已变,国已亡,家何在?那梦幻的幸福也不会长久。所以,二人入道了。

入道若就意味着真是去修道,倒也清净,让软弱自私的士人在清净中得到升华,也未尝不是一条出路,可这修道却又让人那么迷惑。且看张道士在《入道》出场时的装扮:“瓢冠衲衣”。瓢冠,即瓜瓢形的僧帽;衲衣,即僧衣,一身僧人的装扮,而且平常还看“五车经史”,张道士信的是佛,是儒,是道?侯李二人修的为何?这种三教合一的学术思想取向恰恰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施闰章在《无可大师六十序》中曾提到方以智的观点:“教无所谓三也,一而三,三而一者也。譬之大宅然,虽有堂、奥、楼、阁之区分,其实一宅也。门径相殊,而通相为用者也。”[3]这也是明清之际相当流行的观点。因此,这“入道”并非真的去修道,是孔尚任给他们安排的国破家亡下的一条生存之路,也是易代之际许多士人的现实选择。

二、不管烽烟家万里

处于明末清初易代之际的士人真是进退两难,尤其性命攸关之时。剃发?不剃发?仕清?不仕清?生死抉择的一小步,都会对自己的人生构成巨大的影响,而不同的抉择也确实会形成不同的人生。明末遗民杜浚有一首诗,描绘了黄仙裳十数个同学在明亡后的不同道路,几乎囊括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各种出路:“当时同学十数人;两人引颈先朝露。一人万里足重茧,一人入海随烟雾。三人灭迹逃空门,四人墙东长闭户。一人卖药不二价,一人佯狂以自污。黄生计划无复之,门前便是青山路。昆吾宝剑千金值,改铸腰镰应有数。黄生终日无踪迹,上山清晨下山暮。有时昏黑犹在山,痛哭身当猛虎步。不知为樵定何意?黄生安肯言其故。但闻有以海陵樵,时时偷访钟山树。”[4]

像《桃花扇》中的侯李入道一样,为僧、为道是明遗民中颇具普遍性的一种生存方式。所谓“僧之中多遗民,自明季始也”[5],而归庄也有“良友飘零何处边,近闻结伴已逃禅”[6]之感。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明末清初士人逃禅之盛。

方外,每每被视为一块清净宝地,处于世间政治伦理、皇帝的掌控之外。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空门不空。尤其有明一代,“僧人在政治上奔走权贵,享有特权,则决不是为数很少的。所谓‘京师游僧万数’、‘京师僧如海’等等,其实都是这方面情况的反映。”[7]到易代之际,方内更是与方外紧密相连。紫柏怒侍者闻忠义事迹不哭,至欲推坠崖下。顺治五年,觉浪以论道书中有“我太祖皇帝”等字,为忌者所告,系狱一年。故陈垣在《清初僧诤记》中说:“即此可见世变之来,宗门不能触免,虽已毁衣出世,仍刻刻与众生同休戚也。”[8]而身在佛门的木陈应顺治诏入京,气焰煊赫,在时人眼中正如得新朝恩宠的失节遗民。陈垣在同书中说:“盖木陈始与继起竞遗老势力,不胜;继以新朝势力竞继起之遗老势力,亦不胜……”这哪里还是佛门清净地?

侯李二人入道后是什么情况呢?剧中没有写,但联系明末清初士人禅悦之状,入道与不入道,其实是没有什么实质区别的。孔尚任这意在局外的结局中,寄寓的是他为士人找不到出路的苦恼,是对士人自身弱点无力改变的迷惘,因而也就对同为士人的接受者们更有冲击力与震撼力。

三、日日争门户,今年傍那家

孔尚任(1648~1718),不是遗民,但他却在淮扬治水时结识了许多故老遗民,并同他们有着很好的交情。其中重要的有黄云、冒襄、邓汉仪、宗元鼎、许成钦,黄逵、杜浚、朱国琦、李沂、余怀、僧石涛、蒋易等,为《桃花扇》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珍贵的史料。而通过和这些人的文酒诗会,高宴清谈,作为后来人的孔尚任,虽然没有叱咤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却对那个动荡的时代以及活跃于其中的士人有着局外者更加清醒的看法。再加上他仕途惨淡,心怀大志而报效无门,对易代以及士人也就有着更深切的思考。

