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圆圆与李香君形象异同初探
2014-11-22洪菱伟
摘 要:《圆圆曲》《桃花扇》都是以明清易代作为大的社会背景,其中女主人公陈圆圆与李香君形象的塑造有相同的因子,亦有迥异的个性,本文拟分析二者形象上的相同和相异之处,剖析形象区别的深层原因,由此解读两代文人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不同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陈圆圆 李香君 形象异同 吴伟业 孔尚任
陈圆圆因吴三桂的“冲冠一怒为红颜”而卷入历史的风波角逐,李香君因为阉党与复社的争名夺利而混入政治漩涡。同样是封建社会话语权利缺失的弱女子,同样是被迫走向风口浪尖的羔羊,却演绎出不同的命运轨迹。
一、陈圆圆与李香君形象中的相同因子
(一)才高貌美的淮南名妓
据陆次云《圆圆传》记载,陈圆圆,名沅,字畹芬,圆圆是小字,本是苏州的歌妓。李香君亦是明末南京秦淮名妓,与陈圆圆俱位列秦淮八艳之列。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江南的金粉繁华,文士多留恋歌馆酒楼,故妓女多知书、善绘、工诗,而本文提及的陈、李二人皆是各中楚翘。
如吴伟业《圆圆曲》载有:“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座客。座客飞觞红日莫,一曲哀弦向谁诉。”飘渺哀怨的琴声,如梁音绕耳,让吴三桂情不自禁地陷入其中,当然艺技只是一个方面,真正让吴三桂甘愿沉迷的还是陈圆圆的天人之姿,“圆圆小字娇绮罗”“前身合是采莲人”以及作者将其喻为西施、绿珠、绛树、大乔、小乔等美女,自然可以看出其倾城倾国之色。
至于《桃花扇》中李香君的外貌,作者孔尚任并没有作过多描述,但从侯方域一上场寓居南京,就听说香君“妙龄绝色,平康第一”,春情难按之下,“竟到旧院一访”的侧面烘托足可以见得李香君的声名大噪、绝色之姿。不仅如此,从《传歌》出中可以看出,她的妆楼四壁,充满着文人赞美的诗篇,连复社领袖都有题赠,足见其不凡。正如侯方域《李姬传》中称香君“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辩别士大夫贤否”。
(二)流离的身世与多舛的命运
之所以将二者放到一起来比较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陈、李二人皆是红颜薄命。陈圆圆,人如其名,整个人生亦是回环旋转。“家本姑苏浣花里”表明本是苏州歌妓的身份,因貌美如花,声名远播而被豪强掳去送入宫中。“熏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还没来得及被崇祯宠幸,就被遣送出宫。辗转来到权相田弘遇的家中做歌姬,这时候她遇见了生命中的男人吴三桂,虽有“白皙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的心动,“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的缠绵,“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的美好,可终究是“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的无奈,随后她被闯王的部将刘宗敏掳去,导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转了一个圈终究回到了爱人的身边。但是“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由此红颜祸水的帽子便毫不留情地扣到了她的头上。
李香君的形象是有一定现实依据的:“李香君,1624年(明天启四年甲子)生于苏州阊门枫桥吴宅,兄妹三人,有两位哥哥。其父原是一位武官,因系东林党成员,被魏忠贤一伙阉党治罪后家道败落,飘泊异乡。1631年(明崇祯四年辛未),也就是李香君八岁时,被秦淮名伎李贞丽收养为养女,即随养母改姓李。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苏昆生)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1]她少小漂泊,流落勾栏,但这个处于被轻视受侮辱的卑贱地位的少女,不仅聪明美丽,而且心灵纯洁、高尚、刚强,当封建统治阶级的恶势力一次次向她压来,她都立场分明义正辞严、连辱带骂、刚强果断地加以回击。与侯方域结合便钟其情,侯方域为躲避阉党的政治迫害而出逃,她坚决表示:“便等他(侯方域)三年,便等他十年,便等他一百年。”田仰强娶她做妾,她抵死不从,在马士英爪牙们正准备动武之际,香君拿出提有侯方域诗句的宫纱扇,一头撞倒地下,“竟把花容碰了个稀烂”。她不仅痛恨阮、田二人,更是不顾自身安危,借新朝权贵听歌享乐之机,痛骂当朝权贵“ 冰肌雪肠原自同,铁心石腹何愁冻”。几经辗转最终与侯方域相遇,但抵不过“倾巢之下焉有完卵”的世事,最终双双入道。
(三)历史悲剧下的有恨人生
陈圆圆和吴三桂本是力与美的结合,但是他们的故事里没有人关注陈圆圆本人作为一个主体卑微的存在,在这里她是失语的,无声的。即便是风华绝代的陈圆圆,也只不过是卖唱卖笑的尤物,她在历史上的存在止于身体,无法延伸到精神。她只是推动历史的一个元素、男人意志的催化剂而已。她的漂泊和沉沦,她对流浪和安居的双重渴望,在这里完全被遮蔽了。人们统统看到了“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却忘记了一个女人沦落风尘、深经乱世匹马战场的凄楚和仓惶。《圆圆曲》在这里出现了沉默和空白,这“沉默”和“缺无”恰恰向我们昭示了女主人公的无足轻重,她对于自己的命运来说只能随波逐流“错怨狂风扬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在历史的悲剧下牺牲自我。
娇美的桃花是香君不幸的写照,而她的不幸并非情郎薄幸造成。当清兵占领了南京,明王朝彻底覆灭之际,侯、李这对天涯情侣终于在白云庵追祭崇祯的会上相遇,两人持扇各诉衷情。此时,侯公子尚想夫妻还乡,然而道士张瑶星却将那柄象征着爱情和斗争,沾满香君血和泪的“桃花扇”撕得粉碎,掷于地上,喝道:“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将赤子之情、赤诚之心归于山河破碎下的幻灭。陈圆圆、李香君的悲剧正在于追逐个人情爱与社会历史、王朝颠覆混杂在一起,而个人的命运永远转不过历史的车轮,从而导致个体最终无可奈何的悲剧。
二、陈圆圆与李香君形象的相异之处
(一)陈、李形象塑造的审美侧重点不同
关于《圆圆曲》的主题,历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谴责说,说是通过婉转的笔法在谴责吴三桂投敌卖国的罪恶行径;一种是讽刺说,说对吴三桂的行为在进行间接的讽刺;还有第三种说法就是传达一种人生的感伤。笔者比较认同第三种观点。基于此种观点笔者认为作者在塑造陈圆圆这一形象之时,更倾向于渲染女性的娇婉柔美。在《圆圆曲》的叙述中,圆圆天生丽质、典雅风流,即使沦落风尘颠沛流离之后,还能迎来“无边春色来天地”的中年运气,作者并未对此际遇流露出些微轻薄之词。文中对圆圆形象基本上是正面描写,没有讽刺,也没有轻蔑和敌意,有的只是深深的同情和叹息。
与陈圆圆不同,李香君的形象入眼便让人觉得英气勃发,斗志昂扬。她仰慕忠义,痛恨奸佞,有着进步的政治态度和忠贞与执着的爱情观。她与侯方域的结合,不仅出于对侯方域相貌、才学的倾慕,还在于他们有着共同的政治基础。她的性格突出地表现为敏锐的政治眼光、鲜明的政治立场、明确的是非观、以及对爱情的忠贞执着。在《却奁》一出中,新婚的李香君断然拒绝了阮大铖的“妆奁”,主要原因也是由于他是魏党,是奸佞的代表。她的政治态度在这里开始趋于明朗化。李香君坚毅的政治态度集中体现在《骂筵》中。她不仅痛恨阮、田二人,更是不顾自身安危,借新朝权贵听歌享乐之机,痛骂当朝权贵:
【五供养】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把俺胡撮弄,对寒风雪海冰山,苦陪觞咏。
【玉交枝】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冰肌雪肠原自同,铁心石腹何愁冻。奴家已拚一死。吐不尽鹃血满胸,吐不尽鹃血满胸。