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一月,孔尚任因御前讲经受康熙帝赏识而出仕,因此对皇上感激涕零,他在《出山异数记》中写道:“书生遭际,自觉非分,犬马图报,期诸没齿。”并暗中发誓,一定要报效朝廷,可此后的遭际却一再跟他唱反调。

康熙二十五年(1686)七月,孔尚任奉命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往淮扬疏浚黄河海口,他亲力亲为,短短时间内,“往来大河,长淮,秦邮、邗沟之中十数次。”(《与雪谷兄》)正当孔尚任要大展抱负的时候,朝廷下令撤回随孙在丰治河的官员。原来,河道总督靳辅一开始就不同意开浚河口,一直与安徽按察使于成龙、总漕慕天颜、侍郎孙在丰等相互訐参,朝中大臣也各执一端,互相参劾,结果双方各打五十大板,靳辅不便留任,孙在丰也不便修河,都被更换了。孔尚任虽然后来并没有被撤回,还是留在河务,可一直没有什么进展,甚至已经逐渐停顿下来。孔尚任进退两难,孤寂无援,他在《待漏馆晓莺堂记》中留下了这样的告白:“庙堂之上,议论龃龉,结成狱案,胥吏避匿,视为畏途。即与予之同事之官,或还朝,或归里,或散或亡,屈指亦无一人在者。独予呻吟病饿于兹馆,留之无益,去之弗许。”三年的治河经历,留给孔尚任的只有痛苦与孤寂。直到1689年两河署归并,下河局解散,孔尚任待命北归。数年劳苦奔波,却徒劳无功,难怪他在《与王歙州》中这样写:“大海风波,回头皆如旧梦。愿禳之,厌之,生生世世再勿复作。”该是怎样的失望与痛苦才能让他发出这样的叹息!

治河矛盾真的是不可调和吗?黄逵有首诗说得好:“下河形如釜,民与鱼俱游。鱼游一何乐,民苦声啾啾。浚出海中道,决波东南流。上比洪荒世,不过渠与沟。上河利舟楫,下河爱田畴。两者俱为国,何用起寇仇。议开复议闭,筑室在道周。使君能利川,那能展其筹。”[2]本该利国利民的事业就在互相争斗扯皮弹劾中丧失了本来的意义。太平盛世的门户之争还给这么多人带来痛苦,那乱世之中的派别之斗除了亡国,还能有什么意义?

康熙二十九年(1690)起,孔尚任再次回京任国子监博士,康熙三十四年(1695)迁户部主事,奉命宝泉局监铸(宝泉局是清代鼓铸钱币的机关),直到康熙三十九年(1700)刚晋官户部广东司员郎不久就罢官。这位孔子第六十四代孙的十年仕宦生涯着实不得志,不仅抱负不得施展,与孔方为伍更令其郁闷,对官场、对士人的深刻了解也让他更加失望。早在淮扬治水时,他就曾感叹过水部大员们的花天酒地,耽于享乐,“九重图画筹难定,七邑耕桑户未收。为问琼筵诸水部,金樽倒尽可消愁?”(《淮上有感》)。回京后,官小位卑,洁身自守的孔尚任更是寂寞无聊,只好在诗酒文会、古玩玉器中排遣郁闷。