她敢于直面权贵,性情刚烈,表现出令人敬佩的独立人格和侠肝义胆。这位流落风尘的“秦淮佳丽”,在当时那些风流名士看来,不过是“怀中炯娜袖中藏”的小小玩物而已,但她那蔑视一切邪恶、视富贵财利如粪土的刚正之气的确使那些动摇不定、感情用事的士大夫文人震慑心折,难怪侯方域认为她是畏友。
(二)陈、李形象塑造的倾向性不同
《圆圆曲》和《桃花扇》都是其作者以改朝换代的社会大背景写的力作,究其本质不过是吴伟业心灵痛苦的呻吟,孔尚任心灵忏悔的救赎。所以其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的情感世界跳不出政治与历史的牢笼,但是二者形象的塑造却是各有倾向。陈圆圆漂浮半生,追求自己的依靠与爱情,她向吴三桂抛出了橄榄枝,搭上了他的顺风车。但是他们的终点并不是风平浪静的家,在国与天下面前家并不值得一提。在山河破碎之下,爱情亦并非无坚不摧。陈圆圆由爱情卷入了政治的风口浪尖,人言可畏的历史重压之下,“情以何堪”的无奈。
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结合并非传统意义上郎才女貌的佳话,他们情投意合,但前提是志同道合。鲜明的政治观点是侯、李爱情中的一大亮点,最终展现了对爱情誓死不屈的坚守。由政治到爱情不是终结而是转折,真正的高潮是由于政治理想的破灭而双双入道。总而言之,李香君的爱情是由政治到爱情,而爱情又是在政治下的“情不堪情”,李香君也是无奈,但她的无奈却显得有着抗争的痕迹。正是这抗争的过程让李香君的形象尤其的生动跳脱。
(三)从依附顺从到独立意识的觉醒
《圆圆曲》中的陈圆圆如花美眷令人怜惜,激起吴三桂的强烈的保护欲。说到底陈圆圆的一切来源于吴三桂,沉浮荣辱、千古骂名还是烟消云散皆源于她的男人的宦海沉浮,一如藤蔓与枝干的关系,陈圆圆依附顺从于吴三桂。当“恨煞军书抵死催”之时她没有侍夫从军的勇气,甚至“冲冠一怒为红颜”之时,她亦是没有自己抉择的权力。
但是李香君不同,如《却奁》中,李香君得知妆奁为阮大铖所送,坚决退回妆奁。当听到侯方域见利忘义要为阮大铖分解时,李香君挺身而出,怒斥侯方域:“官人是何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并正言规谏道:“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要询私废公;那知道这几件钗荆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她对待事情冷静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李香君对爱情忠贞执着却不盲从。当爱情与自己的政治立场矛盾时,她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爱情,坚守着自己的政治气节。更难能可贵的是李香君有着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也正因如此,李香君深明大义、情操高洁的形象得到了完美的表现。她成为我国戏曲舞台上最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三、陈、李形象相异的原因
陈圆圆与李香君不仅仅有着相同的因子可作为可供比较的依据,二者最为迷人的是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美。
(一)作品形成的时代背景不同
吴伟业是明末清初享有盛名的诗人,其七言歌行犹受瞩目。《圆圆曲》是其七言歌行的代表作之一,也被称作明清易代之际“为一代兴亡存照”的杰出的时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的一篇新杰作。其创作时间通过诸多学者的一系列考证,此诗作于顺治八年,基本上已成共识。
孔尚任生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康熙二十三年,因为为康熙讲经受到康熙的赏识,由一个乡村秀才破格成了国子监博士。康熙二十五年(1684年)孔尚任随兵部侍郎孙在平赴扬州、淮安一带疏浚黄河海口。这期间,他结识前朝遗民,游览凭吊了前朝故地。耳闻目睹,感同身受,加深了孔尚任对明王朝的故国之思,已经产生了身份焦虑。仕途的坎坷和理想的破灭也加重了他的身份焦虑,为了摆脱心理的不平衡,孔尚任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文学创作中,《桃花扇》终于经十年三易其稿而成。
《圆圆曲》和《桃花扇》两部作品成书相距五十余年,期间时局由动荡到平复,社会经济、文化政策皆不可同日而语。《圆圆曲》的创作发生在明清易代的时下,吴伟业眼见着国破山河在的凄楚,并且在迫于无奈的情况下晚节不保,所以饱含着其痛苦的呻吟;《桃花扇》是孔尚任在和平的年代下创作的,具有一定的反思和痛定思痛的意味在其中。总之,同时对明清易代这一重大历史时期的描述,但是两部作品阐述视角确是各不相同,也因此二人笔下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陈圆圆的形象在吴伟业的笔下仿佛自然天成、浑然一体,也许这本就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国破家何在的飘零,被迫入仕的无奈,丧节辱国的自责与愧疚一股脑地喷薄出作者最真实的呻吟。孔尚任作为后起之秀、时代先导,听前人说当时事而感同身受,外加自己的境遇引发创作契机。由于当时外界环境的相对稳定,言论的相对束缚,故散发着更多的理性的光辉。
(二)作者的创作倾向及情感渗透不同
吴伟业对明清易代的感受是最深刻的。他生受明王朝的恩惠,明亡后,他闭门不出。但禁不住清朝廷再三征诏,推辞不过遂不得已入都。康熙十年,吴伟业在临终前作诗四首,对自己一生中降清出仕这段历史是“借古人之歌苦笑骂以陶写我抑郁牢骚”[2],充溢着浓重的身世感伤情怀,这自与作者身阅变革的生命体验、亡明之痛、仕清之耻的心灵扭结有关,深表悔恨。解读《圆圆曲》,可以体味作者对名妓陈圆圆漂泊起伏的人生同情并以此自照,表达了文人在动荡乱世下的无奈与内心的苦闷,并寄寓了深深的哀思与痛失故国的切肤之痛,从而凸显出了政治洪流中目标渺茫的文人与现实遭际之间的矛盾冲突,隐含了诗人亡国后无限的悔恨与内心自责。所以在塑造陈圆圆这一形象时自怨自艾的哀愁和困顿不言而喻。
生存价值和王朝的存在是有联系的,明王朝的灭亡自然使一些人有一种失去依托的感觉,理想的幻灭,人生的虚无使他们看穿了世事。孔尚任并非前朝遗民,但是文化的继承性让其同样置身于破败的心境而不能自拔。《桃花扇》一剧集中体现了这种幻灭感,无怪乎王国维先生说:“吾国之文学中,其具有厌世解脱之精神者,仅《桃花扇》与《红楼梦》耳。”[3]孔尚任作为儒学大家之后,有着浓重的济世情怀、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有心报国无力回天又使他带有幻灭的迷茫,李香君这一人物形象无论是巾帼不让须眉的侠气还是入道的释然,都与孔尚任情怀一一对应。
总之,吴伟业是在巨大的创伤后舔舐伤口,孔尚任则是揭开伤疤,直视累累伤痕的细枝末节,追问反思。由此,陈、李形象呈现出差异之美。
从吴伟业到孔尚任,体现的是不同时期文人的心路历程。相应的陈圆圆与李香君由柔弱到坚强,由自卑自怜到英勇反抗,亦体现了女性形象不断丰满的过程,而李香君形象的意义更在于女性自主人格的昂扬,其成就之于中国古代文学史如那珍珠链上不可或缺的明亮璀璨的珍珠。
注释:
[1]选自《李香君归宿新论》www.http://haike.baidu.com/view/36094
[2]选自《吴伟业诗选·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8月版,第36页。
[3]姚金铭,王燕编:《王国维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37页。
参考文献:
[1]叶君远.吴伟业诗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冯其庸,叶君远.吴梅村年[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3]王炎平.明清易代与《圆圆曲》[J].北京大学学报,2000,(7).
[4]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张明非.中国文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陈卓.《桃花扇》与《圆圆曲》之比较[J].语文学刊,2007,(4).
(洪菱伟 辽宁师范大学 116029)