康熙三十三年,孔尚任以得到的唐代小忽雷为线索,与顾彩合作《小忽雷传奇》,从中不难窥见孔尚任当时的生活状态及心态。《小忽雷传奇》以唐人段安节《乐府杂录》中文宗朝郑中丞与权相旧吏梁厚本的故事敷衍而成,有机穿插了元和、长庆、太和年间的平淮蔡、甘露之变等重大史实,让当时的裴度、权德舆、白居易、柳宗元等活跃其中,将儿女之情与兴亡变乱联系在一起,可谓是《桃花扇》的前奏。其中的第十五出《快聚江船》、第二十四出《巧遇新亭》、第三十出《落名榜外》等都借文人的失意、娼女的飘零寄寓了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感。第三十九出《皇帝赐婚》以生旦当场团圆满足了观众善良的愿望,第四十出《平章荐士》让梁厚本在裴度的举荐下补赐及第,并消弭了仇士良与梁厚本等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众人同拜,【前腔】大众山呼舞蹈,荷皇仁沾洒,德怨俱消,南衙北府总平交,同心共把乾坤造。再休使权归外镇,沟通内僚;再休似变生甘露杀伤半朝。三杯酒罢同欢笑![9]这种建立在因皇帝追悔痛惜自己的错误而赐婚的美满婚姻的实现,这种掩盖了原本你死我活的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大度,其实只是孔尚任心中还充满希望的一厢情愿,确实是一场传奇。

而五年之后,康熙三十八年完成的《桃花扇》中仅有的一点希望也不见了。当孔尚任笔下的复社文人一步步走向失败的时候,伴随他的除了深深的幻灭之外,还有无比的清醒,“那热闹局就是冷淡的根芽,爽快事就是牵缠的枝叶”。兴衰替代,古来皆然。孔尚任为历史的无情,更为自己的清醒而悲叹,用自己的血泪凝成一曲【哀江南】,残军废垒,瘦马空壕,确实是往事不堪回首。“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而掌握着封建统治阶级话语权的士人们就在这“眼看”中争宠斗狠,日日争门户,今年傍那家?哪里顾得上“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

《桃花扇》里的侯方域、李香君终于还是入道了,这不如人意的结局给了我们紧张的神经以意外的解脱,却也引发了孔尚任带给我们的更多思考。历史的长河中,朝代的兴衰、帝王的角逐、朋党的干戈都成了过眼云烟,而当时活跃于其中的各色人等却都无法逃脱历史的追思与问责。孔尚任自己也是清醒而又迷惘的,他清醒地看到了他所隶属的士人阶层许多难以克服、甚至带有遗传特性的弱点;但他却无法为与自己一样的人们找出一条正确的出路,一条无论宦海沉浮、还是逃禅入道中都游刃有余、大有作为的康庄大道。

“不为迂儒,必兼读史。”[10]纷纷扰扰的历史往往使人更加深刻。孔尚任熔铸南明的兴亡之感,借助侯李的离合之情,感慨自己的风尘碌碌,结合当时的禅悦之风,吟唱出一曲风华绝代的《桃花扇》。感悟后人,烛照历史。

参考文献

[1]孔尚任.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2]孔尚任.湖海集·又至海陵,寓许漱雪农部间壁见招小饮同邓孝威、黄仙裳、戴景韩话旧分韵[M].介安堂刻本.

[3]施闰章.施愚山集[M].合肥:黄山书社,1993.

[4]杜浚.变雅堂诗集·樵青歌为黄仙裳作[M].刻本,1894.

[5]劭廷采.思复堂文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6]归庄.归庄集·冬日感怀和渊公韵,兼贻山中诸同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7]郭朋.明清佛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8]陈垣.清初僧诤记[M].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93.

[9]孔尚任,顾彩.小忽雷传奇[M].济南:齐鲁书社,1988.

[10]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猜你喜欢

李香君孔尚任桃花扇
桃花扇
孔聘之《桃花扇》與史實并未乖離考論
《桃花扇》的真实结局
孔尚任:我和清朝隔着一曲《桃花扇》
孔尚任《桃花扇》中的侯李爱情书写
《桃花扇》的真实结局
桃花扇落,几层妆薄
那把遗失在岁月里的桃花扇
陈圆圆与李香君形象异同初探
孔尚任与《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